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上的獅子——內(nèi)陸歐亞的物種、圖像與傳說》
以獅子影像東來之路為主要線索,將雄猛的獅子與寧靜的蓮花相牽,將智慧與慈悲相連,講訴歐亞文化交流中寬厚相容的一面。
獅象之爭
——獅子文化溯源之二十三
尚永琪
大象是動物界的龐然大物,獅子是草原上的威猛王者,能冒犯它們的動物,屈指可數(shù)。而它們之間呢,自然也是各有所懼,獅子要想圍獵大象,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那神殿柱子一樣粗大堅硬的象腳、靈活的長鼻子和尖銳的象牙,不是輕易就能對付得了的天然利器。
在今天的非洲草原上,當象群到水塘喝水的時候,那些像大貓一樣用舌頭舔水喝的非洲獅們,也都會慌慌張張地躲到一邊去——古代的亞洲獅自然也是如此。
山西太原出土的隋代虞弘墓石槨浮雕的第6塊槨壁圖案,就是武士——也可能表現(xiàn)的是薩珊波斯國王騎象獵獅的場面,由此可窺見大象面對獅子進攻時的英勇與鎮(zhèn)定。
▲第6塊槨壁圖案
這塊石槨壁上部大圖案內(nèi)為一人乘象獵獅的場面,共有3只獅子撲向騎象武士,場面異常緊張危險。
獵獅者騎在大象背上,頭戴花冠,波狀長發(fā)披在肩后,深目高鼻,胡須濃密。他兩手各握一把長劍,兩劍之首為圓環(huán)形,無劍格,劍身細長,左手之劍是劍尖朝下立在身后,擋住一頭從身后撲上來的雄獅;右手之劍高舉過頭,扭首回身,奮力向后部的獅子劈過去。
騎象體形高大,四腿如柱,長卷高鼻,擋住前方撲過來的一頭獅子。
畫面上的第三只獅子位于大象右側(cè),獅尾倒卷到腹下,正狂奔而來,向象的前腿咬過去。獅子的后面,一只獵犬四爪騰空,躍起來撲咬獅子的后腿。場面殘酷激烈,驚心動魄。
當然,獅子王的威風(fēng)也絕非徒有虛名,至少在亞洲地區(qū)的古代傳說中,大象對獅子的畏懼是可以用“屁滾尿流”來形容的。佛經(jīng)《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19中的一個故事說,僧人們?yōu)榱藨徒淞邌菘瘫〉幕始荫Z象師,故意穿上獅子皮做的皮鞋站在上風(fēng)口,結(jié)果原本溫順從容的皇家大象,聞到獅子皮的氣味后驚慌失措,連馴象師都無法抑制大象心驚膽戰(zhàn)的狂奔。由此可見大象是如何地怕獅子。
中國古代的戰(zhàn)場上,曾有好幾個用假獅子打敗大象軍隊的戰(zhàn)例。據(jù)《宋書》卷76《宗愨傳》記載,公元445年,南朝劉宋將軍宗愨率大軍討伐林邑國(今越南中部的一個古代小國),林邑王傾舉國之力對抗。他的戰(zhàn)士們騎著大象,所向披靡、勢不可擋,宗愨大軍傷亡慘重。正在全軍懊喪之時,宗愨想到獅子威服百獸,大象自然也會怕獅子的道理,于是讓士兵們制作了獅子的形象抬上了戰(zhàn)場。果然,遇到宗愨的假獅子戰(zhàn)隊后,林邑王的真大象戰(zhàn)陣,一改往昔的勇猛與淡定,驚慌失措、狂奔不已。
這種騎象戰(zhàn)斗的軍隊編制,一般都是“乘象而戰(zhàn),每一象,戰(zhàn)士百人”,就如現(xiàn)代的裝甲部隊與步兵的配合一樣,象陣內(nèi)是密密麻麻的步兵。大象一慌亂奔逃,頓時就陣腳大亂,自相踩踏,死傷無數(shù)。宗愨乘勢追擊,一舉平定了林邑國,劫獲珍寶無數(shù)。
清代學(xué)者趙翼的著作《陔余叢考》卷40中考證說,唐代大將朱滔也曾學(xué)習(xí)宗愨,在大絲帛上繪獅子的形象,讓士兵蒙在身上沖鋒陷陣,使得敵方戰(zhàn)馬受驚,從而一舉破敵。而明代大將張輔在1407年遠征安南(今越南)時,也畫上獅子的形象,蒙在戰(zhàn)馬身上,沖擊敵方的大象陣,使得對方大象受驚,戰(zhàn)陣崩潰。
關(guān)于獅子征服大象的事情,《法句譬喻經(jīng)》卷3《忿怒品》還講述了一個釋迦牟尼五指化作獅子制服醉象的故事。這個故事是佛教美術(shù)中被頻繁表現(xiàn)的母題之一,收藏與印度政府博物館的一件2世紀的圓形石灰石浮雕,就生動地表現(xiàn)了這一故事發(fā)生的場景。
▲釋迦牟尼從容面對醉象
這個故事的內(nèi)容是這樣的:
釋迦牟尼早期在摩揭陀國的耆阇崛山(在今印度大陸貝哈爾州拉查基爾東南)傳道的時候,國王阿阇世王和婆羅門提婆達多都想把佛教打壓下去,雖然國王下令民眾不得信奉佛教,也禁止給僧人們施舍錢物,但是佛陀的影響還是與日俱增。
要從源頭上遏制佛教,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傷害佛陀、驅(qū)散他的弟子們,但苦于沒有合適的機會。終于有一天,舍利弗、目連、迦葉、須菩提等這些佛陀最得力的弟子遠行到其他國家去傳教,只有佛陀跟500個弟子留在耆阇崛山中。
提婆達多知道此時佛陀勢單力薄,有機可趁,于是就同阿阇世王商議說:“佛陀的諸弟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東奔西散啦,身邊只有500弟子。愿王明日請佛入城。我將500頭大象用酒灌醉。等佛陀入城后,就把這500頭醉象放出去,一定會把佛陀和他的弟子們盡數(shù)踏殺?!卑㈥^世王聞之,歡喜異常。就到佛所住的耆阇崛山稽首作禮,邀請佛陀說:“明日設(shè)微薄的施舍法會,請世尊和弟子們屈駕到王宮內(nèi)進食。”佛陀對國王與提婆達多的陰謀早就了然在胸,于是也不動聲色地答應(yīng)了國王的邀請。
第二天,當佛陀與500弟子剛剛進入城門不久,提婆達多就將500頭醉象放了出來。這喝醉了酒的500頭大象血脈膨脹、橫沖直撞,長鼻子里發(fā)出狂暴躁動的噴鳴之聲。
醉象所到之處,裂壁斷樹,毀屋壞城。大街上,行人驚慌失措、紛紛躲避。佛陀剛走到王宮北門外,就遇見了狂奔的象群,釋迦牟尼從容鎮(zhèn)定,站在當街,舉手分開五指,化作5頭勇猛無比的雄獅,一起發(fā)出獅子吼,震天動地。狂奔的醉象群聞此獅吼,瞬間身體酸軟,屈膝伏地,顫抖不已一場危難頓時在佛陀的法力面前煙消云散。
看來,至少在佛經(jīng)的故事中,獅象之爭最終的結(jié)果自然是獅子獲勝的。隋代來華的天竺僧人阇那崛多翻譯的佛經(jīng)《佛本行集經(jīng)》卷14中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講的是一個美麗無雙的雌老虎尋找夫婿的故事。大象、野牛、獅子等紛紛前來應(yīng)聘,結(jié)果,獅子還是戰(zhàn)勝野牛、大象,成為老虎家的夫婿。
大白象應(yīng)聘面試所說的偈言是:
我是雪山大象王,戰(zhàn)斗用我無不勝。
我既有是大威力,汝今何不作我妻。
美麗的老虎不為所動,拒絕了大白象,她回復(fù)大象的偈言是:
汝若見聞師子王,膽懾驚怖馳奔走。
遺失屎尿狼藉去,云何堪得為我夫。
可見,大白象這樣的龐然大物,在老虎妹妹眼里,就是個怕獅子的膽小鬼,一聽到獅子來的風(fēng)聲都會屁滾尿流,自然不能做她的夫君。而前來應(yīng)聘的獅子王就有百分百的勝算了,它所說的偈言是:
汝今觀我此形容,前分闊大后纖細。
在于山中自恣活,復(fù)能存恤余眾生。
我是一切諸獸王,無有更能勝我者。
若有見我及聞聲,諸獸悉皆奔不住。
我今如是力猛壯,威神甚大不可論。
是故賢虎汝當知,乃可為我作于婦。
這個獅子王不但是底氣足,說辭也是滔滔不絕,先夸自己的鬃毛巨首好身材,再夸自己不可戰(zhàn)勝的好武功,還不忘吹一下自己震天動地的“獅子吼”——這樣的獅子王,自然是老虎妹妹心儀已久的,所以她的甜甜回答是:
大力勇猛及威神,身體形容極端正。
如是我今得夫已,必當頂戴而奉承。
在老虎妹妹的眼里,獅子王是個威猛有派的帥哥,正是自己要低眉順眼侍奉的夫君。
其實,就動物的威懾力來講,老虎確實也是怕獅子的。據(jù)《洛陽伽藍記》卷3《龍華寺》中的記載,北魏時期的魏莊帝就作過一個實驗,當波斯國進貢的獅子被送到皇宮中時,他很好奇,對近侍官員說:“我聽說老虎看見獅子就會趴在地上裝乖,能不能試一下看看?”皇帝要看,誰敢不辦吶。于是下詔讓洛陽附近的鞏縣、山陽而縣將捕獲的兩頭老虎一頭豹子送到了皇宮內(nèi)的華林園。果然,本來咆哮如雷的老虎豹子一見到獅子就顯出害怕的樣子。等獅子昂首一吼,老虎豹子更是趴在地上俯首帖耳,都不敢仰視一下獅子。
老虎都這樣,何況大象。據(jù)《六如畫譜》卷1《敘畫源流》的記載,南朝宋的著名文士、畫家宗炳就畫有《獅子擊象圖》,可見獅象相爭也是很流行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題材之一。
正是因為獅、象在搏斗中均具有一般野獸無法與之抗衡的能力,所以他們的圖像也經(jīng)常被用來代表武士的力量,如據(jù)《隋書》卷12《禮儀志》的記載,南北朝時期后周王朝的宮廷侍衛(wèi)中,左前侍佩戴的是獅子環(huán)首的刀,而右前侍則佩戴大象環(huán)首的刀——說明大象與獅子圖樣是作為一對力量勢均力敵的象征出現(xiàn)的。
在佛教的圖像中,獅子座往往被用來代表佛陀的佛法雄猛和菩薩的智慧無比,而大象也是佛法的代表性動物形象之一,如中國佛教中的普賢菩薩就騎在六牙白象背上,代表菩薩的愿行殷深、法力無邊如象之大力。
早在四世紀的中亞佛教造像中,就有大象守護在佛身邊的形象。如出土于阿富汗斯坦的這尊菩薩裝的釋迦牟尼同弟子的造像龕中,在佛陀的左手邊就有一位菩薩或者信徒就騎在大象背上,滿懷敬意地仰望佛陀,而佛陀的右手邊,則是一位信徒跪在地上禮拜佛陀。
▼大象守護 信徒禮佛
在古印度文化中,大象是同獅子一樣具有神性的大型動物,但是獅子的地位顯然要遠遠高于大象,如8世紀印度耆那教寺廟屋頂?shù)难b飾,就是巨大的獅子凌駕于相對體型較小的大象的背上。
▼獅子站在大象背上
大象是力量的象征,獅子是勇氣的象征。在印度文化中,大象又是國王的象征,是剎帝利的象征,所以在印度奧利薩邦的Rajarani神廟中,有騎在獅子背上的剎帝利塑像。
▼剎帝利騎獅
這尊雕塑中剎帝利的勇敢與征服能力,通過高高踏立于大象背上那不可一世的獅子表現(xiàn)了出來。相對而言,大象則被塑得很小,蜷縮在獅子神的巨爪之下,向人們昭示著被征服者的渺小。
這種獅子在上、大象在下的圖像格局布置,是印度文化中對獅子與大象地位高下認識的一個文化表現(xiàn)。在佛教的造像中,如果獅子與大象同時出現(xiàn)在佛陀身邊,也基本上是獅子在上、大象在下。如阿旃陀石窟26號窟中的佛陀坐在西方正位,兩側(cè)有半人半蛇的護衛(wèi),飛行的天神手持象征知識的花環(huán),站在佛陀的身后;佛陀的寶座被大象和獅子抬起,大象就站在獅子背上。
▼阿旃陀石窟26號窟中的佛陀
大象的神力與獅子的智慧在這里被完美地結(jié)合起來——尤其是釋迦牟尼佛出身于王族,所以獅子當然也代表他的王族身份。
獅子在上、大象在下的固定圖像元素搭配,在中國佛教造像中也反映的比較明顯,如甘肅天水拉稍寺北周時期大佛佛座下就是上蹲獅子、下立大象的模式。
獅和象作為在動物界有著敵對與爭斗關(guān)系的一對大型動物,在佛教造像中則被完美統(tǒng)一了起來,成為佛陀法力的護持者。現(xiàn)藏于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的一具北魏時期的造像碑表現(xiàn)了獅象之間的這種和諧一統(tǒng)。
這具碑雕刻于6世紀左右,上面是在獅子座上交腳而坐的彌勒菩薩,下面是坐在獅子座上的釋迦牟尼佛。最讓我們驚奇的是下面釋迦牟尼佛的造像,本來釋迦牟尼已經(jīng)坐在了左右兩頭獅子的獅子座上,但是在獅子坐下,又是一個蓮花座,蓮花座被三頭吉祥動物扛了起來,中間的動物自然是長著長鼻子的六牙白象,兩側(cè)是兩頭呲牙咧嘴的獅子。在這兒,獅子成了大象的好兄弟。
▼北魏時期的造像碑
隋唐以后,大象與獅子的圖像被成對地裝飾在佛教建筑中,更是習(xí)以為常了。如北京大正覺寺佛塔基座上就裝飾著造型飽滿生動的大象和獅子圖樣,上面的大象呈疾步奔行狀態(tài),長鼻子上卷著一朵將開未開的蓮花,好像是要小跑著去供養(yǎng)佛陀;獅子在祥云中微微回首,尾巴輕搖,舉起一只前爪力托蓮花座,不慌不忙,舉重若輕的樣子。
▼隋唐時期的佛塔基座
在印度大陸的傳說中,據(jù)說大象在其前生曾經(jīng)在天上以云為伴侶,當現(xiàn)世中它們在大地上生息繁衍,就具有支配云雨的本領(lǐng)——這可能是因為大象那善于吸水的長鼻子和灰色的云團一樣的軀體給人的一種啟發(fā)。所以,人們深信大象具有令天降大雨的能力。在印度巴爾胡特和桑奇第二塔的浮雕中,都有象從口中吐出蓮花蔓、或者象鼻中噴水生出蓮花的場景或紋樣,有“生生不息”的意思。
在300萬年前的地質(zhì)時代,中國地域內(nèi)有一種劍齒象,因為它的化石在甘肅省的黃河畔發(fā)現(xiàn),所以又被叫做黃河古象,是地球上早已滅絕的一種大象。在中國古代文字記載的歷史上,出現(xiàn)在中原地域內(nèi)的大象,有的來自南方,有的是印度大陸等氣候較溫暖的地區(qū)進貢而來的。如北魏時期的洛陽城內(nèi)有兩個大的居民區(qū),分別叫做白象坊和獅子坊,都是因為印度或西域國家曾進貢白象和獅子到洛陽而命名的。
北魏洛陽白象坊的得名,源于509年印度大陸的乾羅國王給北魏宣武帝元恪進貢的大白象,象背上設(shè)了具有五彩屏風(fēng)的坐床,能坐好幾個人。據(jù)說這頭大白象剛開始養(yǎng)在北魏皇家的“乘黃曹”,但總是被大象撞壞了墻跑出來,在大街上毀屋拔樹、踏傷百姓。無奈之下,才在皇家宮廷外專門建了圈養(yǎng)這頭大象的地方,后來,這一代成了居民區(qū),就被起名為“白象坊”了。
按現(xiàn)代生物學(xué)知識,其實沒有白皮膚的大象,大象之所以是白的,是因為得了一種白化病所致。白象在印度大陸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連釋迦牟尼出生之前,其母親摩耶夫人也是做夢夢見六牙白象馱太子入胎成孕的。
白象坊和獅子坊的命名,表明在中國的文化意識里,已經(jīng)將白象和獅子作為一對吉祥、威嚴和彼此廝守的圖像來看待了——這種文化寓意產(chǎn)生于印度,傳到中亞地區(qū)各小國后,其圖像寓意突出地表現(xiàn)在王家建筑和家具等裝飾上,如嚈噠國王妃坐的座椅就是以六牙白象和四獅子為裝飾的。
大象的藝術(shù)圖樣傳到中國后,又結(jié)合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吉祥(象)如意”的寓意,所以像蹲獅一樣在建筑物門口放置兩尊大象的雕像,就平添了濃厚的祥和氣氛。
▲山西平遙的寺廟脊飾
獅子與大象的祥和圖像,在中國古建筑物的裝飾上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如在山西平遙的寺廟脊飾上,有一種“三山聚頂”的裝飾,就是獅與象配對呈吉祥如意、和美守護的典型代表。從形式上看,“三山聚頂”是中央立樓閣,兩側(cè)有獅子、大象與寶瓶相配的裝飾,意思是好比三座山聚攏在屋頂?shù)募股?。這是山西地區(qū)重要殿堂屋頂上特有的一種裝飾形式。可見,在印度文化中相互爭斗的大象、雄獅,在中國文化中慢慢蛻去了爭斗的意味,獅象并立成為和美安定、吉祥如意的象征。
END
作者:尚永琪,1969年出生,甘肅民樂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