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婷婷 繪
美國著名作家、翻譯家、漢學家比爾·波特在他的《黃河之旅》一書中說,翻開這本書,可以感受一番永遠奔流不息的黃河之水,永遠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字里行間,滲透著對中國文化的熱愛。
比爾·波特的人生頗有幾分傳奇色彩。曾經(jīng)是商業(yè)大亨的父親后來遭遇破產(chǎn),這樣的家庭經(jīng)歷讓他對金錢充滿了憎惡。就讀博士期間,比爾·波特到中國臺灣的一所寺廟修行,后來隱居在山村翻譯隱士的詩歌作品。多年間,他多次行走在中國大地上,探索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和風土人情。
從金錢社會中獲得自由的人
在《空谷幽蘭》這本書的自序中,比爾·波特這樣回憶童年:“我總是被孤獨吸引。當我還是個小男孩時,我就很喜歡獨處。那并不是因為我不喜歡跟其他人在一起,而是因為我發(fā)現(xiàn)獨處有如此多的快樂。有時候,我愿意躺在樹下凝視著樹枝、樹枝之上的云彩,以及云彩之上的天空,注視著在天空、云彩和樹枝間穿越飛翔的小鳥;看著樹葉從樹上飄落,落到我身邊的草地上?!?/p>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享受孤獨的心境,比爾·波特在后來的人生中才會有常人看起來異??菰锏纳?。1970年,比爾·波特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人類學博士,讀博期間,他接觸了一些中國的佛道經(jīng)典,深感其中的微言大義,于是開始苦讀中文。兩年后,比爾·波特赴中國臺灣的一所寺廟修行,此后的三年時間里,在這所寺廟過著暮鼓晨鐘的隱居生活。他曾這樣描述自己的隱居生活:“天亮前起來誦經(jīng),夜晚聽鐘聲,一日三餐素食,一個房間,一張床,一頂蚊帳,沒有鈔票。如果我的腿太痛,我就讀書?!?/p>
三年后他離開寺廟,隱居在一個山村里,開始著手翻譯一些中國古代隱士的著作:寒山,拾得,豐干,石屋和菩提達摩。最終,比爾·波特決定親自去尋訪中國隱士。不過,歲月流遷,他根本無法預知自己是否能夠找到他們,也不知這種與宗教聯(lián)結(jié)的生活方式是否存在。1989年,他找來自己的朋友攝影師史蒂芬,兩個人一起踏上去往終南山的路途。這是比爾·波特行走中國的開始。
比爾·波特似乎擁有過物質(zhì)條件比較優(yōu)渥的童年生活,不過他最終卻成了一個鄙夷財富和過度追求自由的人。他的父親曾經(jīng)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早年掙下過萬貫家財。根據(jù)他的記述,這些財富全都在與母親曠日持久的離婚官司里捐給了離婚律師。此后,父親主要靠比爾·波特兩個姑姑的接濟生活。當他決定離開美國去中國臺灣時,父親給他買了單程機票,而機票的錢很可能也是姑姑出的。
在寺廟和山村隱居期間,比爾·波特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甚至會對富人的生活表現(xiàn)出明顯的厭惡,他認為被卷入金錢和權(quán)力中毫無意義。
而在此前的軍旅生涯中,上司對比爾·波特的評價是:“在軍隊履職30年,你是最不聽話的一名士兵。你這樣在外面是會失敗的?!北葼枴げㄌ貙Υ说幕卮鹗牵骸拔冶仨殦碛凶杂伞!?/p>
脫離金錢的束縛,取得自由,是比爾·波特始終在追求的生活方式?;蛟S如樊登讀書會對他的評價:“比爾·波特是個特別有趣的老人,一個從金錢社會中自由的人。所謂的世外高人,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
一場場深度中國文化之旅
如上文中所言,比爾·波特決定深入中國去尋找隱士,僅僅是因為想知道這種生活方式在中國是否還存在。當有人告訴他不但沒有人修行,傳統(tǒng)隱士也不復存在時,他決定親自弄個明白。在探訪了一段不長的時間之后,比爾·波特發(fā)現(xiàn)隱士傳統(tǒng)不僅存在得很好,而且是中國社會很有活力的部分。
在《空谷幽蘭》這本書里,比爾·波特采訪了一些道教和佛教的代表性人物,他們被稱為隱士。這其中,年齡最大的已經(jīng)90多歲。他們常年在山上居住,過最簡單的生活,自己種土豆、蔬菜,吃松樹的松針和花粉。事實上,從行文中可以看出,隱士的生活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樣,伴著松風明月聽蟬,還有幾分浪漫。反而,承擔深重的孤獨與貧寒,或者在寺廟里忍受著游客喧囂、瑣碎雜務,生活里并不是沒有缺陷。
《空谷幽蘭》出版后,比爾·波特發(fā)現(xiàn)這本書在美國很流行。每當他以此為主題進行演講,聽眾既有學院的學者,也有來自社區(qū)的普通居民。“我在美國沒有遇到對此不感興趣的人。我想這是因為我們羨慕這些隱士,他們所做的是我們的夢想、希望,是我們某一天也會去做的事情。”在這本書的前言中,比爾·波特寫道。
最早版本的這本書的封面,是比爾·波特行旅中的一張照片。照片中,他拄著登山的拐杖,穿藍布襯衣,攝影師戴著斗笠,身上斜背著包袋。這是兩個對東方文化充滿激情的美國人。他們旁邊站著一名年輕的和尚,光頭,濃黑的眉,左手手腕上綁著白毛巾。看起來,他們正經(jīng)過峻峭山頂?shù)墓嗄緟玻澈笫羌饴柕纳椒搴蜐忪F。
在這之后,比爾·波特計劃再去中國大陸做一次旅行——不過囊中羞澀。幸運的是,他遇上了一個愿意資助他此行的朋友,而這趟旅行,他計劃沿著黃河走,從入??谝恢弊叩剿脑搭^?!耙弑檎麄€黃河流域,更多地了解成就如此偉大文明的事件、人物和景觀?!庇谑?,歷時兩個多月,比爾·波特完成了這趟黃河行旅,然后用一個夏季的時間做了240期有關(guān)這趟旅行的電臺節(jié)目。直到2011年,又像多年前的那個夏季一樣,他把電臺節(jié)目改寫成了一本書,名為《黃河之旅》。
多年來,比爾·波特一直堅持深入中國偏遠地區(qū)尋訪人文遺跡,并用膠卷和文字記錄旅途的艱險與收獲。2013年3月,比爾在湖州霞幕山探訪元代詩人石屋之墓時不慎遇險摔傷,在腿骨植入十余枚鋼釘之后,傷愈后的他又繼續(xù)了未完的旅程。
《江南之旅》《彩云之南》《絲綢之路》《禪的行囊》……靠著一場場深入的文化之旅,比爾·波特完成了一系列行走中國的文化之旅圖書。
“感謝辛棄疾寫下了那些美好的詞”
《尋人不遇》是比爾·波特訪問36名中國古代詩人故址的一本書。帶著從大洋彼岸珍藏的威士忌和酒杯,比爾·波特沿著黃河、長江,從孔子的故鄉(xiāng)曲阜,到濟南(李清照),往西安(白居易),經(jīng)成都(杜甫、賈島),赴湖北(孟浩然)、湖南(屈原),并一路走到南方,陶醉于陶淵明、謝靈運的山水之中,然后到達浙江天臺山詩僧寒山隱居之地?!秾と瞬挥觥吩佻F(xiàn)了中國古代高貴的詩魂。
“我所拜訪的詩人們的墓地彼此之間竟有那么大的區(qū)別。有的簡陋,有的宏偉,有的已經(jīng)變成了農(nóng)人的耕地,而有的則變成了鄉(xiāng)村垃圾場。但他們的詩歌卻流傳下來,在那些甚至沒有什么文化的農(nóng)人的明滅煙火里鮮活著。那些詩并不會專屬于富商或者高官,詩歌可以超越財富和權(quán)力,它直入人心,甚至能讓人到達一種忘我的境界。”比爾·波特在書中寫道。
比爾·波特與中國詩人的淵源還不止于此。他還熱愛翻譯,在此前翻譯了幾名中國古代隱士的書之后,近兩年,他開始著手翻譯辛棄疾的詞作,計劃把辛棄疾的150首詞作翻譯成英文,用中英文對照的方式,明年年底在美國出版。他說,西方讀者讀中國的文學作品,很少有人讀孔孟、讀歷史,而是讀詩詞,他的翻譯重點放在中國古典詩詞上。
至于和辛棄疾的淵源,是2012年來山東濟南時,在辛棄疾紀念館手冊上看到了“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詞句。那一刻,比爾·波特就被辛棄疾的詞句所打動,他覺得這是一個十分特別的詞人?!巴ㄟ^他的詞,我看到了他的strong heart(強大的內(nèi)心)。我要當他的知音,他給我看他的心,謝謝他那些美好的詞?!痹谒壑?,辛棄疾是一個英雄。而翻譯辛棄疾詞作的日子,就好比一直和辛棄疾在一起,生活在辛棄疾的世界里。在2023年6月的這趟中國行旅中,比爾·波特又特別來到濟南,在辛棄疾的故里尋找他曾經(jīng)的足跡。
在比爾·波特的微博中,他用英語記錄著這場尋訪辛棄疾的旅程。在濟南拜訪了稼軒詞之后,他來到浙江,在雨中讀了辛棄疾的詞作《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然后又前往南京,讀了辛棄疾的《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隨后到了上饒,探訪辛棄疾晚年定居的小城。
據(jù)說,中國文學史上最出色的女詞人李清照詞作的翻譯,也在比爾·波特的計劃中。
年近八旬,在探尋中國文化的道路上,比爾·波特可謂老當益壯,歷久彌堅。
原標題:比爾·波特:行走大地,探尋中國文化 值班主任:田艷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