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是一種古老的漢族面食,是一種用面粉發(fā)酵蒸制而成的食品,形圓而隆起。這種食物大約在魏、晉時便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但是最早包子卻叫做“饅頭”。后來因逐漸發(fā)展壯大、品種日益增多而將有餡料的稱為包子,無餡料的叫做饅頭。不過,至今在南方很多地區(qū),包子仍然延續(xù)舊時的說法,叫為“饅頭”。饅頭則叫做“白饅頭”。說起全國各地制作的包子那可真是種類與花樣繁多,各家在這原料制餡、包整工藝上都是各盡其妙,每家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味品相和技藝傳承。雖說我國這包子的做法是萬變不離其宗,但是由于各地人民的智慧與勤勞也向我們展現(xiàn)著包子千般姿態(tài)、萬般滋味。
名號響亮的包子
1.天津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獨具特色,不僅僅作為“天津三絕”之一,更是以其味道鮮美、樣式獨特而譽滿全國,名揚中外。它始創(chuàng)于公元1858年清朝咸豐年間,乳名叫“狗子”的高貴友經(jīng)營著一家名叫“德聚號”的包子鋪,他家賣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使其生意越來越紅火,根本忙得顧不上和顧客說話。于是吃包子的人便戲稱為“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這狗不理的簡名便逐漸取代了包子鋪的原名。
(點擊圖片,鏈接至美食杰版做法)
特色:原材用料精細,制作考究,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是18個褶。
2.靖江蟹黃湯包
靖江蟹黃湯包是中華六大名包之一,創(chuàng)于何時現(xiàn)已無法考證了。不過,據(jù)民間傳說,至少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蟹黃湯包以其滋味鮮美、叫絕的做工而深受大江南北美食家們的青睞。靖江湯包作為地方一絕,常被用來招待國家元首及重要來賓,盡管如此,他的名氣似乎與他的地位并不相符,那是由于它的制作工序十分講究,本地師傅們一是出于對傳統(tǒng)技藝的保護,再有就是這蟹黃湯包還是最宜現(xiàn)做現(xiàn)吃才能品其精華的特點。在知名度上則稍遜于其他名包。
(點擊圖片,鏈接至美食杰版做法)
特色:靖江蟹黃湯包有“兩絕”:一是制作絕,二是吃法絕。品嘗湯包務(wù)必遵循:輕輕提、快快移、先開窗、后吮湯的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