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資料圖片)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磊
20世紀20年代的廣州是革命浪潮激蕩的中心。
1923年,中共中央機關(guān)從上海遷來廣州,同年6月,中國共產(chǎn)黨在廣州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啟了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先河。之后,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從廣州啟幕。
在時代大舞臺上,諸多文化名人紛紛南下,書寫了嶺南文藝新的篇章。郭沫若,這位在中國文壇上馳騁了60多年的文化巨人,一生中多次居停廣東,與廣州這座南國名城結(jié)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緣。
特別是他1926年3月南下廣州,執(zhí)教于廣東大學(即今中山大學前身)的經(jīng)歷,成為其文學思想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一環(huán);在廣州“投筆從戎”的郭沫若,也開啟了近現(xiàn)代中國文學青年投身革命的經(jīng)典范式。
執(zhí)教廣東大學
綠樹掩映之下,位于廣州文明路上的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院內(nèi),一座鵝黃色的鐘樓顯得格外醒目。這棟民國建筑已有百年歷史。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這里創(chuàng)立國立廣東大學。1927年,魯迅先生曾于此任教和居住,所以此處今天被辟為“魯迅紀念館”。但實際上,郭沫若比他還早來一年。
1926年,郭沫若應邀到廣東大學任文科學長,與他一同前來的還有郁達夫和王獨清。
彼時的郭沫若,已發(fā)表第一部真正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新詩集《女神》,這部詩集的問世為中國新詩開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也令他一舉成為冉冉升起的文學明星。
到了廣東大學,郭沫若一上任文科學長就推出“文科整頓計劃”:學生可自由選課,推行文科革新。雖然這一計劃遭到了部分教師的反對,不過在廣大青年學生和左派團體的支持下,郭沫若成功留任并推進革新計劃。
此外,郭沫若還積極參與廣東大學改名中山大學的籌備委員會,并受籌委會之托,訂定中山大學校歌。1926年4月27日,《廣州民國日報》刊登由郭沫若填寫的中山大學校歌歌詞:“中原之中中山大,扶植桃李滿天下,博審慎明還篤行,倡導三民主義濟民生,此乃吾校之光榮,此乃吾校之光榮?!惫粲喍ǖ男8?,既是中大“第一代”校歌,也是中大“第一首”校歌,有著不凡的歷史意義。
郭沫若赴廣東大學任教其實是一種雙向選擇。1926年4月,郭沫若在廣東大學宿舍里寫下《我來廣東的志望》。文章說:“總之我們要改造中國的局面,非國民革命的策源地廣東不能擔當;我們要革新中國的文化,也非在國民革命的空氣中所醞釀的珠江文化不能為力?!?/p>
在當時的郭沫若看來,廣州是“我們希望所寄系著的唯一的地方”,是從事革命、改造中國乃至改造世界的光明之地。
郭沫若在中山大學的演講公告 (資料圖片)
參與革命實踐
作為大革命的策源地,廣州在上個世紀20年代,曾吸引了諸多偉人巨匠南下,其中包括毛澤東、周恩來、魯迅、茅盾、巴金等。在這股浪潮中,來到廣州的郭沫若也“投筆從戎”參加革命。
郭沫若曾提到他在廣州的這一段心路歷程:“在未到廣東以前,我雖然也在干著別的事情,但自己的生活和意識是以創(chuàng)造社為中心的。到了廣東以后,這種情形便逐漸改變了?!?/p>
郭沫若在廣州的革命活動中,接觸了不少中共領(lǐng)導人和工農(nóng)干部,對共產(chǎn)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些具體的革命實踐無疑對郭沫若思想的進一步轉(zhuǎn)變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1926年3月23日,他在廣州林伯渠家中與毛澤東第一次見面。郭沫若在《創(chuàng)造十年續(xù)篇》中對此有詳盡的記載:“到了祖涵(林伯渠原名林祖涵)家時,他卻不在,在他的書房里卻遇著了毛澤東?!俗中蔚亩贪l(fā)分排在兩鬢,目光謙抑而潛沉,臉皮嫩黃而細致,說話的聲音低而娓婉?!?/p>
郭沫若來廣州時正值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1926年7月9日,十萬國民革命軍揮師北伐,郭沫若即在廣州投筆從戎參加了北伐。他的這一選擇,舍去了每月薪俸三百六十元的文科學長職位,也舍棄了文人式清高安逸的日子,真正主動地投身革命。
正是在廣州的四個多月里,郭沫若從一個做著“文學革命”之夢的先進知識分子,變?yōu)榱艘粋€“投筆從戎”的革命戰(zhàn)士。
今日走進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依舊可以看到當年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之地——革命廣場舊址,1986年,該舊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國立廣東大學鐘樓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磊 攝
組建文學陣地
早在郭沫若南下之前,創(chuàng)造社的骨干成員成仿吾已在廣東大學任教。1926年3月,隨著郭沫若、郁達夫的到來,創(chuàng)造社的中心人物齊聚廣州,在文學青年中引起了熱烈的反響。
周靈均和張曼華記錄了郭沫若等創(chuàng)造社同人在廣州備受歡迎的盛況:“許多愛好文藝而又敬慕那幾位的青年創(chuàng)作家,都爭前恐后地盼望著一見他們文人的面影……那種融洽的景象,實是一片和淑的天幕,頓使一個枯亢的南國,變成了大有趣味的樂園?!?/p>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咸立強指出,這種描述雖然帶有夸飾的成分,但是郭沫若等人的到來,確實為廣東文壇帶來了一股生機與活力,而最初的成果就是創(chuàng)造社出版部廣州分部的組建。
1926年4月12日,創(chuàng)造社出版部廣州分部正式成立,4月16日出版的《創(chuàng)造月刊》刊登《創(chuàng)造社出版部廣州分部成立啟事》:“本分部已經(jīng)組織就緒,營業(yè)地址已擇定廣州昌興新街四十二號?!敝链耍瑥V州成為創(chuàng)造社發(fā)展歷史進程中最重要的活動基地之一,創(chuàng)造社同人們的廣州體驗為創(chuàng)造社這個知識分子群體開啟了新的發(fā)展路徑。
創(chuàng)造社出版部廣州分部剛成立時,各種書籍尚未完備,書架上只放有兩百本的《洪水》及《創(chuàng)造月刊》,但也十分受讀者歡迎。據(jù)周靈均和張曼華的記載,廣州分部條件雖然簡陋,但是由于受到青年讀者的喜愛,營業(yè)狀況非常之好,自開辦以來,“平均每日都有七八百元的收入?!?/p>
如今,穿過熱鬧繁華的北京路,循著小巷還可找到昌興街上一棟刻有“42號”的住宅樓,一扇紅色的老舊木門緊閉,打開后見一條陡狹的階梯,二樓鐵門緊鎖。這里已難找到當年那個朝氣蓬勃的文學社團留下的痕跡,但這條短小而安靜的百年老街,確曾是一代文學青年追求進步、大放光彩的地方。
1926年春郭沫若與創(chuàng)造社同人在廣州合影,左起:王獨清、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 廣州市文聯(lián)供圖
引領(lǐng)左翼潮流
作為中國左翼文藝的倡導者和實踐者,郭沫若的到來,無疑促進了左翼文學在廣州的普及和深化。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教授周文認為,以郭沫若為代表的創(chuàng)造社核心成員集體南下是革命與文學“由曖昧真正走向聯(lián)姻”的標志性事件。
郭沫若在廣東大學進行教務改革后,該校在一段時間內(nèi)成為左翼文化在廣東的重要支點。同時,創(chuàng)造社出版部廣州分部的建立,相關(guān)書籍的銷售以及郭沫若帶有進步色彩話劇《王昭君》等的上演,進一步推動了革命文學的發(fā)展和革命思想的傳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師石天強指出,在郭沫若南下期間,以他為代表的左翼文化群體在廣州多個領(lǐng)域引領(lǐng)社會文化的潮流。
在1930年成立的“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簡稱“左聯(lián)”)中,廣東作家是一支重要力量:“左聯(lián)”成員約440人中,廣東籍作家有60人左右;參加“左聯(lián)”第一次籌備會議的11人中,廣東籍占3人。活躍在“左聯(lián)”中的廣東作家有:歐陽山、馮乃超、洪靈菲、蒲風、馮鏗、戴平萬等。其中,歐陽山、蒲風皆同郭沫若有文學活動的來往。
訪談
郭沫若南下廣州是被革命氣息所吸引
咸立強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羊城晚報:在您看來,是何種因素促成郭沫若南下廣州,當時的廣州對以郭沫若為代表的文化名人有著何種吸引力?
咸立強:如魯迅所說,革命剛起來的時候是沒有革命文學的,革命失敗之后才有革命文學。郭沫若之所以選擇廣州,不是為了追求文學上的理想,而是為了追求革命的理想。郭沫若到廣東大學教書,絕不只是為了謀得一份教職。
孫中山創(chuàng)辦了兩所革命的學校:黃埔軍校和廣東大學,都帶有濃郁的革命氣息。郭沫若南下教書,是被學校的革命氣息所吸引。
就像他在《我來廣東的志望》中所說,“我們要革新中國的文化,也非在國民革命的空氣中所醞釀的珠江文化不能為力”,他來廣州是想開創(chuàng)一番革命事業(yè)的。
羊城晚報:有人認為南下廣州對郭沫若來說是其思想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一環(huán),在您看來,這段經(jīng)歷對郭沫若的學術(shù)思想、文學創(chuàng)作帶來了哪些影響?
咸立強:影響肯定是有的,在我看來,廣州之行之于郭沫若思想轉(zhuǎn)變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便是他從對文學理想的追求轉(zhuǎn)向了革命理想的追求。南下廣州之前,郭沫若自己說已經(jīng)轉(zhuǎn)向了馬克思主義,但主要從事的還是文學活動,追求的是文學上的理想,當時他也在和郁達夫、周全平等人籌建創(chuàng)造社出版部。
其次,郭沫若在廣東大學任職的幾個月,很可能讓他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從政才華。此前,郭沫若并無從事管理工作的經(jīng)驗,此后則在政界開始有所作為。從浪漫的文人轉(zhuǎn)向?qū)嶋H的政務工作,這里面的思想轉(zhuǎn)變,關(guān)鍵也就是廣州之行。而且這段時間積累下的人緣一直延續(xù)到他抗戰(zhàn)乃至新中國成立,廣州時期對于郭沫若來說非常重要。
羊城晚報:郭沫若的南下給廣東左翼文學的發(fā)展乃至整個廣東文壇帶來了哪些影響?
咸立強:郭沫若對廣東革命文學、左翼文學的影響應該還是比較深遠的,他的《女神》等具有強烈反抗精神的文學創(chuàng)作一直都是進步青年的精神食糧。隨著《洪水》半月刊在廣州的暢銷,郭沫若討論馬克思主義的文章更影響到大批的進步青年。
但是,郭沫若在廣東大學任教時,先是忙于教務改革,隨后參加北伐,沒有多少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表。其實,就像《廣州民國日報》所報道的,郭沫若、郁達夫等創(chuàng)造社同人的到來就意味著一種革命的氛圍在逐漸形成,文藝青年受到這種氛圍的影響自然而然就會向革命、向左翼文學發(fā)展,這不是寫作層面的直接指導,而是思想上的引導。
左翼作家草明回憶說自己走上革命文學的道路就是受到了郭沫若等人的影響。洪靈菲、戴平萬等廣東左翼作家,從創(chuàng)作而言,也應該是受到了郭沫若等創(chuàng)造社同人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些影響。
延伸
郭沫若與羊城晚報緣分頗深
新中國成立后,郭沫若又曾多次南下廣東。1961年12月12日,郭沫若在從化溫泉完成了《讀隨園詩話札記》。袁枚曾是郭沫若青少年時代的精神偶像,年屆古稀的郭沫若重讀《隨園詩話》,自然有完全不同的解讀。在《札記》中,郭沫若用現(xiàn)代科學提供的新成果、新觀念及最新史學發(fā)現(xiàn)對《隨園詩話》涉及到的考據(jù)問題進行二度考證。該書融考證功夫與文學鑒賞為一體,史學眼光與文學趣味打成一片,顯示了郭沫若作為文學大家的深厚藝術(shù)素養(yǎng)。
此外,郭沫若還曾在廣東從化游歷,寫下不少或吟詠名勝古跡或謳歌建設(shè)成就的詩篇。1961年9月12日,郭沫若暢游流溪河水庫,即興寫下詩句“奇卉花開閬苑靜,溫泉水滑玉池融”,還為橫跨流溪河的一座新橋命名為“碧浪橋”。橋左有一亭,紅磚綠瓦,亭內(nèi)以幾塊天然黃臘石為臺椅,原名“應聲亭”,郭沫若在亭內(nèi)賞景抒懷后,為之題名為“滴翠亭”。
在這段相對平靜愉悅的時光里,郭沫若重返文人傳統(tǒng),游歷山河,寫下不少游記散文。1962年2月20日,廣東《羊城晚報》“花地”副刊刊發(fā)了郭沫若抒寫的一篇紀行散文《海角天涯》,全文分五個部分,描述了他在海南島游歷“海角天涯”的見聞與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9月在羊城晚報創(chuàng)刊前夕,郭沫若曾親自題寫了報頭“羊城晚報”。郭沫若留下的這一珍貴墨跡被珍藏至今。
編輯: 寶厷
責編:寶厷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guān)閉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