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播放器
00:00
01:03:18
諸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今天繼續(xù)學習《群書治要》。請看第八十六條: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跓o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后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div style="height:15px;">
這一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九《孝經(jīng)》。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這個“法服”就是按照古代的禮法規(guī)定,不同的等級穿著不同的服飾?!胺窍韧踔ǚ桓曳?,就是不是符合古圣先王禮法規(guī)定的服裝就不敢穿。在過去古圣先王所制定的禮服,一共有所謂的五服,也就是五種服飾:天子要穿天子的服飾,諸侯要穿諸侯的服飾,卿,也就是大臣,要穿卿的服飾,大夫有大夫的服飾,士人有士人的服飾。這五等人的服飾不能穿混了,混了那就是大不敬了。不像我們現(xiàn)在的服裝,沒有統(tǒng)一,隨隨便便穿,所以就沒有尊卑等級的秩序。做為人臣的,這里邊講卿大夫的,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守禮法,所以這里講先王所制定的禮服要嚴格地遵照來穿戴,不是先王所制定的禮服,就不敢去穿,這就是守禮。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這個“法言”,就是如理如法之言,合乎理法的言論?!胺窍韧踔滦胁桓倚小保@個“德行”就是我們經(jīng)常講的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不是符合道德仁義的話,不敢說。不是符合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德行,不敢行。如果一個卿大夫能夠這樣的嚴格守法,遵守禮制,這樣的話,言語行為都不會有任何的過失。
那為什么古人所講的法言、德行不應(yīng)該違背?為什么我們對古人要深具信心?很多人說我們這樣學習是不是不講創(chuàng)新?古人所講的東西就一定比現(xiàn)代好嗎?我們知道,古人他有一個特點,就是心地清凈。我們的心就像水一樣。當這個水起了波紋的時候,甚至起了大風浪的時候,還有泥沙對外界的影響,映照(對外界的映照)就不是如實的了,就有歪曲,映照不清楚了。這個水就比喻我們的心。我們現(xiàn)在人和古人相比,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心浮氣躁。譬如說,我們讀書人還忙著去評獎,忙著去到處講課,為了是掙薪水,結(jié)果怎么樣?沒有時間坐在書桌之前靜下心來讀書。那我們想一想,我們所寫出來的東西,怎么可以和古人相提并論?古人那一篇東西雖然很短小、精悍,但是傳承千古,至今讀起來還非常地有道理。但是我們看一看現(xiàn)在的讀書人,博士生畢業(yè),洋洋灑灑寫的博士論文有二十萬字,但是沒有幾句是自己的真知灼見,都是東拼西湊的結(jié)果。原因在哪里?因為自己的心不能夠安定,心靜不下來,所以沒有古人看問題看得清楚,內(nèi)在的智慧也開顯不出來。
我們再看古代的經(jīng)典,很多經(jīng)典都是明心見性的人寫出來的。譬如說我們讀《大學》,《大學》開篇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如果這個人不是一個開悟之人,他不可能寫出“明明德”這樣的話,他怎么知道有一個明德要去明?既然能夠?qū)懗鰜怼懊髅鞯隆?,說明什么?說明他知道要有一個明德,有一個自性,要去把它找回來。再譬如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看了這樣的言語,我們都知道,這都是有覺悟的人才能說出來的話。沒有這種體悟,也說不出這句話來。
我們再看古代的文字,它也是一個智慧的符號。從這個文字上我們也體會出來,古代創(chuàng)造文字的人,也都是明心見性之人,有大智慧的人。譬如說,我們看這個“孝”,上面是一個“老”,下面是個“子”??吹竭@個字,告訴我們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而不是兩個,如果有兩個這個觀念,這個孝已經(jīng)不存在了。而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這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終都是一體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所以中國人還有祭祀祖先的傳統(tǒng),這個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和祖先是一體的,和后代子孫也是一體的,這也就是佛教中所講的“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儒家從豎的方面講孝道,兒女對父母的孝,從橫的方面講兄弟之間的友悌。而且把這種兄弟之間的友悌又推而廣之,擴展到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所以這就是佛教所講的“豎窮三際,橫遍十方”。
這個東西是什么?這個就是佛性,就是自性,就是阿彌陀佛所代表的意思,無量光、無量壽。所以你看,從這個文字之上,我們就可以體會到一種一體的宇宙觀、一體的世界觀。這說明什么?說明古圣先賢全都是明心見性之人。雖然悟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是他們的智慧,確實比現(xiàn)代人要開啟的多得多。
現(xiàn)在人不僅心定不下來,而且還被外在的自私自利、五欲六塵、貪瞋癡慢、名聞利養(yǎng)等等所覆蓋。這個水有很多的泥沙。譬如說我們發(fā)了一頓火,在盛怒之下,我們所說出的話,我們對人的評價一定是過激的、不客觀的。這個時候就會很過分,不是中肯的,這個就是瞋心起來的原因。當我們的欲望起來的時候,過分地沉迷于欲望的滿足,就觀察不到父母家人的需要了。像曾子,我們講過,他的母親,家里來了客人,她只要咬一個指頭,她的兒子曾子就能夠感受到一陣心痛,因為什么?因為母子連心??墒俏覀儸F(xiàn)在的母親已經(jīng)得了重病,住進了醫(yī)院,或者把這個手指都咬破了、咬斷了,兒女還沒有絲毫的感受,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于現(xiàn)在的兒女心思并沒有在父母之上,他的心思被這些外在的欲望給占滿了,所以沒有這個覺悟度了。
我們對古圣先賢生起信心,就是因為他們的心地比我們清凈,他們的智慧是經(jīng)過了歷史的檢驗,是大浪淘沙的結(jié)果。這里邊講‘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也就是告訴我們,不是符合禮法的事情就不能說;不是符合道義的行為,就絕對不能做。這就是孔老夫子對顏回所說的“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边@個“動”不是動作的意思,而是起心動念的意思,就是邪惡的、不如理如法的念頭都不能夠動。我們把行為分成三種:有身、口、意的行為,而這個“動”主要是指我們的起心動念。能夠恪守這樣的禮法,就是古圣先賢所說的“克己復(fù)禮”,這樣離成圣成賢才愈來愈近。
我們讀《論語》,看到孔老夫子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孔老夫子所學的是什么?他所學的就是古圣先賢之道,他一生所秉持的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精神。這個“古”就是指古圣先賢之道,古代經(jīng)典之中所記載下來的古代圣王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太下的道理。那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不講創(chuàng)新,現(xiàn)在人干什么都特別強調(diào)創(chuàng)新。為什么孔老夫子他秉持著“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精神?
我們讀《易經(jīng)》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易”字它有三重含義:第一個含義就是變易、變化的意思。告訴我們這個世間的人事物變化莫測、變幻無窮。所以你要懂得什么?要懂得與時俱進。但是這個變化的是現(xiàn)象?!耙住钡牡诙€含義,就是不易的意思。雖然現(xiàn)象是變化莫測的,但是你必須懂得那個不易的規(guī)律、不易的道理。只有掌握了這個不易的道,才能夠以不變應(yīng)萬變。就像這棵老樹每一年都抽新芽、發(fā)新枝,但是它這個根并沒有變。第三個含義就是簡易,大道至簡,真正深刻復(fù)雜的道理,都是用非常簡單的意思給表達出來,目的是讓人們易學、易懂、易記,在社會中去普遍地推行。所以我們從這里就明白了,雖然現(xiàn)象變化莫測,但是只要我們懂得那個不易的規(guī)律、不易的道理,才能夠把這個事情處理好??此谱兓獪y的現(xiàn)象,其實都有一個根本,只有抓住這個根本,才能把問題解決好。
我們之所以強調(diào)要學經(jīng)典,要學圣賢之道,就是因為圣賢之道,已經(jīng)是千百年來歷史經(jīng)驗所驗證的結(jié)果,是經(jīng)過大浪淘沙所留下來的智慧。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喜歡看書、好學,知識面也很廣博,但是所看之書未必是經(jīng)典。特別是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如果對自己所閱讀的書、所看的電視節(jié)目沒有選擇的話,可能看得愈多,受的污染愈嚴重;看得愈多,問題也愈多,煩惱也就愈重。如果我們什么都看的話,不加選擇,也可能使我們本來清凈的心性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染污。
在《賈子新書.修政語》上有這樣一段話,告訴我們?yōu)槭裁匆獙W古圣先王之道。這句話是這樣說的:“湯曰:學圣王之道者,譬其如日;靜思而獨居,譬其若火。夫舍學圣之道,而靜居獨思,譬其若去日之明于庭,而就火之光于室也。然可以小見,而不可以大知。是故明君而君子,貴尚學道,而賤下獨思也?!痹谶@段話中做了一個比喻,他說學古圣先王之道的人,可以把他比作太陽。而一個人靜坐冥思苦想的時候,這個時候就像火光一樣。如果舍棄了學圣賢之道,而一個人冥思苦想,就像舍棄了外邊的太陽光明,而去屋子里接近小的燭光。這個燭光可以讓你有小小的見識,能夠看到周圍小的范圍,但是開不了你的大智慧。所以明智的君主,乃至于君子人,都崇尚學圣賢之道,崇尚讀經(jīng)典,而不是一個人獨自地冥思苦想。
這一句話就是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了,要學就要學經(jīng)典,學圣賢之道,這樣才能夠?qū)W有所成,學成之后還能夠變化氣質(zhì)。我們知道古圣先賢求學,和我們現(xiàn)在求學的目的大不相同,現(xiàn)在的人學習是學知識、學技能、學廣學多聞。而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明心見性,為的是求專一、求戒定慧?!耙蚪涞枚?,因定開慧”,所以并不是學得愈多愈有智慧。
這個智慧是我們本自具足的,我們每一個人本有的,只不過被各種煩惱習氣給障蔽住了。那怎么樣把本有的光明開啟出來?學習的過程,不是一個不斷增加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減少的過程。就像老子所說的“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才能無所不為。不是你學得愈多愈好。因為你有知,就有所不知,你知道得再多,但是你只要有知,你就有不知的東西。怎么樣才能做到無所不知?那就是要求無知,無知才能無所不知。所以老子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它起作用,才是無所不為。這也就是般若無知,它起作用才是無所不知。這是中國古人和西方人求學不同的地方。不是求知識技能、求廣學多聞,而是求開智慧。所以即使是讀誦圣賢經(jīng)典,也是希望你能夠把心定下來,通過讀書,“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通過讀書千遍把你的心定在這一門之上,定得久了,智慧就自然開啟,所以這里邊的意思無窮,自然能夠體會,這個不是想出來的。
下面講‘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為什么“口無擇言,身無擇行”?為什么說話用不著選擇言語?行為,所作所為也都不需要去如何選擇?因為這里邊講了“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因為他說話皆合道理,所以無需經(jīng)過選擇。所作所為都遵循道法,遵循古圣先賢之道,遵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習慣,所以無需刻意選擇。這樣的結(jié)果是什么?縱使言語傳遍天下,也不會口中有失。即使所作所為,為天下人皆知,也不會有怨恨厭惡。
‘三者備矣,然后能守其宗廟?!叭摺本褪侵阜棥⒀哉Z、行為都能夠遵守禮法道德,完備無缺,然后就能夠守住其祭祀先祖的宗廟,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
‘《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個“夙”,就是早的意思,“夜”,就是暮的意思,“一人”,就是指天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引用了《詩經(jīng)》上的一句話,說要早晚勤奮不懈來事奉天子。這就是告訴做卿大夫的人,應(yīng)該早起夜臥、精勤不懈,努力地工作,來事奉天子。這個就是講的卿大夫的孝道。
我們看第八十七句:
【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div style="height:15px;">
這段話講的是士人應(yīng)盡的孝道。這個士人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讀書人。讀書人稱為士,因為他讀圣賢之書,他有文化。做為士人,進,可以為國家服務(wù)。像可以考取功名,成為卿大夫,去當官,為國、為人民去效力。退,他也能夠在自己的鄉(xiāng)間教書,把古圣先賢的教誨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幫助改造社會風氣。所以這些人都往往受到社會大眾的尊重。所以古人講士、農(nóng)、工、商。這個士就是讀書人,是最受社會大眾尊重的,排在第一位。為什么?因為他有清高的品德。孟子所謂的“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他雖然沒有恒產(chǎn),但是他有恒心。有什么恒心?他能真正有學做君子、學做圣賢的心,這種心恒常不變。正是因為他有這種清高的品格,有學做圣賢的存心,所以特別受到社會大眾的尊崇。我們現(xiàn)在社會和古代的社會往往不同了。過去是士、農(nóng)、工、商,讀書人擺在第一位,商擺在最后一位。但是現(xiàn)在社會顛倒了,是有錢的人擺在第一位,往往最受尊重,而讀書人往往擺到最后了。
士,什么樣的人才能稱為士?在《孔子家語》中記載著“五儀”,就是魯哀公向孔老夫子來請教,怎么樣來任用魯國的士人治理國家?孔老夫子說,這個人分為五等,也就是五個等級,那就是庸人、士人、君子、賢人、圣人。
“所謂庸人者,心不存慎終之規(guī),口不吐訓格之言,不擇賢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見小暗大而不知所務(wù);從物如流而不知所執(zhí),此則庸人也?!庇谷?,就是心里沒有存著謹慎行事、慎始慎終的原則,口里也不講倫理道德的教誨之言,因此他們不會選擇賢人以托付終身;不會力行倫理道德以成就自己;在小事上明白,在大事上糊涂,不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隨波逐流而沒有主見,這樣的人就是庸人。我們看到世間的庸人很多,為什么?你看平時每天所談?wù)摰膬?nèi)容,就是張家長、李家短,甚至談?wù)摰氖侨绾螕p人利己,怎么樣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還怨天尤人,都是國家怎么樣對不起自己,別人怎么樣對不住自己。對于怎樣謹慎地落實倫理道德的教誨,怎樣提升自己的德行,讓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斷地提升,都不去理會,而且隨波逐流,社會大眾怎么樣做,他也就怎么樣做。
“所謂士人者,心有所定,計有所守,雖不能盡道術(shù)之本,必有率也;雖不能備百善之美,必有處也?!边@里就是談到了士人。士人的心中有一定的目標,做事也有一定的原則。雖然不能夠盡知道德學問的根本,但是他一定有所遵循的標準;雖然不能夠做事盡善盡美,也就是完美地具備各種美德,但是他一定有所安處的規(guī)范、道德。
“是故智不務(wù)多,務(wù)審其所知;言不務(wù)多,務(wù)審其所謂;行不務(wù)多,務(wù)審其所由”,所以他的智慧不務(wù)求多,而一定要知道是非善惡,他有一定的判斷;他的言語不務(wù)求多,但一定要說到點子上,能夠明確地表達出他的意思;他的行為不務(wù)多,但是一定要知道他行為的原因,為什么要這樣做。
“智既知之,言既得之,行既由之,則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奔热恢懒松茞?,言語也能夠表達清楚,能夠知道它的要點,行為的原因也明了了,就要像性命身體一樣,不會改變了。這就是說他心有所主,不會隨意地改變自己的志向。
“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此則士人也?!备毁F不足以讓他更加驕慢,貧賤也不足以讓他有所憂戚,這就是士人。那我們從這里可以看到,做一個士人也不是很容易的。士人有明確的目標,而且能夠堅持不懈,做到寵辱不驚,這就是士人。
“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此君子也?!本右蟊仁咳司透吡耍f話忠誠守信,心里沒有埋怨;行為符合仁義道德,但又沒有夸耀自己的神態(tài);思慮非常通達明了,言辭卻不專斷。他信奉道義,而且身體力行、自強不息;他的所作所為是自自然然的,好像你能夠超過他,但終究又趕不上。這樣的人就是君子。
“所謂賢者,德不踰閑,行中規(guī)繩。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傷于身。道足化于百姓,而不傷于本。富則天下無宛財,施則天下不病貧。此賢者也?!彼^賢者,他的德行符合禮法的要求,中規(guī)中矩,行為一定沒有逾越。他的言論可以成為天下的標準,讓天下人都效仿,又不傷害到他自身。他的道可以教化百姓,也因為他自己身體力行,所以傷及不到本人。如果他富裕了,天下的人就不會積財喪道。因為他富裕了,就會惠施百姓,不會把錢財都積累在自己的家中,像“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事就不會發(fā)生。如果他惠施百姓、惠施天下,就沒有病貧的人。這就是賢者。
那什么是圣者?“所謂圣者,德合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終始,協(xié)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鄰,此圣者也?!笔フ吲c天地合其德,所以他的德行合于天地。他不像賢者那樣中規(guī)中矩地去做事,他會隨著這個時節(jié)因緣變通無礙地做事,沒有一定的執(zhí)著。就像孟子評價孔子,他說他是“圣之時者也”,他能夠通權(quán)達變,隨著時節(jié)因緣的變化,來變通無礙地處事。他能夠窮究萬事萬物始終的規(guī)律和道理,能夠使萬物自然協(xié)調(diào),能夠把他的大道傳布天下,使天下人自然地改變情性,形成一定的道德品性。他的光明和日月同輝,他的教化影響也非常地神速,就像神明一樣,效果非常地神奇。一般的百姓不知道他的德行這樣的高大,即使見到圣人,也不知道他高深莫測,看不出他和平常人有什么不同,不知道他的邊界在哪里,不知道他究竟有多深。因為什么?因為這個圣人他不是要故意表現(xiàn)得與眾不同,他看起來和眾人沒有什么兩樣。但是實際上,他的德行教化影響卻非常地廣泛,這樣的人就是圣者。我們從這里看到這個士人,其實也是很不簡單的,能做到一個真正的讀書人,這個要求也是相當?shù)母叩摹?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