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早期散文詩是從詩歌中發(fā)展而來的,是詩歌大類中的一員,是介于詩歌與散文中間的一個文體。所以有人說它非馬非驢,是騾子,是雜交。有人考證說,這種文體是五四期間從西方國家引進的,是泊來品。其實,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已經(jīng)有了這種文體。比如莊子《南華經(jīng)》中的許多片斷,就具備散文詩的特點,屈原的《漁父》也是散文詩。到了唐代,王維的《山中與裴秀才》是散文詩,宋代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可以說是日記體的古典散文詩。但是,作為散文詩正式提出來,還是歐洲法國的詩人波特萊爾,他出版的《巴黎的憂郁》,自稱為小散文詩。因此說,散文詩是歐洲浪漫主義運動的產(chǎn)物,誕生于十九世紀中葉。后來法國詩人貝爾特朗大量使用散文詩這一文體。俄羅斯最著名的散文詩作家是屠格涅夫,他寫有《愛之路》。高爾基的《海燕之歌》也是散文詩。在亞洲,最早寫散文詩并卓有成就的是印度的泰戈爾,他的《吉檀迦利》《新月集》《飛鳥集》等也是散文詩。紀伯倫是黎巴倫著名散文詩大家,出版有多種散文詩集,如《笑與淚》《暴風集》等。在中國,五四時期寫散文詩最有名的是魯迅,他的《野草》就是散文詩集。冰心寫有《繁星》《春水》兩部散文詩集。當代較有成就的是柯藍,郭風、耿林莽等。
其次,散文詩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完全從詩歌中脫離出來,具備了更多散文的特征。其一是不押韻,當然也有押的,屬于可押可不押之類。這就與詩歌有了區(qū)別,詩歌一般是要求押韻的。其二是較多寓意和哲理。其三是散體化趨勢越來越大,短小精悍。所以,有人在寫文學理論文章時,多把它歸類為散文的一種。但是它與散文還是有明顯區(qū)別。
再次,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在于:散文往往求全,完整敘述事物過程,詩和散文詩則取其一點、一線、一角,以點代面,以一當十,作簡約性勾勒;散文多取塊狀結(jié)構(gòu),洋洋灑灑,鋪敘成篇,每有冗長拖拉、煩瑣羅嗦之弊。而散文詩多取跳躍流動、輕捷靈活、多節(jié)段的結(jié)構(gòu),既適應語言精煉簡潔、節(jié)奏起伏跳蕩的要求,也體現(xiàn)了建筑美的視覺快感。散文詩的構(gòu)思是詩化的,講究詩的情緒,詩的精魂,講究鑄煉意境 。散文詩的另一個特征是大都追求寓意和哲理,散文詩的語言具有以一當十的張力,是壓縮餅干。另外,散文詩多是可以朗誦的,如高爾基的《海燕之歌》,歷來是朗誦的必選篇目。詩歌與散文詩的區(qū)別是:詩歌是格式化的,古典詩詞講究五言絕句或五言律詩,七言絕句或七言律詩,字數(shù)與平仄都有嚴格要求。而且詩歌特別是古典詩詞是押韻的,根據(jù)漢語的讀音分為十六(新韻是十四)個韻部,寫詩詞要從韻書中找韻腳,不同部的韻不能相押。而散文詩則沒有這些要求,既沒有字數(shù)限定,也沒有押韻的限定,是自由散漫的文體。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