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毛筆,作為“文房四寶”之首,正因它的存在,才使中國書法有了不同于西方的意境之美。那么這個與中國文字相伴幾千年的老伙計,它是什么時候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呢?今天,小編帶您一起循著歷史的足跡,扒一扒毛筆老祖宗的真面目。
舊說“蒙恬制筆”
《千字文》有“恬筆倫紙,鈞巧任釣”的記載,其中“恬筆”便是蒙恬制筆的故事。
《中國文字展》中懷素草書《千字文》(復制件)
蒙恬是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北逐匈奴,筑長城亭障。而在中國民間,秦始皇這位勇敢的武將蒙恬被尊為“筆祖”。
版本一:傳說蒙恬本為皇帝采辦珍寶來到江南,看到民眾困苦,就將銀兩散發(fā)給老百姓,只得隱名埋姓躲在永欣寺。后來他救了一位叫卜香蓮的落水姑娘,兩人情投意合,結(jié)發(fā)為夫妻。之后蒙恬在善璉取兔毛,制湖筆,在香蓮的協(xié)助下,不斷改進,制出了兔毛竹管毛筆。自此之后,善璉人就世世代代制筆。直到今天,這個中外馳名的“毛筆之鄉(xiāng)”還流傳著“蒙恬制筆”這個美麗的傳說。
湖州蒙公祠(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相傳,農(nóng)歷九月十六日是蒙恬的生日,千百年來,每年的這個日子,善璉鎮(zhèn)的筆工們都會自發(fā)聚在這里祭祀蒙恬。而在過去,凡是想學藝制筆者,必須先到蒙公祠中磕頭參拜才能入行。俞樾在《春在堂隨筆》中說:“今湖州有蒙公祠,香火頗盛.”
版本二:相傳在公元前 223 年,秦國大將蒙恬在中山地區(qū)與楚國交戰(zhàn),當時,軍中上報軍情通常用分簽蘸墨后在絹布上寫字,書寫速度很慢。戰(zhàn)爭間隙,蒙恬到野外打獵,射殺了幾只野兔,其中一只兔子尾巴拖在地上,血水畫出了彎彎曲曲的痕跡。蒙恬心中不由一動,萌生了用兔尾寫字的想法。他最終發(fā)明了兔尾蘸墨的書寫方式,毛筆由此誕生。后來北筑長城、抵匈奴,由于北方野狼較多,士兵經(jīng)常打狼,剝制狼皮,做衣取暖,狼毛則制成筆頭。塞外草原,人們多牧羊,因此也用羊毛制成筆頭,就出現(xiàn)了流傳后世的狼毫筆和羊毫筆。
蒙恬制筆(圖片來自網(wǎng)絡)
打破傳說:恬制秦筆,獨擅其名
真的就像傳說里的一樣,是蒙恬制造的筆嗎?
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中有“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拂”,“秦謂之筆,從聿從竹”的記載??梢娫谙惹貢r期便有了毛筆,只是各地沒有統(tǒng)一的名稱。后來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書同文字,“筆”才成了定名。
晉朝崔豹在《古今注》也對此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牛亨問曰:‘自古有書契以來,便應有筆,稱蒙恬作筆何也?’答曰:‘蒙恬所造秦筆耳,以柘木為管,以鹿毛為柱,以羊毛為被.所為蒼毫,非為兔毫、竹管筆也?!?/span>
宋代蘇易簡《文房四寶·筆譜》道:“秦蒙恬為筆,以狐貍毛為心,兔毫為副。”
清代大學者趙翼在《陔余叢考》中的“造筆不始蒙恬”條中寫道:“筆不始于蒙恬明矣?;蛱袼?,精于前人,遂獨擅其名耳?!?/span>
由此可見,蒙恬是將當時已普遍使用的竹管兔毫毛筆做了改良,以鹿毛和羊毛混合、或以狐貍毛和兔毛混合,使用“披柱法”(即選用較堅硬的毛作中心,形成筆柱,外圍覆以較軟的披毛。它的優(yōu)點是筆頭可以保持渾圓的狀態(tài),更利于吸墨和書寫,且更具穩(wěn)定性)制作筆頭,用不再變形的干木料為筆桿,這種模式至今仍在沿用。所以說蒙恬所制“秦筆”是制筆史上一次重要的革新,故后世有名(這與“蔡倫造紙”的誤會頗為相似)。
追根溯源,事實說話
其實,先秦經(jīng)典文獻中就提及了筆?!对娊?jīng)·靜女》中道:“靜女其孌,貽我彤管?!?/span>(崔豹《古今注》云:“彤赤漆耳。史官載事,故以彤管,用赤心記事也?!?/span>由此可見彤管即朱漆筆。)
《莊子·田子方》曰:“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
那毛筆到底是在什么時候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呢?
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jīng)有了雛形。在出土的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中,彩陶器形很多,上面繪有人面紋、魚紋、鳥紋、鹿紋、三角紋等多種花紋,彩陶的制作過程是先在軟的陶坯上描繪圖案,然后烘燒,推測當時的描繪工具應是毛筆類柔軟而富有彈性的工具。
《中國文字展》中的仰韶文化彩繪陶缸
到了商代,大量出土的甲骨文中,有的還保留著字的筆道,從這些筆道上可以明顯看出毛筆書寫留下的痕跡。
1999年殷墟晚期貴族墓中保留了毛筆痕跡的玉璋
同時,商代甲骨文中也對毛筆的存在有所印證,這里舉幾例,“聿”字,像是一只手拿著筆,上文提到楚國稱毛筆為“聿”:
“尹”字,像一只手拿筆,以表示治事:
“史”字,王國維稱,此為一只手拿著簡策及筆等,表示掌管文書記錄:
但由于毛筆易損,不好保存,故商周以前的古筆難以流傳。我們迄今所見最早的毛筆實物屬于戰(zhàn)國時期。
1954年6月,在長沙左家公山發(fā)現(xiàn)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戰(zhàn)國古墓,隨葬品中有一個竹筐,竹筐內(nèi)發(fā)現(xiàn)了毛筆,筆毛是用上好的兔箭毛做的,這是至今為止發(fā)現(xiàn)時代較早也最完整的一支毛筆。
左家公山戰(zhàn)國木槨墓發(fā)現(xiàn)內(nèi)的毛筆、竹筆筒(復制品)
(圖片來自湖南省博物館《東方既白》)
這支毛筆全身套在一直小竹管里,桿長18.5公分,徑0.4公分,毛長2.5公分。據(jù)制筆的老技工觀察,認為毛筆是用上好的兔箭毛做成的。做法與現(xiàn)在的筆有所不同,不是將筆毛插在筆桿內(nèi),而是將筆毛圍在桿的一端,然后用細小的絲線纏住,外面涂漆。
1957年,河南信陽長臺關M1楚墓出土毛筆一支。竹桿,筆長23.4公分,筆徑0.9公分,筆毫長2.5公分,筆毫插于筆桿管內(nèi),外有繩捆縛在桿上,配有筆套。
1981年,江陵九店M13楚墓出土毛筆一支。筆桿用竹片削成,呈八角形,殘長10.6公分,桿徑0.3公分,筆頭長2.4公分,筆毫已朽,從痕跡上可知,毛筆系捆在桿上后涂墨漆加固,筆根末端尖,并配有筆套;另江陵九店M56出土書寫工具一套。
江陵九店M56出土的毛筆、墨、墨盒、削刀一組書寫工具
(圖片來源:湖北省博物館《書寫歷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