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是我國四大古都之一,歷史積淀深厚。目前大多數(shù)人知道的比較知名的有:龍門、白馬寺、關林、天子駕六等歷史遺跡。
然而在郊外,還有很多的歷史文化遺存,是大多數(shù)人不知道的,主要有:
1、五花寺塔
位于宜陽三鄉(xiāng)連昌村 。
現(xiàn)狀描述:即將傾覆,已為洛陽斜塔,有人推斷,如果不管不問,可能沒有幾年就會倒下。
2、孔子入周問禮碑
位置:洛陽市廛河區(qū)東關大街與下園路交叉口東10米,現(xiàn)狀描述:無人管理,任人肆意。
3、軒轅古關
軒轅古關開辟于五千年前的華夏,位于現(xiàn)在的偃師和登封交界處,在少室、太室兩山之間,現(xiàn)歸屬偃師。它有趨東都、困陽城之必扼的重要戰(zhàn)略位置,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峻,歷來為兵家之必爭。它也是遠古華夏第一道文明曙光向南散播的關口,到后來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它成了東接齊楚,西連秦晉的隘口,秦漢時期,它更是連接中原與南方的交通要沖,是秦漢八大關之首,再后來則天女皇去登封封禪也走此古道,過此古關,它一直使用到民國時期,解放后才被廢棄。
4、國內(nèi)最大的石碑:會圣宮碑
位置:偃師市山化鄉(xiāng) 現(xiàn)狀描述:獨立曠野,無人管理,已經(jīng)傾斜。
危險指數(shù):★★★★
【大宋新修會圣宮碑銘】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洛陽城東36公里處偃師市山化鄉(xiāng)寺溝村鳳凰山上。立于宋代景 元年(1034)。螭首,龜座,通高9.2米,寬2.22米,厚0.72米。為我國現(xiàn)存巨碑之一。碑額篆書'新修西京永安縣會圣宮銘'等11字。碑文楷 書,36行,每行84字。由翰林學士石中立撰文,李孝章書并題額。碑文記述宮內(nèi)四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畫像,為四帝歌功頌德。并記述了會圣宮地理 位置及建宮由來、經(jīng)過等。
5、曾安放渾天儀的東漢靈臺
我國最早的天文臺遺址之一。1974年發(fā)掘。在河南省偃師縣大郊寨村北(即東漢首都洛陽城南郊)。創(chuàng)建于東漢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原為一方形高臺建筑,現(xiàn)存臺址,東西寬約31米,南北長約41米,高8米。靈臺分上下兩層平臺:下層平臺為環(huán)筑回廊式建筑;上層平臺為觀測天象的場所,其四周各有五間建筑物,為觀測人員整理天象時的衙署。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曾主持與組織靈臺的天文工作。至曹魏、西晉時,靈臺仍繼續(xù)使用,作為國家天文臺達二百五十年之久。
位置:偃師漢魏洛陽故城南郊、現(xiàn)東大郊村西,現(xiàn)狀描述:荒草叢生,幾為鄉(xiāng)間土堆,若不是夯土佐證,幾無可認。
危險指數(shù):★★★★★
6、函谷關(已被國家確定為絲綢之路申遺的一部分)
東漢王朝定都洛陽后,函谷關就成了洛陽西部的重要軍事要塞。兩千年來,函谷關歷經(jīng)滄桑,時壞時修,這才留下歷歷在目的城墻夯土,留下隨處可見的秦磚漢瓦。
7、郊縣不知名斜塔
8、洛陽老城區(qū)的王家節(jié)孝牌坊
9、下清宮傾斜15度搖搖欲墜的道士塔(網(wǎng)絡呼吁后得到重視,今年已經(jīng)維修了,欣慰)
從洛陽定鼎北路立交橋一路向北,行到邙山公墓之側(cè)的下清宮,就能看到這座“道士塔”。
10、大書法家,顏真卿墓
在偃師縣東北方向的山化鄉(xiāng)湯泉村,經(jīng)過一條只容面包車勉強通行的崎嶇小路后,便客看到一通大碑矗立,這就是顏真卿墓了。
11、武王伐紂會盟處:會盟臺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fā)起兵滅商,建立了西周王朝,都城在鎬京(今陜西西安西南)。 據(jù)載,武王與八百諸侯會于孟津,共同討伐殷紂王。發(fā)兵前,伯夷、叔齊扣馬而諫。武王不聽,拍馬而去。后武王建立周朝,伯夷、叔齊恥為周民,寧死不食周粟,二人逃到洛東首陽山上采野菜充饑,直到餓死。今孟津會盟鎮(zhèn)扣馬村尚有會盟臺,村南之首陽山上有伯夷、叔齊祠和墓,可供后人憑吊。但山西西南部也有首陽山,亦有伯夷、叔齊遺跡。
12、道教的發(fā)源地:上清宮
【上清宮】位于洛陽城北4公里處郊區(qū)邙山鄉(xiāng)邙山之巔翠云峰。始建于唐代。初稱老君廟。乾封元年(666)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故又稱玄元皇帝廟。后改 稱上清宮。其時規(guī)模宏偉,殿堂巍峨,門外有石獅石馬,內(nèi)有吳道子所作壁畫,十分輝煌壯觀。金、元時廢毀。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道士張玄募錢重建。 以山高風大,改殿頂小瓦為琉璃瓦,屋脊置鐵瓦,故稱大殿為鐵瓦琉璃殿。今廟內(nèi)尚存有其時鐵瓦數(shù)塊。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殿宇震毀??滴醵荒?(1682)巡府閻興邦、雍正八年(1730)知府張漢鼎等均重修。抗戰(zhàn)時期為日寇飛機炸毀?,F(xiàn)存有山門、窯洞(翠云洞)和配房數(shù)間,翠云洞上有玉皇閣3 間。
13、河圖洛書:“洛出書處”碑
洛出書處”位于河南省洛寧縣西20公里的長水鎮(zhèn),這里是黃河最大支流洛河---出峽入川交界地。河洛文化之源---洛書就出在這里。該處,現(xiàn)在洛書之標志---刻有“洛出書處”四個大字的漢魏時期和清雍正二年的兩通遺存大碑,此碑恰在洛河上下游分界處,上游多系深山峽谷,下游一馬平川,為先民繁衍生息之地,其西側(cè)為龍頭山,山頂有“禹王廟”、“洛河龍神廟”和“洛書賜禹之地碑”等古遺跡;其北為龍頭山,山南有紫蓋寺遺址及明代吏部尚書耿裕墓,其南臨洛河,對面石壁上有“岳武穆行軍至此”的石刻和武穆營遺址;其相鄰為“倉頡造字臺”;其西為“靈龜負書處”之玄滬水,至今,在懸崖峭壁上刻有廣東道進士西蜀劉武臣書石刻詩一首,碑址在千畝淡竹包圍之中。
14、傳說中夏朝的都城,二里頭遺址
夏,泱泱中華文明史第一懸案:“夏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千古傳誦、婦孺皆知??墒?,中國第一個“家天下”的夏王朝,至今沒被史物證實。因為如果有夏,這里最可能是夏都。理由有三———首先,二里頭的地層年代據(jù)碳14測定,是傳說中夏商分界的公元前1600年左右;其次,二里頭的地理方位,正處后世文獻所說“伊洛竭而夏亡”的伊河、洛河之間;再有,二里頭出土最多的一種陶器,形狀酷似公雞昂首,《禮記》載,夏朝專有容器“雞夷”。所以給人印象,這里與“夏”脫不了干系。夏朝有無的破譯肯定得靠文字。那時已經(jīng)有文字了。二里頭遺址太重要了,比秦陵、比兵馬俑重要得多!因為秦王朝的存在沒有疑義,“夏”卻還是個中華千古謎,一旦突破,這是要開中國文明先河的啊。 可是現(xiàn)狀是這片遺址,半年給農(nóng)民耕種,半年掘開來搞考古,唯一的保護是規(guī)定犁田不準深過30厘米。
15、武則天書升仙太子碑(鐵門緊鎖?。。。?
16、田地里的北宋帝陵
東漢王朝建造了12座帝陵,其中11座分布在洛陽附近。文獻記載,漢魏洛陽故城的西北邙山地區(qū)有5座陵,故城的東南洛南地區(qū)有6座陵。洛南的6座陵分別為明帝顯節(jié)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殤帝康陵、質(zhì)帝靜陵和桓帝宣陵。除了帝陵之外,陵區(qū)內(nèi)還埋葬著眾多的后妃和王公貴族的陪葬墓。
17、北魏孝文帝長陵
【北魏長陵】位于洛陽城西北約15公里處孟津縣朝陽鄉(xiāng)官莊村邙山之顛。此處存大小冢各一,大者高35米,底部周長141米;小者高23米,底部周長110 米。兩冢相距約100米,當?shù)厮追Q'大小冢'。分別為高祖孝文帝長陵和文昭皇太后之陵。孝文帝拓跋宏于太和十七年(493)率軍南下,翌年決定由平城(今 大同)遷都洛陽。他實行漢化政策,并規(guī)定死后葬洛陽。
18、水泉石窟(已經(jīng)得到保護)
【水泉石窟】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洛陽城東南約30公里處偃師市寇店鄉(xiāng)水泉村萬安山斷崖上。坐東向西,背山面水。洞窟一座,深6.5米,寬4.8米, 高約12米??咂矫媛猿史叫危蟊谥醒氲裰鞣饍勺?,現(xiàn)僅存北側(cè)一尊,高約3米。窟壁間雕大小佛龕400余個,龕內(nèi)多雕一佛、二菩薩、二弟子或交腳彌勒佛 等。龕楣及其近旁刻有飛天、化生、蓮花、幃幔、瓔珞等。佛座下有金剛力士及形象生動的蹲臥獅獸等。雕刻技法簡樸,系北魏造像風格。窟外北壁雕有唐代像龕, 內(nèi)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面容豐滿。另存有北魏普泰二年(532)及唐開元元年(713)等造像題記。
19、虎頭寺石窟
石窟前,一座碑上標明“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墒牵@里沒有任何的保護設施。石窟北面有一石壁,上面有鐫刻的碑碣兩方,可惜因年代久遠,風雨剝蝕,字跡模糊得無法辨認。
《洛陽名勝》載,虎頭寺石窟在伊川縣境內(nèi)。查地圖可得知在宜陽城關鎮(zhèn)南十公里處。預計行程有四十二公里。向洛陽西南,過西苑橋,上318省道,行約二十公里,于通往伊川之路口,虎頭寺石窟處于離此一里之苗村。
20、邵雍墓
邵雍,字康節(jié),北宋理學家,是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他主要研究易經(jīng)。二進制就是他發(fā)明的。
【邵雍墓】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洛陽城南約35公里處伊川縣平等鄉(xiāng)西村。墓地南北長89米,東西寬48米。墓冢高2米,周圍磚砌八角墻。冢前有墓碑,上書'宋儒先生康節(jié)邵夫子墓'字樣。另有券棚式享堂3間、石牌坊1座。
現(xiàn)狀:墓周圍種滿了紅薯,墓園無人管理,但有燒香祭祀的痕跡。
21、程門立雪:二程故里和二程墓,
2007年御匾被盜,國寶單位啊!?。?br> 【程顥、程頤墓】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洛陽城南約32公里處伊川縣城西2公里。程顥、程頤兄弟及其父程的墓地,包括程墓、程祠兩部分,前為祠廟,后為 墓冢。祠由門樓、廂房及大殿等組成,另有明清時代的石碑數(shù)十方。墓冢前有墓碑供案,四周有墳墻回護,墓、祠一帶古樹參天,肅穆幽靜?!?/span>
22、農(nóng)村小學院內(nèi)無人看管的杜甫墓
沿洛陽至偃師的公路前行,在首陽山前的一個叫杜樓的村口,便可看到標有“杜甫墓”的一塊小小標志牌,而杜甫就長眠于如今的杜樓小學內(nèi)。 杜甫墓就在學校的后面,無人看管,任人出入。墓園內(nèi),雜草沒膝,百蟲長鳴,很是荒蕪。杜甫墓位于墓地西側(cè),墓冢很小,甚是無奇。杜甫墓前的石碑是清代所刻,上書“唐工部拾遺少陵杜文貞公之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