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旅游
哈密旅游位于橫貫亞洲中部的天山山脈東端,并被天山分割為南北兩處,山南是哈密綠洲,山北為巴里坤草原和伊吾河谷,總面積15.3萬平方公里,相當(dāng)于我國山東省的面積。是新疆僅次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與和田地區(qū)的第三大地州。哈密是多民族地區(qū),有維吾爾、漢、 回、 哈薩克等28個民族,總?cè)藬?shù)45萬人。
哈密地理位置重要。遠在兩千年前,這里就是漢代張騫第一次通西域開通絲綢之路的要塞,素有“西域咽喉,東西孔道”之稱。今日它仍是祖國內(nèi)陸西進新疆的第一大站,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東大門”。橫貫甘肅、新疆兩省區(qū)的蘭新鐵路和312國道,都從哈密綠洲穿過,通過這條鐵路和公路干道,將哈密、吐魯番、烏魯木齊、昌吉、石河子、奎屯連成一線,形成東疆、北疆經(jīng)濟開發(fā)帶,哈密的北部同蒙古國接壤,通過陸地口岸,開辟了哈密對外開放的新途徑。
哈密物產(chǎn)資源豐富,是一塊待開發(fā)的寶地,除馳名中外的哈密瓜和巴里坤馬之外,還有儲量豐厚的各種礦產(chǎn)?,F(xiàn)已探明的礦藏有76種。
哈密也是風(fēng)光秀麗,名勝眾多的地方。橫亙于哈密大地上的天山山脈,雪峰綿綿,林海蒼蒼,天山極東部分在哈密境內(nèi)的陡然消失,又鬼斧神工似地造就出許多奇特地貌景觀。巴里坤湖、白石頭、口門子、鳴沙山、石城子、八大石、廟爾溝、西黑溝等,都是別具一格的旅游景點。
美食:
哈密德餐飲以新疆風(fēng)味和川味為主。西河壩有幾家民族餐飲區(qū)味道相當(dāng)?shù)牟诲e。南郊回城鄉(xiāng)有幾處維吾爾族農(nóng)家餐廳,有抓飯、羊肉燜餅、烤肉等,可以負責(zé)加工帶來的各種食品。
巴里坤湖位于巴里坤縣西北18公里處,是一個高原湖泊,海拔1585米,四周山巒起伏,水草豐美,湖中碧波蕩漾。獨具“迷離蜃市罩山戀”的奇觀。每當(dāng)盛夏,這里湖光山色,分外迷人,牧民們游牧湖畔,氈房座座,牛羊成群,牧歌悠揚,是一處避暑旅游的好地方。
巴里坤湖由四周自然泉水匯流注入而成,東西寬約12公里,南北長約20公里,湖水面積112.15平方公里。湖也是儲量豐富的芒硝礦和鹽田,湖水中含有水生物鹵蟲( 豐年蟲)。
湖泊古稱蒲類海,婆悉海,元代稱巴爾庫勒淖爾,清代的蒙古沙、巴爾庫爾對音稱巴里坤湖。關(guān)于巴里坤湖有許多美麗的傳說,流傳最多的一則傳說是:一位漢族姑娘和一位名叫蒲類海的哈薩克青年合力同破壞湖泊的山魔搏斗,姑娘被壓在尖山下石化了,哈薩克青年扭住山魔同沉湖底。他們用生命為后人換來安寧幸福的生活。為了紀(jì)念他們,人們就把尖山下的數(shù)股清泉叫“漢姑泉”,把湖泊稱作“蒲類海”。漢姑泉是制作礦泉水的極好原料,現(xiàn)已和港商合資建起礦泉水廠。
松樹塘南距哈密市73千米,海拔2200—3600多米。松樹塘南依巴里坤山,北臨綠草如茵的巴里坤大草原,在洪積扇緩坡和山腰、谷地間松杉蔥郁,森林滿坡,云杉樹一直延展到平野上。據(jù)統(tǒng)計,僅巴里坤縣境內(nèi)的原始森林面積就達5.6萬公頃之多,而山頂終年白雪皚皚。清人洪亮吉游覽該地后作《松樹塘萬松歌》:“千峰萬峰同一峰,峰盡削立無蒙茸。千松萬松同一松,千悉直上無回容。......好奇狂客忽至此,大笑一呼忘九死??捶迩靶旭R蹄駛,欲到青松盡頭止。”古代這里設(shè)驛站,建烽火臺。漢司馬任尚,唐代姜行本曾在這里立下赫赫戰(zhàn) 功,附近有碑為證。現(xiàn)松樹塘每到旅游旺季,彩旗飄揚,游人如織,草坪上“騎士”們縱馬狂奔,山林中攢動著無數(shù)登山紅男綠女的身影,彩色的哈薩克氈房中傳出陣陣悠揚的歌聲面對雄奇的大自然造化,不由人們不奔放、豪邁。
松樹塘現(xiàn)為伊吾軍馬場所在地,該場飼養(yǎng)的黃臀赤鹿,極富經(jīng)濟價值和旅游觀賞價值。近年國家體委利用這里優(yōu)越的冰雪氣候資源和理想的坡度條件,在松樹塘西北側(cè)修建了高山滑雪和滑冰場。冬季的松樹塘又成了冰雪健兒們的樂園。
白石頭位于東部天山主峰喀爾里克雪山北麓,口門子?xùn)|約2公里處,距哈密市約70公里。是一處由草原牧場、原始森林、度假村構(gòu)成的旅游區(qū)。在碧綠的草場和茂密的松林間,獨有一臥牛般大小的白色巨石。有人說它是:“天外來客”(隕石)。盛夏,哈密炎熱而干燥,這里卻涼爽濕潤,景色迷人。如茵的草場,挺拔的青松,大片的山花,還有牧民那獨特的小木屋……吸引著中外游人。
白石頭風(fēng)景區(qū)不僅以其得天獨厚的高山草原,展現(xiàn)出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觀,而且有她悠久的歷史和美麗的神奇?zhèn)髡f,三者結(jié)合使優(yōu)美的自然景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極富魅力。白石風(fēng)景區(qū)由寒氣溝、松樹塘、鳴沙山、白石頭、天山廟五個游覽區(qū)組成,方園100平方公 里。因此,在白石頭可同時觀賞雪山、流水、森林、草地和繁花、晴雨、晨夕,四季的景色變化無窮,環(huán)境幽靜,氣候宜人。
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綠草如菌,野花競放,羊群象飄動著的朵朵白云,松林里點綴著座座氈房,好客的哈薩克牧人捧來一碗碗奶茶、酥油,悠揚悅耳的冬不拉聲,組成了幽靜的避暑消夏勝地。
白石頭風(fēng)景區(qū)還分布著許多古寺廟和古文化的遺址。古寺廟的遺址有天山廟(關(guān)帝廟),古文化遺存有天山唐碑,位于天山廟東三十余步。松樹塘漢代任尚碑、燒陶遺址。大型冶煉遺址與天山唐碑相映照,“飽千秋冰雪,此中有漢石唐碑”。
距白石頭十公里柳條河岸處,千頃碧波的草原上,奇妙地呈現(xiàn)出鳴沙山,是目前國內(nèi)僅有的四座鳴沙山中最完美、鳴聲最佳、傳有優(yōu)美傳奇神話的鳴沙山之一。(四座鳴沙山名稱:哈密鳴沙山,敦煌鳴沙山,寧夏沙坡頭,內(nèi)蒙響沙灣)。
佛教寺位于哈密市柳樹泉農(nóng)場白楊溝村東1公里處的白楊河上游。白楊河水自中部流過,將其分成東西兩部分,又名臺藏佛寺遺址。此系唐代佛教興盛時期的大型佛教遺址,是哈密地區(qū)年代較早、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寺院。
地理坐標(biāo):東經(jīng)92°58′56″,北緯43°1′51″。海拔699米。1990年被列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寺院主要遺存在白楊河西岸,構(gòu)筑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在斷崖立面上鑿出窟體后,再用土坯砌筑,并在窟前接砌前室;二是利用斷崖直接開鑿成窟;三是在與斷崖相接的臺面上用土坯砌建成窟。此三種建窟形式與吐魯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大同小異。洞窟的平面大致有兩類,以長方形居多,方形次之。有單窟,也有兩窟和三窟相連。內(nèi)壁均抹草泥,現(xiàn)依稀可見彩色壁畫。
距主體建筑北部亦有一組石窟,其中在一單窟的甬道中,發(fā)現(xiàn)面積不到2平方米的壁畫,白底紅綠彩,因年代久遠已氧化成暗紅色,圖案系小千佛,佛光已成為黑色。
在一片開闊的草原上,長約5000米,高約100多米,以石英及長石堆積成的沙山,突兀地聳起。由于這里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溫度條件的作用,當(dāng)游人靜臥沙上時,風(fēng)動沙移,沙鳴聲如泣如訴,如蕭如笛,凄婉低回。當(dāng)游人做滑沙運動時,沙粒向下翻卷滾動,相互磨擦,聲波振蕩,沙鳴聲如同飛機從空中掠過,隆隆作響。
游遍全國鳴沙山,哈密鳴沙山沙鳴聲之大,冠蓋全國三大沙鳴(指甘肅敦煌鳴沙山、 寧夏中衛(wèi)縣沙坡頭和內(nèi)蒙古包頭響沙灣)。 當(dāng)?shù)孛耖g有一個傳說:唐朝女將樊梨花帶兵征西時,有一營女兵與敵人遭遇,戰(zhàn)斗激烈,因眾寡懸殊,全部陣亡,樊梨花率師趕到,大敗敵兵,將女兵尸體全部葬在沙山上,陰魂不屈,常常從沙山底傳出撕殺吶喊聲。人們根據(jù)這一傳說,給這一景點取名“沙山藏營”。
多年前,考古工作者從沙底發(fā)掘出古代兵器、馬鞍、尸骨等。據(jù)說,這里是古代兵戎相見之地,曾有一將率壯士五百,與匈奴血戰(zhàn),全軍戰(zhàn)死于此。
蓋斯墓位于哈密市西郊的蓋斯墓又稱“圣人墓”、“綠拱背”。 海拔758米。相傳,唐貞觀年間,應(yīng)唐太宗李世民邀請,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派弟子蓋斯、吾外斯,萬嘎斯三人來中國傳教。萬嘎斯病逝廣州,蓋斯和吾外斯到達長安,受到唐太宗的歡迎?;貒局?,吾外斯病逝于河西之回回堡,蓋斯則于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歿于星星峽,被草草掩埋。后來,哈密回王派人在星星峽為其修建一座拱背?!缎陆畧D志》記載:“星星峽麓有回紇墓?!?。
“土人為醵金建屋,覆其壟,禱輒響應(yīng),匾額充棟,亦有施錦幢墓上者,恒積尺許”。后來拱背被拆毀,民國28年(1939年)時由哈密伊斯蘭教徒發(fā)起,修建了現(xiàn)在的蓋斯墓,將蓋斯遺骸由星星峽遷葬于此。
回王陵位于哈密市西郊,維吾爾族稱之為“阿勒同勒克”(意為黃金之地)。1709年第一代哈密王--扎薩克額貝都拉死后便葬于此。從此這里便成為清代哈密歷代回王的墓葬建筑群。
現(xiàn)在的回王陵建筑群由大拱背、小拱背和大禮拜寺 (艾提卡寺)等三部分組成。大禮拜寺殿高大寬闊,可容納5000人同時禮拜,史料記載,該寺修建于一世回王額貝都拉時期(即康熙年間)。四世回王玉素甫時(1740年-1760年間)和六世回王額爾德錫時(1740年-1813年間)曾兩次擴建。同治六年(1867年)七世回王白錫爾死后,清廷追封他為碩親王,并撥??钚藿ù蠊氨?即回王墳)。
口門子是一個天山峽口,三面崇山峻嶺,林海蒼茫。一出峽口,則是開闊的草原,綠野綿延。這里氣象多變,“六月雪”并不稀罕,冬季更是一派“林海雪原”的北國風(fēng)光。這里建有高原冰場,是訓(xùn)練冰上運動員的理想場地。夏季,金黃色的油菜花和鮮艷的野山花在綠色的草原上、青翠的山林間競相開放,養(yǎng)蜂人的小棚屋、蜂箱、紛飛的蜜蜂、蠕動的羊群,又為草原添幾分詩情畫意。遇雨則“無盡山色雨后添”。繚繞的霧氣更給山林草原罩上一層神奇的面紗。電視劇《封神榜》中仙妖爭戰(zhàn)的場景就是在這里拍攝的,可見這里的景色給人以飄然天外的魅力。
五堡墓地位于哈密市五堡鄉(xiāng)政府西北2公里。南距五堡水庫約1公里。青銅時代文化遺存。為原始社會晚期階段的氏族公社墓地,距今約3000余年。海拔525米。1990年被列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1978、1986和1991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哈密地區(qū)文物管理所進行的三次考古發(fā)掘,共清理墓葬113座。墓區(qū)內(nèi)墓葬十分密集,鱗次櫛比, 排列有序。地表近平,不見封堆。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壙墓,一般長1.5米,寬1米左右,深1.2~2米。近墓室底部有生土或土坯二層臺,高約0.5米,寬約0.2米。二層臺上鋪弧形蓋木,蓋木大多為胡楊,蓋木彼此切合不密,只稍事砍削,相對平整。蓋木下即為墓室,一般長1.1米,寬0.8米左右。墓室內(nèi)大都葬一人,均側(cè)身曲肢,雙腿極度曲卷。墓葬似曾遭嚴(yán)重破壞,其中干尸肌體多已撕裂或分離。
出土隨葬品除墓主隨身鞋帽、衣服外,大多是日常用品和生產(chǎn)工具。從隨葬器物的數(shù)量上,看不出明顯的多寡不均、貧富分化的情況。日常用品有陶罐、木桶、木勺、木梳、石杵、青銅小刀、錐及裝飾物。部分陶罐及木桶上施有黑彩和紅彩,主體紋飾均為倒三角形圖案。生產(chǎn)工具的石磨、木、木質(zhì)三角形掘土器、木柄銅砍、紡輪、骨針等。另外狩獵、馴服牲畜的石球、籠頭、馬蹬、鞭及作為蓋木入葬的木質(zhì)實心無輻車輪等。由于墓地所處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所以墓室內(nèi)尸體大多保存良好,是一批極為寶貴的人類學(xué)標(biāo)本,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隨之附于體外而得以保存的皮帽、皮靴、皮大衣及各式平、斜紋毛織物,部分還相當(dāng)完好。皮革的鞣制、脫脂水平較高,至今仍非常柔軟。毛織物編織精細,質(zhì)地細密,著色美觀、大方、圖案種類繁多,其中有件毛繡,紅底,繡滿三角圖案,是一件罕見的珍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