記憶 時間 愛情 親情 友情 感知 人生 藝術(shù) 時代 生活
上世紀(jì)八九十年代,
除了結(jié)婚辦喜事或是喬遷新居這樣的場合,
上海人很少在家里拍照。
一來,
膠卷比較金貴,
要留到出去游玩的時候拍。
二來,
“住房緊張”幾乎是上海人的集體記憶。
家里一小,
就容易顯得雜亂。
這是上海人的“里子”,
是上不了臺面的。
那個年代沒有手機和互聯(lián)網(wǎng)、沒有三分鐘足夠跑一站的地鐵、沒有24小時營業(yè)的便利店、沒有品牌扎堆一站式購物的綜合體……
甚至連最最基礎(chǔ)的自來水供應(yīng)、煤氣灶、洗衣機……
也不是家家都有的,那時候弄堂里的上海人究竟是怎么生活的呢?
今天來講講老上海人弄堂生活的點點滴滴。
這里的每一張照片背后都有一個故事哦。
上海寧總?cè)滩蛔涯钇鹦〕焦忸~弄堂生活
從曹家渡的一幢高樓俯瞰,下面是成片的老房子,造得相當(dāng)密集
上海弄堂有一大特色——過街樓
很多大媽坐在街邊曬太陽,那時候還沒有廣場舞
住在張園的一戶人家,這一地塊的居民等著搬遷
盡管空間逼仄,墻上掛了兩幅年歷作為裝飾
弄堂里經(jīng)典的造房子游戲
知文通理生活就是一半詩意,一半煙火,手執(zhí)煙火以謀生,心懷詩意以謀愛。
公眾號
三灣一弄的弄堂里突然伸出一只手,原來樓梯下搭建了廚房,開兩個孔采光通風(fēng)還可以傳菜
后來馬路拓寬過街樓逐漸被削掉,這才有了看得見弄堂,看不見過街樓
弄堂當(dāng)中搭出一個小房子,也就一個多平方
一位爺叔師傅在補鍋底
天氣好的時候,大家趕緊在弄堂里晾曬衣被,有時還要爭搶“地盤”
弄堂里一名婦女抱著小孩曬太陽,看起來很幸福
夏天由于房子小過于悶熱,許多人晚上就睡在天目路上,有人甚至把席子鋪在橫道線上
弄堂里的彈格路由卵石、塊石鋪就,最鼎盛的時候,彈格路在上海有四百條左右,約八百公里
曾經(jīng)生活的小閣樓,一臺當(dāng)時很稀奇的電腦,占用了不少空間,閣樓的空間有些緊迫,屋頂傾斜下來,最矮的地方人很難站直身子。
剛下完雨屋頂漏水,房間里擺了許多接水的盆
筑漏
搭閣樓是拓展空間的最佳手段,老房子里常有鼠患,養(yǎng)只貓很有必要弄堂口一些老人在打牌,一個老人帶著孫女
老南市的一個弄堂里,兩家人為了開拓空間,各搭了一個陽臺
這里的老房子即將拆除
孩子看書的時候,獨享全家人吃飯的餐桌,老人為了不干擾她而走開了
小巷里,都在室外做飯
屋主得意地告訴周明,斗室里多一些鏡子,可以使房間顯得寬敞明亮
弄堂口的餐廳
兩層的閣樓里是這樣的
一個煤爐代表一戶人家,由于空間狹小燒飯不能同時進(jìn)行
因為房子不通風(fēng),所以要把爐子抬到外頭
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看電視
北京西路上的一處石庫門,因為層高比較高搭了閣樓
如果生火的木頭、廢紙有點泛潮,爐子上面就會濃煙滾滾,整個弄堂都有一股煙味
夏天女人們經(jīng)常出來洗頭,男人們則光膀子澆涼水澡
曹家渡的一個弄堂,夏天大家默契地約定好,天黑前男人洗澡,10點以后女人躲進(jìn)弄堂最深處洗澡
那時要到馬路上去曬被子
虹口區(qū)的虹鎮(zhèn)老街,由于私房多人口密度大,屬于市區(qū)里改造較晚的地塊
弄堂里用馬桶很普遍,樓梯夾層的空間也被利用上了,用來存放煤餅
免不了要倒痰盂和馬桶,大多是這樣的分工:女人倒馬桶,男人拎痰盂
集中洗馬桶的地方
位于外灘源的一幢樓,一個信箱就代表一戶人家,如今這里已變成租金高企的商務(wù)樓
巷口的煙紙店
當(dāng)時這幢樓里的一戶人家,左側(cè)板壁里是衛(wèi)生間,女主人正坐在浴缸上吃飯
閣樓盡管由于頂棚漏水鋪了雨布,但這位新娘還是把她的婚房布置得整潔舒適
一排洗衣機放在弄堂里
大一點的床單需要手洗,兩三個人合力把床單擰干,方便晾曬
住房困難的居民,善于在室外拓展空間,鄰里間既互相競爭又彼此協(xié)調(diào)
老南市的一個弄堂,兩排房屋的屋頂緊緊相挨著。由于家里的空間過分局促,很多事情都要在弄堂里完成。
泡開水一般到老虎灶,一分錢一瓶,童叟無欺
老南市的一個弄堂
底樓積水,除了抬高家具,住戶也只得把腳擱在椅子上
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許多家庭形成了老年人多于年輕人的人口結(jié)構(gòu)
弄堂里拉起晾衣繩,衣服鞋襪被單全部晾起來,成為一道彩色的“萬國旗”風(fēng)景線
受層高限制沒法搭閣樓,只好把床鋪墊高,在下面堆放東西
為了節(jié)省空間,籃子和鍋子都被掛了起來
當(dāng)時,他對拍攝的標(biāo)準(zhǔn)是有設(shè)定的:人均居住面積必須在4平方米以下。
老城廂沒改造前,街坊鄰居們?nèi)埩艘坏?,一條巷子里住上百戶也不夸張
三個堂表兄弟晚上通過雙層鋪和行軍床,睡在六七平方的小屋里,房子一小,每一寸空間都要“榨干”。往往頭頂是閣樓、腳下是地鋪,滿目雜物,沒有回旋空間。
上海的夏天,氣候潮熱,加上住戶又多,晚飯過后,男女老少舉著竹榻藤椅
盡管房子簡陋,愛美的屋主還是貼了花墻紙,地板上貼了封箱帶用來遮蓋縫隙
市民坐在南京路穿堂風(fēng)口,扇子一把,涼茶一壺,開始吹牛嘎三胡
老西門附近的一戶人家夏天午睡,由于空間小找不到合適的拍攝角度,只好趴在屋頂上從老虎天窗取景
房間狹長窄小但布置得干凈清爽,依舊有新婚的氣息
那時候沒有電話,有急事要聯(lián)系親朋好友,就要通過公用電話,通常電話間的傳呼員都是一位老阿姨,一手拿著電話、一手拿著通訊本
一對小夫妻的婚房,由于沒有窗,每天要用電扇通風(fēng)排氣
傳呼聲從電話間傳到了前樓、曬臺,隔得近的、關(guān)系好的街坊,甚至靠接龍傳呼
弄堂里出來的人個個是大美女
老南市的一處弄堂,幾個生于斯長于斯的居民,在交流拆遷后各奔東西的感想
遭強拆的居民,把家安到公司里
90年代后期,隨著城市的飛速發(fā)展和住房改革制度的深化,上海人的居住條件逐步得到了改善。2017年,上海常住人口的人均居住面積達(dá)到了18平方米,住房困難戶的標(biāo)準(zhǔn)劃到了人均7平方米。今天我們說的上海蝸居生活,你沒看錯,這里確實是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