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別翡翠的A貨、B貨、C貨
一、翡翠A貨、B貨、C貨
行內人士把翡翠(緬甸硬玉)分為A貨、B貨、C貨。
A貨是指沒有經(jīng)過高熱、高壓等人工偽作的翠玉,色澤是天然的,俗稱“正澤”或“真色”。A貨也不一定是一級的高檔貨,只不過并非“邪色”,沒有剔去雜質和填膠上板,沒有燒過焗過。A貨本身也分很多級,而A貨真玉的種質、水分和翠色是永遠不變的。
B貨并不是光指次生翠玉或次品,而是會經(jīng)由人工處理,比如用強酸溶解硬玉中的雜質,破壞了玉石的分子結構,又用環(huán)氧樹脂粘合。通常用高溫電子瓦罐加熱而脫除濁氣的B玉,會使人驟然看起來覺得水頭長;事實上玉質并非天然,也不幼細;雖然能使人產(chǎn)生錯覺,看上去通透,其實結構已遭到很大破壞。B玉會漸漸失去光澤,出現(xiàn)裂紋,因為曾受高溫燒焗,故過些日子便會變的象油盡燈枯。
C貨則與B貨一樣糟,是染色貨,俗稱“電色”和“入色”,經(jīng)過重復加熱和染色的程序數(shù)遍,日后遇高熱時會脫色的。
二、高檔A貨長期保值
購買翠玉千萬不要買假貨,染色貨和入膠托底貨,不但不保值,而且不耐久藏,幾年后便變質、變色,故寧愿買貴貨,小心選購,以免買得弄了手腳的貨色;否則想保質反而血本無歸。
雖然翠玉的價錢昂貴,但只要是A貨的真正“老坑玻璃種”和“水種”,等待兩三年后就會“到價”,甚至超越買時的價錢,若收藏十年八載,肯定可以起很大的保值作用。故買翠玉保值,一定要買“來坑玻璃種”的高檔A貨。
三、有綠處無綹與綹內無綠
為什么有的玉的翠青部分常常使人看來閃籃發(fā)的感覺呢?這是因為屬于染色的C玉之故,北方人稱之為“度色”或“熗綠”。C貨大都染色染得粗陋倉猝,所用的化學藥劑分量不適當或不穩(wěn)定,因此置放過久,常常遇到強光或遇熱(包括近人身時遇到的體熱),綠色的部分就會“發(fā)邪”,亦即一般人指的“邪色”——染色的部位并不透亮和均勻。
C貨用高溫焗色破壞玉的原有結構,造成很多細微的流紋和裂綹,與翠玉天然的細微波紋截然不同。作偽者就是利用這些小裂紋把假色滲進翠玉內,由于假色由外向內滲進去,故近玉外表部分必然較深色,近內部便較淺色。若是把C貨置于十倍放大鏡下細看,便可看見有小裂紋處翠色頗濃,而沒有小裂紋處翠色便很淡、很少、很淺,甚至幾近于無,所以在放大鏡下C貨的綠色是呈絲狀的,翠青不是天然而均勻地渾成一體。
A貨的原色翠玉也有細絲紋,除了比較幼細許多之外,我們可以發(fā)覺A貨玉有翠青處并無小裂痕,而有玉紋處也無特別深的綠色(所謂“有綠處無綹,綹內則無綠”)?,F(xiàn)今C貨的染色技術很到家,那些焗成的蜘蛛網(wǎng)紋或螞蚱紋十分細微,因此除了借助濾色鏡之外,還應運用上述的鑒別法輔助,以分真色與假色。
四、怎樣鑒別翡翠的B貨
怎樣可以分出是B貨?說實在的,一般人是無法用眼睛看出來是B貨的,尤其是現(xiàn)在B貨的制作水準越來越高,就是行家也為之頭痛。
鑒別B貨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留意觀察:
1、 顏色方面
經(jīng)過漂色的翡翠,它的顏色一般都顯得較鮮艷,不太自然,有時會使人感到帶有黃氣。
2、 光澤方面
具有樹脂的光澤,而未經(jīng)處理的天然翡翠,呈現(xiàn)的是玻璃一樣的光澤。
3、 結構方面
結構顯得松散,有晶體被錯開、移位,證明晶體結構受到破壞。
4、 比重方面
會比原來未經(jīng)處理的同種翡翠輕一些,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因為每件翡翠本身的比重也是有上有下的,但可作為參考。
5、紫光燈下的反應
一般B貨在紫光燈下具熒光性,但引起熒光性或壓制熒光性的原因很多,所以使用熒光燈觀察寶石或翡翠的熒光性時,一定要有一定的知識去分析,不能機械地使用。一般經(jīng)處理的翡翠內灌有環(huán)氧樹脂,而環(huán)氧樹脂往往具有熒光性,所以可以作為一種參考的資料;有的B貨也沒有熒光性,所以要根據(jù)其原來的顏色再做詳細分析才能作出結論。
6、用顯微鏡觀察
這是最可靠的鑒定方法,在放大30-40倍的顯微鏡下觀察翡翠的晶體結構是否遭到破壞,這就是一般人講的玉紋是否遭到破壞,若遭到破壞,就可以證明這是經(jīng)過人工處理的翡翠,有時還可以見到里面存在的樹脂,當然觀察鑒定的人必須對翡翠的原生結構有完整的認識,才能作出正確的鑒定。
7、用特制的紅外吸收光譜儀鑒別
這種特制紅外吸收光譜儀,可以測出翡翠中是含有環(huán)氧樹脂,從而鑒定所檢測的翡翠是否B貨。這是因為含有環(huán)氧樹脂的翡翠與天然翡翠的紅外線吸收光譜,圖象有明顯的不同。
五、偽制增透的翠玉
何謂“上板”呢?俗稱“造底貨”。是民間一些所謂B玉或B貨的人工偽作工序之一。為了把一些次等硬玉中的雜質、臟點與濁氣去除,增加其通透度,便用高溫燒焗,加強酸藥液蝕掉雜質,用水晶膠或環(huán)氧樹脂滲透,透進空隙間填補。最后的步驟是除膠和把B玉緊貼于白底硬紙板上面,這樣看起來就像通透鮮明很多。不少冒充“冰種”的貨色,都是這類B過的次等玉。
另一類所謂“挖空增透法”,是把一些本來水頭短、透明度不足或翠綠色暗沉不鮮陽的次等硬玉挖空底部,目的是提高透光率,使人看起來不會覺得色調死板呆滯。
偽作的目的,當然是想提高翠玉件的價值。有些挖空后,以錫箔紙造底才粘合。這個原理好比我們把一張微透明的綠紙放進玻璃的背面,驟然看起來便好象很通透,其實是假象造成的“假水頭。
六、貼片與掏心補底
那么翠玉是否越多綠色越保值呢?這并不一定。因為多綠色的物體也可能是染色的C貨,亦即假色、邪色;也可能是用“開口貼片”或“掏心涂色”等方法作偽的。
所謂“開口貼片”,就是用玉種劣和缺翠色的硬玉(次等劣玉)作主體,于開口處緊貼一塊很薄的上等翠玉片,作用是遮蓋下面的次等硬玉。這種手法稱為“珍珠遮蓋禾稈”,名副其實“虛有其表”。外層的翠玉薄片是很翠綠的,但不是全塊玉皆綠,絕難言保值。分辨方法是輕敲聽聲,聲虛的是假,聲實的是真。最好是以十倍放大鏡看玉的開口周圍,細察有沒有粘合痕跡和不同的明顯的色層(色調突變或變的不自然)。
另一種作偽手法是“掏心涂色”,有人稱為“挖心肝法”。作偽者選一些沒有翠色但水頭頗長的(如“冬瓜囊種”)次等硬玉,從中間不等角形挖空至外表數(shù)毫米的位置,涂上翠青色的染料,用錫箔紙補底,再行粘合起來。這種假貨,外行者還以為是水分好的“冰種”(透而不見底),外淺內深,上淡而透,下濃而密,其實是用假象、幻覺手法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