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5篇:論課堂講讀與練習(17)
——語文教育名言錄之17
逍遙行者
2012年8月3日
——論課堂講讀與練習(2)
現(xiàn)代文教學要注重熟讀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我未嘗說過。有人言之,恐各有其概念,所指未必盡同。從前注重讀,此至有道理。古文與口頭語言殊異,讀之至熟,實即學習古文之語言。必熟乃能寫,亦如今時兒童熟習口語,乃能說連貫之一段話也。今時教古文,自亦宜熟讀,雖不求其能寫,而熟習其語言乃能深味其意義,較之僅僅看一二遍好得多。在此意義上,現(xiàn)代文亦須熟讀,即不篇篇熟讀,亦宜挑若干佳篇讀之。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第722頁
練成技能技巧非自己動手,認真練習不可
大凡傳授技能技巧,講說一遍,指點一番,只是個開始而不是終結(jié)。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育的人身上生根,習慣成自然,再不會離譜走樣,那才是終結(jié)。所以講說指點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育的多多練習,硬是要按照規(guī)格練習,練成技能技巧不是別人能夠代勞的,非自己動手,認真練習不可。 葉圣陶
語文課的講解與練習
教師的講解一向在國文訓練里占著重要的部分。有些人覺得一般國文教師的講解太瑣細些;學生只被動地聽著,不需要什么工作,似乎得不到實在的益處。這該分兩層討論。第一,我覺得課文應該分析的咀嚼;“講解”若是這個意義,似乎正應該詳盡些。固然,我們?nèi)粘Wx書看報,只求了解主要的意思就夠了,偶然有一兩個不識的字、不明白的詞語,大概總放它們過去,懶得去查字典或辭書。這或可以叫做“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但是“不求甚解”而能了解主要的意思,還得靠早年的訓練,那一字一句不放松的、咬文嚼字的工夫。若沒有受過這種訓練或用過這種工夫,而也取那“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便往往不能了解讀物的主要的意思;這種人自以為了解,其實往往只是望文生義罷了?,F(xiàn)在一般中學生,從小學起所受的多少年的國文訓練,雖然不充分,可是用來閱讀普通的書報,大約也勉強夠了。所以也可取那“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而不至于抓不著主要的意思。但是對于即使是淺顯的古文和古書,以及白話文學作品,他們也想取這個優(yōu)游的態(tài)度可就不成。上面引的例子,便是平日吃了這個優(yōu)游的態(tài)度的虧的表現(xiàn)的一斑。第二,要使一般中學生能夠了解普通的古文和古書,以及白話文學作品,現(xiàn)在的國文訓練,特別是中學時代的,實在嫌不充分。多講閑話少講課文的教師,固然不稱職;就是孜孜兀兀的預備課文,詳詳細細的演釋課文的,也還不算好教師。中學生需要充分的練習。練習包括預習、討論、復習三步。每一步還有許多細目,這里不必列舉。這些細目在各種國文教學法的書中,都曾或多或少地加以討論。但我們現(xiàn)在所需要的,是切實的、有恒的施行;理論無論如何好,不施行總還是個白費!練習的主旨無非是讓學生自己發(fā)見困難,尋求解決;到了解決不了時,自然便知道需要教師。這時候教師的幫忙,效用定會比一味演釋大得多。這是讓學生用理解力。解決的過程和結(jié)果,還得讓學生常有溫習的機會,才不至于全然忘卻。這是讓學生用記憶力。 朱自清《朱自清語文教學經(jīng)驗》第71-72頁
語文學習必須字字求了解
了解與欣賞為中學國文課程中重要的訓練過程。兒童從小就能對于語言漸漸的了解,不過對于文字的了解必須加以強制學習的訓練。成年人平時讀書閱報大都是采取一種”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這是一般綜合的實用的態(tài)度。但在國文教學、教師準備時,必須字字查清楚、弄明白。學生呢,在學習時也必須字字求了解。這與一般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剛好相反。然而不求甚解的那份能力正是經(jīng)過分章析句的學習過程而得到的,必須有了咬文嚼字的教學培養(yǎng)后,才能真正達到那種不求甚解的境界;沒有經(jīng)過一番文字分析的訓練,欲不求甚解,也不易得呢。
朱自清《朱自清語文教學經(jīng)驗》第87頁
講為練服務
講解和練習都是為了教好學好語文,很難分主次。但是如果要追問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恐怕只能說是講為練服務,不能說是練為講服務。這也跟數(shù)學課一樣,教師講得好,對于學生做習題有很大幫助,可是如果學生只蝗講不做習題,還是不可能把數(shù)學學好。學生的語文課學好沒有,要看他閱讀的能力如何,寫作的能力如何,而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必得多練習才能提高。 呂叔湘《呂叔湘語文論集》第333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