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文化歷來不鼓勵我們承認自己有痛苦的遭遇,所以在你感到悲傷的時候,夾雜在其中的,甚至會有一種羞恥感。
作者丨弗朗絲·蓋蘭尼古拉斯·托朗
海上的船,沒有一艘是沒有傷的;
不接納心里那些受過傷,如何才能走得更遠呢?
傷害并不可怕,那都是經(jīng)歷風雨的驗證。
而我們,一生究竟要走多遠的路,
才能蛻變成一個成熟、無畏的人?
▲NO.1
讓我們把心中感知到的生活,設想成一系列選擇的過程,一個又一個的選擇。后退的選項包括:賴在自己的安全區(qū)、舒適區(qū),害怕去面對挑戰(zhàn);停留在受到的傷害里,盡量避免與人發(fā)生太親密的關系;被挫敗感壓垮,拒絕再次做出努力……如果你不想畏縮后退,那么前進的選項就是,成長。
我們不允許自己感受悲傷的原因有很多,擔心自己內心不夠強大,被痛苦和悲傷壓垮,擔心自己會陷入過去的創(chuàng)傷。
我們的文化歷來不鼓勵我們承認自己有痛苦的遭遇,所以在你感到悲傷的時候,夾雜在其中的,甚至會有一種羞恥感。
事實上,我們的主流文化欣賞那些能夠“克服”困境,并且“繼續(xù)前行”的人?;貞浧鹪陔娨暪?jié)目上經(jīng)歷了地震的幸存者在接受采訪時,通常說一些諸如“我很慶幸自己活了下來,我們一定要努力重建家園”之類的話,而從來沒有誰會說“我快要瘋了,我失去了全部,還有我的家人,我覺得我不能繼續(xù)生活下去”,雖然后者可能是他們在劫后余生之后最真實的心理感受。
那么如果我們確實需要“繼續(xù)前行”,那第一步就是,請正視自己的真實感受。我們有時候之所以會因為一件并不太嚴重的事感到非常悲傷,是因為我們在過去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再一次經(jīng)受那些未曾釋懷的、在當時只是強壓下去的痛苦,毫無疑問這只會加重我們的悲傷。
《衣櫥里的女孩》中的主人公弗朗絲,在六歲時突然被親生父親從善良的養(yǎng)母那里帶走,命運從此發(fā)生了改變,她被繼母虐待、逼迫干繁重的家務活,又因家庭貧困沒有多余的房間,每個夜晚都要被鎖在衣櫥度過。
每當弗朗絲感到悲傷難以自制的時候,她會抱著自己用粗麻布拖把做成的布娃娃,并一遍一遍地對自己發(fā)誓說:“等我長大了,我會有很多孩子,我不會像我家人對待我那樣對待他們,我要盡我所能,給他們所有我不曾得到的善待。”
不要否認自己的悲傷,更不要忽略自己的悲傷,請你學會肯定自己、同情自己,告訴自己,這些不好的經(jīng)歷,并不都是自己的錯。
▲NO.2
假如我們沒有觀眾,我們就不再當演員。沒有必要去表演,我們就能毫無羈絆地面對問題的本身。
摘除面具,停止影響他人,停止引人注意、討好他人、被人喜歡、贏得贊許的念頭。
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開始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活。
十六歲的時候,弗朗絲離開了衣櫥里的生活,離開了虐待自己的繼母,看似一無所有的她,重新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生活,也兌現(xiàn)了自己曾在衣櫥一遍一遍許下的誓言。
在《衣櫥里的女孩》開篇處,弗朗絲寫道:“讀了這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告別灰色的過往并非難事。認為自己生活在傷痕中的人們不妨將此視作希望的信號?!丛斋@幸?!步^不意味著我們沒有播撒幸福的能力。我將這本書獻給我的孩子們,是他們讓我日益相信——沒有什么事是事先注定、不可改變的。在幸福的‘范例’之外、在對幸福的傳統(tǒng)定義以及在傳統(tǒng)的家庭模式之外期盼幸福,這絕非天方夜譚,我們要做的不過是賦予自己愛與被愛的權利罷了?!?/span>
當你充滿勇氣的時候,運氣也會好起來。有勇氣的人,是頑強、獨立、自足的,更容易受到神秘、獨特、不尋常的美好的事物的吸引,而不會變得多疑、顧慮重重、戒備森嚴或焦慮、缺乏安全感。
而當你習得愛的能力的時候,你就自然地具備了感受生命中美好的能力。
“當你走過,請你細聽,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衣櫥里的女孩》
< 比《無聲告白》更有勇氣 >
< 比《孤獨小說家》更不屈服命運 >
—THE END—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