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也許都有過吐酸水的經(jīng)歷,大多數(shù)人都不以為然,可今天小編要提醒一下大家:這是病,得治啊。吐酸是指胃酸過多并隨胃氣上逆而出現(xiàn)的泛吐酸水病癥。若隨即咽下者,為吞酸;不咽而吐出者,為吐酸。本證多伴有胃痛,當然也可以單獨出現(xiàn)。
吐酸多由肝氣郁結(jié),或脾胃虛寒引起,臨床上按疾病性質(zhì)分為偏熱、偏寒兩個證型,以偏熱者較為多見,下面我就為大家分別介紹一下這兩種證型的具體情況供大家參考。
偏熱者:一般多有情緒不好引起,我們中醫(yī)講肝郁化火,胃失和降,八個字已經(jīng)形象的說出了它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它的癥狀除了吐酸水之外還有:心煩易怒,口苦咽干,兩脅脹痛,大便臭穢,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本證治療宜瀉肝和胃、苦辛通降,代表方左金丸(吳茱萸5g 黃連12g 三付為一療程,水煎服)雖然只有兩味藥,但卻是治療肝郁化火、肝火犯胃而致嘈雜吞酸的重要方劑,方中重用黃連苦寒泄熱,少佐吳茱萸辛熱,以制約黃連之苦寒,且能入肝降逆。反酸劇烈,可加烏賊骨30g、瓦楞子15g以制酸;若夾食者,可加雞內(nèi)金10g、麥芽15g、神曲10g、山楂10g以消食化滯。
偏寒者:臨床上比較少見,一般也由肝氣犯胃引起,所不同的是患者有脾胃虛寒癥或是寒邪凝滯于脾胃,它的主要癥狀是:吐酸時輕時重,時有時無,胸脘脹悶,噯氣頻作,喜歡吐唾沫,四肢不溫,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苔白脈弦。本證治療宜溫中散寒,和胃止酸。代表方為香砂六君子湯:黨參15g 茯苓12g 白術(shù)12g 陳皮10g 半夏10g 香附12g 砂仁6g 甘草6g 三付為一療程,水煎服。方中黨參、白術(shù)健脾益氣;茯苓健脾利濕;甘草甘溫和中;香附、砂仁理氣健胃止痛;全方共奏健脾和中,理氣止痛之效。此外還可加吳茱萸3g以溫散肝郁而止酸;若脾虛濕濁留戀,苔白膩者,可加蒼術(shù)10g、藿香10g、佩蘭10g以化濕醒脾。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