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西漢梁王墓群
西漢梁王墓群分布在河南永城芒碭山周圍近1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是西漢梁國王室的陵墓。西漢梁國歷經(jīng)八代九王,皆葬于芒碭山群各個山頭,王和后并列而葬,排列有序。目前已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的王陵級墓葬18座,多數(shù)為“鑿山為室”的大型崖墓。其中中,保安山1號梁孝王墓由墓道、甬道、門道、主室、便房、回廊及外藏室等組成,享用了暗袋皇帝的埋葬規(guī)格;保安山2號梁孝王王后李太后墓是迄今國內發(fā)現(xiàn)的最大石崖墓。他們的寢園保存完整,由圍墻、回廊、寢殿、庭院、房屋等幾部分組成,其形制和布局模仿了西漢皇帝的樣式。西漢梁王墓群規(guī)模宏大、結構復雜,對研究漢代梁國歷史,乃至漢代諸侯王陵的埋葬制度意義重大。
這類青銅牌飾可能裝飾于車輿板上或組合鑲嵌于車窗上,屬于馬車的佩件。
(西漢,鎏金青銅牌飾,1991年河南永城芒碭山保安山2號墓出土,永城市博物館藏)
有學者認為此牌飾表現(xiàn)的是伏生授經(jīng)的故事,伏生是秦漢時期齊魯一帶的著名學者,今文《尚書》最早的傳播者。
當盧為古代馬具,多為青銅質,一般呈圓形或長條形,背有鈕,可穿于皮革之上,垂在馬額中央作為裝飾。
(西漢,鎏金翼馬紋青銅當盧,1991年河南永城芒碭山保安山2號墓出土,永城市博物館藏)
當盧最初盛行于商周時期,歷代一直沿用。
玉劍飾為裝配在劍及劍鞘上玉質部件的總稱,通常由玉劍首、玉劍格(或稱玉劍鐔)、玉劍璏及玉劍珌組成。
(西漢,玉劍飾,1986年河南永城芒碭山僖山漢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玉劍飾的起源可追溯至西周時期,流行于戰(zhàn)國至漢代,魏晉以后衰落。
這座陶莊園是目前國內發(fā)現(xiàn)的形制最大,結構最完整的建筑明器,長130厘米,款114厘米,泥質灰陶,院外墻上會有彩色壁畫。
(漢代,陶莊園,1981年河南淮陽于莊漢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這座陶莊園由3個相通的院落組成,前院有馬和馬廄,為養(yǎng)馬的地方。中院有連閣望樓組成的門闕,正面設二層陶樓,一層能內有伎樂俑數(shù)人,為接待賓客的廳堂;二層為主人居住的地方。后院較小,有廚房、倉房等,大約為仆人居住的地方。院落旁邊還連著另一個院子,內有田地和水井。建筑結構復雜,其建筑形式和藝術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征。
(漢代,陶莊園,1981年河南淮陽于莊漢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秦漢時期,豪強大族往往依靠血緣關系,聚集同宗的族人并吸引雇傭農戶,修筑塢堡,而且擁有獨立的武裝,謂之部曲。
(漢代,陶莊園,1981年河南淮陽于莊漢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豪強世家的存在帶來嚴重的土地兼并,使這種自己自足的莊園經(jīng)濟日漸強大,這套陶莊園就是當時莊園經(jīng)濟發(fā)展的真實寫照。
隋唐洛陽城遺址
隋唐洛陽城遺址位于河南洛陽市城區(qū)及近郊,是隋唐兩代的東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始建于隋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唐代加以擴建,武則天時達到完備,包括外郭城、宮城、皇城、東城、含嘉倉城、圓璧城、曜儀城、夾城以及街道、市井等,規(guī)模僅次于都城長安。京杭大運河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
銀鋌為地方上繳之邊郡和市銀兩。唐代主持中央財政的戶部專門設置機構和官員管理和市事物,根據(jù)全國物產(chǎn)的豐歉,物價的貴賤,在封手處及特產(chǎn)地區(qū)收購貨物,運往歉收及欠缺之地出售,互補有無,以利于民。
(唐代,“楊國忠進”銀鋌,1970年河南洛陽隋唐宮城遺址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和市銀鋌就是和市所得收入。這件銀鋌是地方上繳國庫后,由楊國忠作為羨余進奉給宮廷內庫。
這塊銘磚記載了含嘉倉第十二窖存糧情況。
(唐代,含嘉倉刻字銘磚,20世紀70年代河南洛陽含嘉倉城遺址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含嘉倉興建于唐初,是東都洛陽城內的大型糧倉,也是大運河最重要的配套設施之一,作為關東與關中地區(qū)的糧食轉運中心,其運轉量最大最為繁盛的時期應該是唐顯慶元年(公元656年)至神龍元年(公元705年)約50年的時間。
經(jīng)幢為石質,已殘損。
(唐代大和九年“白居易造”石經(jīng)幢,1992—1993年河南洛陽隋唐路陽城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白居易晚年篤信佛教,熱衷佛事,該經(jīng)幢為研究白居易晚年的宗教信仰和書法藝術提供了寶貴的新資料。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 一字法主,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隋唐時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貴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亂時,李密成為瓦崗軍首領,稱魏公。率瓦崗軍屢敗隋軍,威震天下。在瓦崗軍原領袖翟讓準備讓位給他時,翟讓的哥哥卻從中阻攔。他不得已殺瓦崗軍舊主翟讓,引發(fā)內部不穩(wěn),被隋軍屢敗。后被越王楊侗招撫,又因與宇文化及的拼殺中損失慘重,不久被王世充擊敗,率殘部投降李唐。沒過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將盛彥師斬殺于熊耳山。
(唐代,李密墓志,1959年河南??h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墓志志蓋上篆書“唐上柱國邢國公李君之墓志”。撰文者是魏征,《全唐文》收錄了志文。李密墓志銘是研究隋末唐初歷史,當時洛陽城及糧倉的重要文獻。
唐恭陵
恭陵位于河南偃師緱氏鎮(zhèn)東北,墓主人李弘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長子。陵園平面呈正方形,南神門外設神道,兩側分列石像生、過闕臺,直通陵臺。哀皇后墓位于陵臺東北,出土的彩繪陶俑神態(tài)生動、色彩鮮艷。
陶俑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瑰寶,在中國美術史和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產(chǎn)生始于新石器時代,隨著歷史的退役,其藝術風格經(jīng)歷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有秦的博大雄健,也有漢的樸拙豪放,更有唐的瑰麗大氣。
(唐代,彩繪陶女立俑,1998年河南偃師恭陵出土,偃師商城博物館藏)
這件女立俑頭梳雙髻,身穿方領袒胸窄袖長衣,外套半臂,腰系帶,下著長裙,施紅綠彩,體形修長。
唐代是一個開放、繁榮、富強、朝氣、向上、融合的年代。這個年代的騎馬女俑展現(xiàn)唐代女性曼妙、活潑、自由、奔放、勇健的風采,證明了在當時,女性獲得了較高的社會地位,整個社會對女性的寬容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唐代,彩繪陶女騎馬俑,1998年河南偃師恭陵出土,偃師商城博物館藏)
這件騎馬女俑頭梳高髻,身著綠色圓領袒胸緊身窄袖衣,綠色帔巾搭于肩后。馬通身白色,在胸、臀等部位飾綠色斑點,昂首站立于長方形托板上。
唐代是中國古代陶俑雕塑藝術史上的第三個高峰,陶俑藝術在此時大放異彩,無論從數(shù)量還是質量、創(chuàng)作題材和創(chuàng)作手法都比秦漢時期有了很大的進步,特別是三彩俑的出現(xiàn)更加豐富了陶俑的表現(xiàn)力。
(唐代,彩繪陶吹奏俑·局部,1998年河南偃師恭陵出土,偃師商城博物館藏)
頭戴黑色籠冠,身著開領寬袖衣,下穿跨,足蹬靴,右手(殘缺)前置于口部,左手舉于胸前,直身騎于馬上。馬站立于長方形托板上。
唐代開放的社會風氣和豐富多彩的生活,為盛唐以前的雕塑家家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chuàng)作素材,他們將寫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強烈生命力的藝術作品。
(唐代,彩繪陶騎馬俑,1998年河南偃師恭陵出土,偃師商城博物館藏)
這件陶俑頭戴紅色帔肩風帽,身著紅色右衽寬袖長袍,袍上飾忍冬紋;下穿褲,足蹬黑靴踏于馬鐙內,左手斜伸,右臂上抬作擊鼓狀,端騎馬上。馬身棗紅色,頭平視,雙目炯炯有神,短尾,鞍韉俱全,站立于長方形托板上。
唐代處于中國古代社會的鼎盛時期,唐人博大的胸懷與開放的風氣促使世界各地的人民來到中國,這些外來的異域之人被稱為“胡人”。
(唐代,彩繪陶男騎馬俑,1998年河南偃師恭陵出土,偃師商城博物館藏)
這件騎馬男陶俑深目闊嘴,為胡人形象,頭戴幞頭,身著紅色翻領窄袖衣,下穿黑靴,端騎于馬上,雙手作牽韁繩狀。馬鞍轡俱全,馬頭平視,短尾,站立于長方形托板上。
盛唐時期陶俑的形象塑造以肌豐骨柔為特征,崇尚以鳳輿為美的美學風格,這種風格貫穿整個盛唐時期,甚至影響到了男俑乃至胡人俑的塑造。
(唐代,彩繪陶風帽男俑,1998年河南偃師恭陵出土,偃師商城博物館藏)
這件陶俑頭戴紅色帔肩風帽,身著圓領紅色窄袖衣,腰束帶,下穿長裙,衣服與帽子上飾有忍冬紋。雙手抱于胸前,持站姿。
唐代陶俑所包含的豐富社會生活內容以及藝術上華麗燦爛的風采,將我國古代陶俑雕塑藝術的發(fā)展推向了頂峰。
(唐代,彩繪陶男俑,1998年河南偃師恭陵出土,偃師商城博物館藏)
此俑頭戴黑色幞頭,身著淡黃色圓領窄袖長衣,黑色腰帶,用墨畫眉、眼、須,朱唇,足蹬黑靴,雙手拱于胸前,呈站立姿勢。
北宋皇陵
北宋皇陵位于河南鞏義西村、芝田、孝義、回郭鎮(zhèn)一帶,北臨黃河、南依嵩山。除被金人擄走的徽、欽二帝外,北宋其余七帝均葬于此。另有皇后陵21座,親王、公主、皇子、皇孫、諸王夫人墓144座,名將勛臣墓7座,各帝系子孫墓200余座。
皇陵中用玉冊始于唐代。此批玉冊出土于宋太宗皇后、宋真宗生母元德李皇后墓。立李皇后墓出土玉冊兩副,其中謚冊存36簡(段)、哀冊存41簡(段)。
(北宋,玉冊5枚,1985年河南鞏義北宋皇陵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謚冊文是“祖奠”前一日在南郊(皇帝)或太廟(皇后)請謚號時所讀的冊文,哀冊紋則為遣葬日舉行“遣奠”時所讀的祭文。在宋代,兩者是埋葬皇帝、皇后和太子時專用之物,以區(qū)別于品官以上乃至文武重臣、宗室親王墓中放置的石墓志。李皇后墓出土的玉冊實物不僅使研究宋代陵墓用冊的依據(jù),而且為探討宋代陵寢制度提供了有益資料。
河南洛陽北宋衙署庭園遺址是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qū)發(fā)現(xiàn)的北宋時期的遺址,是目前我國古城中首次發(fā)現(xiàn)宋代園林,其保存情況之好、保存面積之大,前所未見,為研究宋代大型官府衙署的園林建筑布局的整體風貌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
(北宋,灰陶垂獸,1991—1992年河南洛陽北宋衙署庭園遺址出土,洛陽博物館藏)
垂獸是古建筑瓦作屋脊藝術構件,漢代“垂脊”的端部,由3至5塊壘起的筒瓦合成,這是“垂獸”的早期做法,但尚不屬藝術形式;隋唐時期的垂脊安置獸面磚1,第一次再次部位表現(xiàn)動物形象,開“垂獸”藝術化之先河;宋代的“垂獸”無論外形和細部,更趨逼真,并最終定型。
注1:文中照片均為作者拍攝。
注2:文字內容參考展覽說明及相關資料。
留言功能已開通
點擊文末右下角“寫留言”,把你的想法告訴我!
并大力轉發(fā),多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