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期:一個漢人眼中的草原文化
劉書潤
(內蒙古師范大學)
謝小慶按:這是劉書潤老師2013年9月7日在北京梅地亞中心一次演講的視頻和部分文字內容。劉老師在草原上工作、生活了50年,他1998年退休,退休前是內蒙古師范大學生態(tài)學教授。他在演講中說:“我退休后,才開始真正做學問。退休,我有走出豬圈的感覺。退休以前,我是在豬圈里做學問;退休以后,我是在大草原上做學問?!?/span>
劉老師在演講中講到:“蒙古族沒有孤兒,也沒有孤老?!?/span>在受到農業(yè)和工業(yè)文明影響之前,蒙古族確實是這樣。
劉老師談到,蒙古高原不僅在1960年代養(yǎng)育了三千多個上海孤兒,而且在二戰(zhàn)期間和二戰(zhàn)之后養(yǎng)育了成千上萬的俄羅斯孤兒和日本孤兒,在朝鮮戰(zhàn)爭期間養(yǎng)育了五千多個朝鮮孤兒。在劉老師工作的內蒙古草原研究所有三個“巴圖”,三個人都是漢人,都是由牧民撫養(yǎng)成人。
2011年5月10日,我曾專程到錫林浩特市看望了時年78歲的蒙古族學者鋼卓力克(志鋼)老師??删纯蓯鄣匿摾蠋熆偨Y了上世紀80年代以前草原牧區(qū)的“三個沒有”:第一,沒有被餓死者;第二,沒有乞丐;第三,沒有偷竊現(xiàn)象。我是這“三個沒有”的親身見證者。
許多人以為,草原畜牧業(yè)就是增加牲畜,滿足市場的需要。當然,這是很重要的一項,但這不是主要的一項。真正的草原畜牧業(yè),最重要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是文化,是生態(tài)。
什么是草原畜牧業(yè)?草原畜牧業(yè)是用歌曲感化不要羔子的母羊,是流著眼淚送走出售的牲畜,是跟在羊群后面和情人并肩唱著牧歌,是驅趕著牛羊馬群在暴風雪中奔馳,是追上入侵之敵,是戰(zhàn)斗、是歌頌、是真情,是講不完的故事。
草原畜牧業(yè)的產品不止是牛羊肉,是別具一格的藝術,是深刻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哲理,是游牧民族的智慧和開闊的胸懷,是純真的愛情的花朵,是人類希望的火焰。
草原畜牧業(yè)的產品不止是皮革和羊毛,是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戰(zhàn)斗,是信仰、藝術、議論,是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民族文化的最好體現(xiàn)。
這就是草原畜牧業(yè),一切都在逐水而居的游牧當中,她并非原始落后,她是祖國生態(tài)屏障牢固的基礎,是草原永遠繁榮的保障,是當代人類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一首生態(tài)的頌歌。
****************
文明,帶來進步,帶來更好的生活,也帶來對自由的壓抑,帶來對天性和本能的束縛??萍歼M步為自由的文明提供了可能。我們仍需思考:構建怎樣的文明可在維系共存生活的同時使人獲得最大的自由?在追求文明的同時如何追求身心的舒展?如何避免對本能的不必要壓抑?怎樣成為文明社會中的自由人?
本公眾號試圖探討兩個互相關聯(lián)的問題:
1、構建一個什么樣的文明?
2、選擇一種什么樣的人生?
讓我們共同探討吧。請長按或掃一掃下面的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