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捻指間,轉(zhuǎn)眼又一年過去了,我又老了一歲,卻不僅老了一歲,有好茶相伴,老了又何妨?
每年我都會藏新茶,用來記錄足跡收藏歲月。2009年買過一餅臺灣倉儲的熟普,那年我剛為人妻。今年開湯,竟有10年的陳韻,甘甜醇厚,臺灣果然是世界公認的好倉儲,轉(zhuǎn)化的如此之快。2012年,買了很多生普好生收藏,那年我初為人母,欣喜若狂,全然不知為人母的辛勞。今年品品那生普,竟生澀無比,好似品出了這些年當媽的艱辛。但不苦不澀不是茶,畢竟才三歲,和我的孩子一樣心性未定。玉不琢,不成器;茶不藏,不出味。同時品這兩款年份特殊的茶,不禁感慨:為人妻容易,為人母好難,很多事需要用時間慢慢消化,欲速則不達。
與我兒子同齡的那生普,茶性很烈,野性十足,也像他一樣有點小叛逆,入口苦澀但回甘強勁,帶著幽幽的蘭花香,正是最難泡的時候。因為茶依舊很嫩,過燙則澀過久則苦,我總猶豫不決拿捏不準。好茶就是方寸之間的周旋,周旋于水溫、茶量、時間,有時候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嫌少,一切都要剛剛好,考驗的就是分寸感。
泡普洱,從殺菌角度,要高溫洗茶、沖泡,但要想泡的好喝,講究“嫩葉溫泡,老葉熱泡”的原則,幼嫩的芽葉,表皮細胞角質(zhì)層、蠟質(zhì)層都比較薄,容易遭破壞使細胞壁破裂,細胞液溢出,營養(yǎng)物質(zhì)分解快,所以幼嫩的普洱茶,水溫80-85度更好,相反較粗老的普洱茶,比較厚實細胞壁不易破裂,水溫90-100度為宜。光水溫考究還不夠,手法上也講究“透”和“悶”,所謂“透”,就是沖泡過程中不加蓋子,而“悶”則是加蓋子,嫩茶以透為主,多透少悶;老茶以悶為主,多悶少透。我本懶惰不想去研究茶性和茶技,只用“高溫悶茶”這一招鮮泡遍普洱,最后的苦澀只有自己品嘗。人對茶的態(tài)度,往往就是對人的態(tài)度。我對茶,缺了點耐性,對孩子,也是缺了這點耐心。
收藏普洱因為他是能喝的古董,可見證歷史變遷。很多茶禁不起時光考驗,久了便碳化成灰。但普洱茶恍若歲月的“舍利子”,把精華留下濃縮封存,越陳越香,每老一歲,便又多了一枚勛章。好茶便是等待的藝術(shù),等待之后,才能領(lǐng)略那不曾抵達的風(fēng)景。生普,我等你慢慢變老,孩子,我等你慢慢長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