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學研究中,課堂教學向來被視為一種極富藝術性的教學行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想方設法把教學的這種特性體現(xiàn)出來。那么,在現(xiàn)實的課堂上,教師如何去做,方能使課堂教學富有藝術性呢?下邊,筆者從六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認識。
一、導語的設計
常言道:萬事開頭難。課堂教學亦是如此。開頭的導語設計往往令人千思百想,左調右換。在整個課堂教學的設計中,它費時近三分之一。但是,“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只要我們渡過了這個難關,設計出了好多開頭,接下來的教學如順水行舟,一帆風順。
導語設計的基本原則應該是:親切、自然、恰當。親切,就是導語應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心理特點,一旦說出,應能激起學生智慧的火花,旺盛的求知欲,學習的積極性。自然,就是導語應如話家常,平易流暢,不應顯得矯揉做作,為導語而導語。恰當,就是導語要切合課文特點,為引導學生積極閱讀課文服務,切不可離題造奇,一味追求新奇。
導語設計的方法因人而異,因文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很難有現(xiàn)成的答案。它只能靠我們每個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創(chuàng)造。
二、銜接轉換
課堂教學有許多環(huán)節(jié),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轉換最富有藝術性。轉得好、轉得巧,使人覺得如游覽風景名勝,一景才完,奇觀又顯,越游越奇,越奇興致越高;倘若轉得不好,就會使人興味索然,頓生厭煩。
銜接轉換的基本要求是:自然、巧妙、恰切。
銜接轉換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暗轉,一種是明轉。暗轉在悄然無聲中、在不動聲色中、在學生不知不覺中,轉向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明轉,也叫直轉,前一個環(huán)節(jié)結束,直接轉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間不用過渡性的環(huán)節(jié)。兩種轉法各有特色,在實際運用中,教師須靈活把握。
三、教學語言
教學語言可分三個層次來看。首先要使用普通話;其次要清晰、準確、簡潔、通俗;第三要富有幽默感、哲理感、形象感和誘導感。第一層次是基本的要求,第二層次是合格性要求,第三層次是藝術性要求。前兩個層次大部分教師都能做到,最后一個層次卻不易。教師要達到這一層次,必須具有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哲學素養(yǎng)和較高的教育教學理論素養(yǎng)。
四、眼神表情
教師在課堂上的基本眼神和表情應該是和藹、怡悅、寧靜。在這個基礎上,應根據(jù)隨時變化的課堂情境,或微笑、或點頭、或激勵、或憤怒、或高興等等。我們可以把前者稱之為常態(tài)眼神表情,后者稱之為動態(tài)眼神表情。課堂上,只有動靜相宜,才能相得益彰,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五、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用以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達成特定的教學目標所使用的方式或手段的總稱。它既包括教師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生學的方法。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學方法的運用沒有固定的模式,它要考慮到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的特點、課堂情境的特點,還有教師自身的特點、習慣、風格等因素,因此,教學方法的運用充滿著智慧和藝術。運用恰當,學生如沐春風,教學效率倍增;運用別扭,學生難受,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六、教學機智
教學機智是教師在課堂上面對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形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能夠恰當、巧妙處置的智慧和能力。正因為教學機智帶有突發(fā)性,所以,教學機智也最富藝術性。筆者曾聽過這么一節(jié)課,上的是郁達夫的《故都的秋》。課快要結束時,有學生提了這么一個問題:“請問什么叫‘念錯的歧韻’?為什么‘念錯了’,‘到來得正好’,又好在哪兒?”面對這個有一定難度的問題,這位老師并沒有慌張,而是引導學生從標“一陣秋雨一陣涼”這句話的“平仄”入手,巧妙地補充平仄和律句的知識,學生終于明白這所謂的“到來得正好”——好就好在念出了一個律句。
這位老師的這個教學片斷就極富教學機智。面對學生突如其來的問題,教師并沒有慌張,而是引導學生先讀句子,標平仄,然后再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所說的“到來得正好”的原因,可謂恰如其分,流暢自然。
有句話說得好:教書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教學藝術是一門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個性化的教學智慧和教學技巧,這個智慧、這門技巧運用得如何,達到了什么程度,恐怕只有教者自己心知肚明,至于外人恐怕只能領略到一點皮毛而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