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懷友
這是杜甫寫給高適的詩,情真意切,車笠之交,尤其在人生暮年看來,尤為珍貴。
杜甫一生窮苦,且生不逢時,先遇奸臣李林甫,再遇“安史之亂”,心有指點(diǎn)江山、匡扶社稷之志,奈何無路請纓,空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但杜甫也是幸運(yùn)的,他有幾個很要好、很要好的朋友,總是能在他危難之際施以援手。
我們都知道,李白的朋友遍天下,交游甚廣,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市井商販,但實際上能和他交心的人并不多。
一個人若是對誰都友善,那他就把誰都不放在心上。
公元744年,李白出翰林,在洛陽首遇杜甫,相約梁宋,又遇見了高適,“梁園一聚”留下了千古美談。
次年兗州一別,盛唐這三位頂尖詩人的命運(yùn),在各自的分岔口上急轉(zhuǎn)沉浮。
這也是李白與杜甫的最后一次相見,只留下了幾行詩句:飛蓬各自遠(yuǎn),且盡手中杯!
而杜甫寫的卻是: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許多年以后,杜甫每每思念李白,尤其是在得知他入獄后,更是書信不斷。他為臨別這兩句詩,踐行了自己最單純、最熱烈的情感。
所以就不奇怪,杜甫朋友沒那么多,但總是有人愿意幫助他。
李白因“永王璘案”入獄后,曾有信求助于高適,因為高適正是平亂的主將,但高適出于各種原因并沒有選擇幫忙,甚至也沒有回復(fù)李白。
親戚有遠(yuǎn)近,朋友就有厚薄。
實際上“梁園一聚”李白最出風(fēng)頭,那時他剛出翰林,聲名天下,故只有他在壁上題了詩。但真正成就的卻是杜甫和高適的友誼,至死未渝。
02 / 益友
世上的朋友大概有兩種,一種是有趣但無益的,一種是無趣但有益的。
有趣的人,總是能和你一起開心,風(fēng)花雪月,云卷云舒,但未必真心希望你比他過得好。
有益的人,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會總是出現(xiàn)在你身旁,但是當(dāng)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他一定到。
公元759年,杜甫辭掉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wù),輾轉(zhuǎn)到了成都,在嚴(yán)武等友人的幫助下,蓋了“浣花草堂”,還替他謀了一份節(jié)度參謀的職務(wù),他可以自食其力照顧妻小了。
此時,高適也因事貶遷任蜀州刺史,聽聞杜甫至此,在正月初七這天,為他寫了一首詩,題為《人日寄杜二拾遺》:
身在遠(yuǎn)藩無所預(yù),心懷百憂復(fù)千慮。詩最后一句“愧爾東西南北人”語出孔子“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因杜甫曾自謂“甫也南北人”,所以這首詩,不僅表現(xiàn)出了高適對老朋友的關(guān)心,還為他所做過的事充滿了敬意。
能做朋友的基礎(chǔ)就是“相互尊重”,元稹、白居易,柳宗元、劉禹錫都是過命之交,已經(jīng)熟得不能再熟了,可彼此之間總是有禮有度。
況,真正的知音、知己一定是能在心里理解對方的所作所為,而“理解”本身就是一個奢侈的詞匯,它意味著對方愿意走進(jìn)你的世界,接納你生活中的不如意,哪怕在觸及到你心里的暗角之后,還一如既往地選擇相信你。
因為他很清楚,你是一個怎樣的人。
許多人對高適未能施援于李白而感到困惑,覺得他不夠仗義,換個角度想,為何高適能和王昌齡、王之渙、杜甫、岑參、哥舒翰、嚴(yán)武這樣的人掏心掏肺呢?
所以這多少是李白自己的問題。
杜甫遷成都之前,生活極度困苦,妻兒往往都沒有一口飽飯吃,人生可以說是處于最低谷了,可就是在患難的時候,才見到了真情。
所以杜甫收到高適這首詩時,竟至“淚灑行間,讀終篇末”。
這樣的朋友才是有益的,與子同袍,豈曰無衣。
03 / 摯友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正月,62歲的高適病逝。
五年后,公元770年,59歲的杜甫在重讀高適的贈詩后,淚如雨落,悲沉地寫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
詩有序跋:
開文書帙中,檢所遺忘,因得故高常侍適——往居在成都時,高任蜀州刺史——人日相憶見寄詩,淚灑行間!讀終篇末!自枉詩,已十余年;莫記存歿,又六七年矣!老病懷舊,生意可知。今海內(nèi)忘形故人,獨(dú)漢中王瑀與昭州敬使君超先在。愛而不見,情見乎辭。大歷五年正月二十一日,卻追酬高公比作,因寄王及敬弟。
詩中有一個細(xì)節(jié),“東西南北更誰論”這句,杜甫刻意轉(zhuǎn)了平聲韻,這是一種回敬,同時也富有很深的感情,意思就是說,君過世以后,就不再有人這么關(guān)心我了。
這首詩很長,我們就不逐句去注解了,大家只要了解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詩中蘊(yùn)含的情感即可。
寫完這首詩后不久,杜甫便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舟中長逝了。
04 / 識友
相比于高適和王昌齡、王之渙,他和杜甫之間的友誼從沒表現(xiàn)得過分熱絡(luò),始終如君子之交。
杜甫筆下,有許多詩都是寫給高適的,如:
“常恨結(jié)歡淺,各在天一涯”
“行色秋將晚,交情老更親”
“故人何寂寞,今我獨(dú)凄涼”
“嘆惜高生老,新詩日又多”
“天涯春色催遲暮,別淚遙添錦水波”
還有一首更特別的詩是《寄高三十五詹事》,其中幾句為:安穩(wěn)高詹事,兵戈久索居。時來如宦達(dá),歲晚莫情疏。
這首詩作于公元758年,高適直言進(jìn)諫貶太子詹事,杜甫告訴他說,經(jīng)久征戰(zhàn),如今能歇一歇也好,但將來運(yùn)轉(zhuǎn)升官時,也不要忘了老朋友。
杜甫比高適小8歲,此時卻像個兄長一樣勸慰他,人生低谷的時候可隨遇而安,你還有我這樣的老友陪伴,富貴之時,更不能疏遠(yuǎn)彼此。
想來,只有真朋友才能說出這樣“耿直”的話語,他們不會只是陪著你笑,更會在你哭的時候,為你找到一個出口。
因此,高適晚年對杜甫也多有幫助,在他落魄的時候每每伸以援手。
拋開杜甫的詩名不講,他的為人的確可堪賢達(dá),對誰都一片赤誠,交友若是能交到杜甫這樣的人,當(dāng)是一生之幸事。
相反,那些分開后就人走茶涼的友誼,不要也罷。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不要把太多人請進(jìn)生命里,他們只會消耗你的熱情和時間,你把他們當(dāng)朋友,他們卻把你當(dāng)人脈。
感情要對值得的人付出,無以貴賤之分,但求同心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