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偉大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征。據(jù)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筑長城,占全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huán)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 長城在中國歷史的長久歲月中,許多封建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曾經(jīng)對它進行過多次修筑;我國古代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它貢獻了智慧,流盡了血汗,使它成為世界一大奇跡。不論是巨龍似的城垣,還是扼居咽喉的關隘,都體現(xiàn)了當時設防的戰(zhàn)爭思想,而且也標志著當時建筑技術的高度成就。 長城連續(xù)修筑時間之長,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艱巨,歷史文化內(nèi)涵之豐富,的確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難以相比的。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qū)孫中山評論長城時說:“中國最有名之工程者,萬里長城也。……工程之大,古無其匹,為世界獨一之奇觀。”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在參觀了長城后說:“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所以說,長城作為人類歷史的奇跡,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當之無愧。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八大奇跡之一。 這幅青花瓷剪紙是我改作的,現(xiàn)發(fā)在這里,請朋友們欣賞。 傳統(tǒng)寓意圖案。指松、竹、梅。松、竹經(jīng)冬不凋,梅則迎寒開花,故稱歲寒三友。宋林景熙《霽山集·五云梅舍記》:“即其居梁土為山,種梅百本,與喬松,修篁為歲寒友。”《孤本元明雜劇》缺名《漁樵閑話》四:“那松柏翠竹,皆比歲寒君子,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謝,惟有松、竹、梅花,歲寒三友。”清高宗御制詩三集也曰:“南宋馬遠有歲寒三友圖。所繪松竹梅。……三友圖在內(nèi)府。乾隆帝有題詩。”據(jù)此,足見宋代已把松、竹、梅作為歲寒三友了。這一圖案花紋,明清以來的瓷器、衣料、家俱、建筑等應用較多。 宋人蘇東坡曾題畫詩曰:“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丑而文”。其后文人常用此三物自喻。后又將石換成松,“松逾霜雪而高潔”,松竹梅就成了固定的組合以喻高風亮節(jié)。 梅,傲雪清高者也;蘭,孤芳幽沁者也;竹,操節(jié)高潔者也;菊,隱逸傲霜者也。 國人贊四君子--梅蘭竹菊由來已久。四君子不媚不俗、幽芳清遠、風骨逸致、蕩污滌垢、亮節(jié)不阿;使人襟闊、風逸、格高、趣雅,深博國人千秋愛戴、普天共識。 中國人對 前段時間偶然在網(wǎng)上發(fā)現(xiàn)一套網(wǎng)友轉載的十二花仙剪紙很漂亮,很是喜歡,仔細看了印章才得知是都市樂人夏彩華女士創(chuàng)作的,便收藏下來。最近想做一套剪紙送給一位美麗的女孩,思來想去感覺這套最合適,便在夏老師作品的基礎上稍加修改,做了這套十二花仙,現(xiàn)發(fā)在這里請朋友們欣賞,同時對夏彩華女士表示衷心地感謝! 祖 國 萬 歲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60年來,新中國櫛風沐雨,逐步走向繁榮昌盛,并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令國人驕傲的偉績! 為慶祝國慶六十周年,我設計制作了這幅《祖國萬歲》剪紙。 作品以天安門和五星紅旗為中心,從工業(yè)現(xiàn)代化、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科技、國防四個方面表現(xiàn)祖國發(fā)展壯大所取得的成就。圖中涵括了開國大典,十一屆三中全會,香港、澳門的回歸,奧運會在北京的勝利舉辦,神七飛天的成功,眾志成城抗震救災,萬里長城和各族人民載歌載舞的圖案。 只所以運用這些元素創(chuàng)作剪紙,是想通過這些事件表達我對祖國的熱愛和身為一名炎黃子孫的自豪。 當六十年前,偉大領袖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鄭重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的那一刻開始,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堅強領導下,在“一窮二白”的廢墟上描繪著宏偉的藍圖。逐步實現(xiàn)了糧食自足,工業(yè)騰飛,衛(wèi)星上天……的宏偉目標,在現(xiàn)代化建設的道路上不斷取得新的勝利。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時期,是新中國發(fā)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從此祖國進入了又快又好的發(fā)展軌道。香港、澳門的回歸,北京奧運會的圓滿成功,神五、神六、神七載人航天飛船成功發(fā)射……這一切成就都讓我們每一名華夏兒女感到驕傲。汶川地震后,全國人民踴躍捐款,眾志成城,團結一心,抗震救災,構成了華夏兒女心的長城。 剪紙下方的萬里長城,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不曲的脊梁,標志著中華民族的雄偉氣魄。它象一條美麗的飄帶,永遠飄揚在地球的東方。 長城下面載歌載舞的各族人民象征著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共享盛世的繁榮。 兩邊運用了兩條叱咤風云的中國龍,龍為中國民間想像中的吉祥物,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征,又是幸運和成功的標志,是中華民族的象征。 作品中,還運用了萬年青、青松和向日葵三種植物。萬年青和青松象征著祖國基業(yè)萬古長青。向日葵又名太陽花,具有向光性,有隨太陽回繞的特性,象征光輝和忠誠。當然運用向日葵還有我自己的意思,我出生在1974年,六、七十年代曾有一句話:“向日葵,向太陽,照到哪里哪里亮”,就憑這句話,身為語文教師的父親給我取名“葵葵”,希望我走到哪里都能給別人帶去陽光和溫暖,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為此在我成立工作室的時候,我把它取名為“向日葵剪紙工作室”。 在祖國60華誕之際,作為一名剪紙愛好者,我花費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創(chuàng)作了這幅《祖國萬歲》,就是想用剪紙這種特殊的藝術語言來譜寫心中對祖國的熱愛,贊頌祖國歷史的輝煌、山河的亮麗、不屈的尊嚴與神圣,唱響中華兒女對祖國的澎湃激情,祝福祖國繁榮昌盛。
“蘭生幽谷,無人自芳”,據(jù)傳孔子稱之為王者之香。而蘭之幽香我沒有領略過,想必其香氣自然是沁人心脾的美事。然其孤芳自賞的風喻,應是賢人逸士的高標自況;而“美人香草”之謂,也或多或少地透出有志之士不為世人所知的悲憤抑郁之意。
竹。雖處北方凜冽酷寒之地,卻也是幾株勁節(jié)清高,灑風弄月,不無輕筠幽篁之致,至于竹香竹笑之屬,我實不大了解。就是清代鄭板橋的《墨竹圖》,滿圖皆節(jié),僅數(shù)片葉,堅勁挺拔,氣勢沖霄,很具節(jié)操和傲岸,倒讓我深諳了竹之堅貞高潔的象征意味。
說到傲霜的菊花,當然要數(shù)陶淵明的偏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悠哉其樂。然而,我想陶淵明所采的那菊,定不是花錢雇用花匠所植,而是普通的野菊罷了;淡泊清華,凌霜自得,自蘊情致而已,自然是現(xiàn)代的賞菊家所不屑于顧的。
對于剪雪裁冰、耐寒傲冷的梅。近乎晶瑩剔透的,于老干嫩枝之間,開些小花;疏影瀟灑,冷香四溢,煞是清韻高潔,讓人有脫俗之念,生妻梅之心。此中情趣,自非是追名逐利之人所可深味,更不是那種不甘寂寞者所能領悟的。
梅蘭竹菊四君子,千百年來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質(zhì),一直為世人所鐘愛,成為一種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這雖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與歷代的文人墨客、隱逸君子的賞識推崇不無關系。而四君子之名的來源,我以為大概是出于古代的賢人君子,每每以梅蘭竹菊自況,而梅蘭竹菊四者也足以被用之來美喻其高風亮節(jié)之故吧?;谶@種內(nèi)在的品德之喻,“四君子”之稱,也確實恰如其分了。
菊從遠古開到現(xiàn)在。菊開放在古典的詩詞曲賦之中,也開放在歷代文人的心里頭。菊更多的時候不是一種植物,而是一種文化。
從古到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名流達士,對菊贊美,對菊鐘情,對菊傾訴,借菊喻志,甚至對菊寄托著悵然的思緒。作詩、作畫無不把菊的風采、倩姿、俊秀、儒雅,從審美的角度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不僅因為菊是美麗的,更因為它有一種獨立寒秋、傲視風霜的高貴品格。
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九歌》中贊美了分別代表兩個不同季節(jié)的尤物--春蘭和秋菊,兩者雖分屬不同季節(jié),卻芳香相繼,終古不絕,各顯一時之秀。也充分表明了菊獨具一格、卓爾不群的品行。
一代帝王漢武帝劉徹在他的《秋風辭》中也寫下了“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這種蘊含著悲秋之意而引出佳人之思的優(yōu)美詩句。
為人們所熟悉的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的千古名句“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更是樸素而形象地表現(xiàn)了作者陶醉自然、寄情山水的生活情操。“采菊而見山,境與意合”,詠菊喻志,一個“菊”字,代表了作者的操守和志節(jié)。
唐宋以來,借菊抒情、以菊明志的文人不勝枚舉,其中唐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黃巢所寫的《不第后賦菊》、《題菊花》兩首詩氣勢雄渾、激情豪邁。他在《不第后賦菊》中寫道:“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我花”即菊花,當秋天到來時,菊花怒放,其他花都調(diào)謝了,只有菊香浸透著長安,長安到處都是身披如菊一般秀色的黃金甲的起義軍戰(zhàn)士。黃巢把自己的遠大志向寄寓于菊花,高潔明遠,從而把借菊喻志升華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菊以其獨有的豐姿、風韻和歷代文人結下了不解的緣分,它和梅、蘭、竹一樣已成人們?nèi)≈槐M、用之不竭的呤詠題材,它所包含的其實是一種更深層次上的文化結構,也是中國人以獨特的方式對一種植物的鐘愛。
竹,以萬般風情給人以藝術的美感,以獨特品格給了人們哲理的啟迪和人格的力量!
一首“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把竹子堅貞不屈的精神品質(zhì)寫得淋漓盡致。竹在荒山野嶺中默默生長,無論是峰峰嶺嶺,還是溝溝壑壑,她都能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頑強生存。盡管長年累月守著無邊的寂寞與凄涼,一年四季經(jīng)受著風霜雪雨的抽打與折磨,但她始終“咬定青山”、專心致志、無怨無悔。千百年來,竹子清峻不阿、高風亮節(jié)的品格形象,為人師表、令人崇敬。
竹子剛勁、清新,生機盎然,蓬勃向上。當春風還沒有融盡殘冬的余寒,新筍就悄悄在地上萌發(fā)了,一場春雨過后,竹筍破土而出,直指云天。所謂“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便是對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機的寫照。當春風拂去層層筍衣,她便象個活潑的小姑娘,婷婷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她舒展長臂,抖起一片濃郁的青紗,臨風起舞,婀娜多姿。暑盡寒來,她仍綠蔭蔥蔥,笑迎風霜雪雨。難怪白居易在《題窗竹》中留下這樣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紛紛雪里看。”竹, 擁有永不消失的春天。
竹輕盈細巧、 四季常青,盡管有百般柔情,但從不嘩眾取寵,更不盛氣凌人,虛心勁節(jié),樸實無華才是她的品格。竹不開花,清淡高雅,一塵不染,她不圖華麗,不慕虛名的自然天性為世人所傾倒。鄭燮這樣贊美道:“一節(jié)復一節(jié),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竹子心無雜念,甘于孤寂,她不求聞達于莽林,不慕熱鬧于山嶺,千百年過去了,卻終成這瀚海般的大氣候。
修竹千竿,情牽歷代詩人,丹管一枝,寫盡人間春色。竹是一首無字的詩,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子精神在華夏文明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蘭美,在其葉,不蔓不枝,蓬勃青翠,簡簡單單的幾片便勾勒出其獨具的端莊之美。
生于山谷深處,長在野草叢中,默默無聞,但到花開之際,香透山野,故陳毅有“只為馨香重,尋者便山谷”之句。
蘭端莊可人,歷來有不少文人墨客為之動容,以詩詞歌賦相贊,歌頌之,以其為正氣、文明之征。
屈原以蘭喻賢,《左傳》以蘭為國色,孔子以蘭為才香,《詩經(jīng)》謂鄭人熏浴以蘭,以避不祥。有詩云:“不以無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瑣,氣若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雖同名異物,卻總是將蘭喻為社會正氣,以除邪惡。
今日,蘭,對于個人乃至社會均有重大之義。于個人,學其堅強,學其正直,學其浩然;于社會,則更為需要那股傲然正氣。
愛蘭,不僅因其端莊樸素,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的正氣文明。
愿蘭馨人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