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合肥就飛奔至合肥最好的水上飯店,據(jù)說當年江澤民總書記曾經(jīng)在這里宴請國外賓。一個大飯店,就吃我們一大桌,每天就一桌客人,可想而知是多么豪華的飯店。宴請單位是:世界孔子后裔聯(lián)誼會安徽分會。會長孔祥云、副會長孔令發(fā)等宗親十幾人出席,讓我格外激動。自打去年在安徽孔氏宗親聯(lián)誼會演講過后,以至于親人們緊密交往,就在本月初,在日本迎來一孔令發(fā)為首的代表團,他的訪日取得巨大成功。
下面我談?wù)効鬃拥暮笠岬姆毖芎蜌v代名人:
從孔子至今,2560年過去了,孔姓宗族傳承了80多代。大體的發(fā)展情況是,孔子之后的數(shù)代多次出現(xiàn)單傳情形,人口增長緩慢。唐朝末年的四十二代孔光嗣時,在曲阜的孔族后裔尚不足10戶,外遷的數(shù)量極少。五代后梁時期,經(jīng)歷過“孔末亂孔”的劫難,族人存世更少。到宋代以后,族人繁衍大幅度增長,到清朝末年,僅四十三代孔仁玉這一支的后裔在曲阜即達數(shù)萬人;與此同時,隨著社會政治、經(jīng)濟活動的發(fā)展,外遷人口也得到極大增多。
值得孔姓族人驕傲的是,在這樣跨度漫長的年代中,宗族的血脈流傳一直清晰可考,這在世界各國都極為罕見。
先秦時期孔氏族人七世單傳 孔子裔孫中多次出現(xiàn)單傳的情況,孔子之后,就是一連七世單傳。孔子與夫人亓官氏生有一個兒子,名叫孔鯉(公元前532年——公元前482年)。 孔 鯉 字伯魚。在孔子帶著眾弟子周游列國,尋求政治前途的14年中,他大部分時間是跟著孔子,習(xí)書學(xué)禮,并悉心照顧父親的起居。成年后,魯哀公曾召他出仕,他托疾未仕,繼續(xù)跟在父親身邊??上У氖牵换盍?0歲,就先于孔子而死,未能有所建樹。 孔伋(公元前483年——公元前402年)孔鯉之子,字子思,他生活的時代已經(jīng)是戰(zhàn)國初年。他是孔子后裔中第一個繼承衣缽,在思想史上做出成績的人?!吨杏埂芬粫鄠骷词撬闹?,被后世儒學(xué)列為“四書”之一,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讈衬暧讜r,孔子雖然還在世,但并沒有親隨孔子受業(yè)??鬃尤ナ篮螅軜I(yè)于孔子的高足曾參,得到孔子思想的精髓,繼而將其中的中庸思想作了繼承和發(fā)揚,把“中庸”從“執(zhí)中用兩”的方法論層次提升到了世界觀的高度,他也因此成為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xu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戰(zhàn)國末期的孟子曾受業(yè)于他的門人,對其思想學(xué)說進行融合并有所發(fā)展,更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后世一般將孔伋和孟子兩人所創(chuàng)立的思想派別,稱為“思孟學(xué)派”。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孔伋有著作23篇,可惜大都散佚。 孔 白 孔子第四代,字子上。他秉承先祖遺志,注重修身養(yǎng)志,精心治學(xué),又淡泊達觀。齊威王曾慕其高名兩度召他為齊相,都未接受。 五代孔求 字子家。他的情形和孔白相仿,楚王多次敦促出仕,都沒有應(yīng)召。 六代孔箕 字子京。與父祖不同的是,他曾在魏國為相,有賢能之名。 七代孔穿 字子高。他一生主要在齊、趙、魏三國度過,曾在趙平原君府上與以善辯聞名諸侯間的公孫龍辯論“堅白異同”之論,在古代邏輯史上演了精彩的一幕。他著書12篇,總稱《讕言》。 八代孔謙 字子慎。當時正值戰(zhàn)國七雄并立、爭霸正酣之際,他曾在魏、趙兩國為相,一方面向魏、趙、韓等國執(zhí)政者宣揚儒家的政治主張,要求他們“修仁尚義,崇德敦禮”,一方面極力協(xié)調(diào)小國間的關(guān)系,以期共抗強秦,開戰(zhàn)國時期“連橫合縱”之先聲。 上面一連七代均為單傳,孔謙生有三子,他們是:孔鮒、孔騰、孔樹。 九代三人當中,孔鮒生于戰(zhàn)國末期,自幼熟習(xí)經(jīng)史,精通六藝,成年后則“獨樂先王之道,講習(xí)不倦”。秦始皇并吞六國、統(tǒng)一天下之后,他被封為魯國文通君,拜為少傅。大概受了其父孔謙合縱抗秦主張的影響,他對秦朝的暴虐也是持反對態(tài)度。秦嬴政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采納宰相李斯的意見,欲要焚書坑儒。消息傳出,孔鮒和家人一起將家中歷代保存的《論語》《孝經(jīng)》《尚書》等古籍“藏之祖堂舊壁中”,自己隨后隱居于嵩山,招收了百余名弟子設(shè)壇講學(xué)。 后來,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孔鮒經(jīng)好友推薦,加入了農(nóng)民軍,陳勝拜為博士太傅之職。他積極上陳方略,議論事務(wù),但時間一久便發(fā)現(xiàn)陳、吳二人難成大氣,于是托病引退,回到老家。他的晚年,是將全副精力用在著述上面,利用專心搜求的先人事跡傳聞和其他資料,完成著述21篇,書名《孔叢子》,這部書成為后世研究孔子及其后裔和早期儒學(xué)的重要文獻。 孔鮒生子一,即孔隨,字元路。但接下來的第十一、十二、十三這三代失考,第十四代為孔吉。漢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孔吉被封為殷紹嘉侯,后改封為宋公??准用锡R,何齊之子為孔安,其后無嗣,這樣,九代孔鮒傳下來的這一支至此失傳。 九代中的另外兩支情況是: 第三支孔樹 孔樹之后,十代為孔聚,字子彥,因跟隨漢高祖劉邦起兵芒碭有功,而被封為蓼侯??拙壑涌钻埃跐h文帝時嗣封蓼侯,遷太常,歷位九卿。十二、十三兩代失考,第十四代為孔宣,孔宣以后絕嗣。 現(xiàn)在有譜可考的孔氏宗族,是孔子之后第九代的第二支孔騰的后代。其嫡傳經(jīng)第十代孔忠、十一代孔武,一直傳到今天的八十代以后。 |
漢唐時期孔氏族人漸成規(guī)模 孔子的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jù)較高地位,是從漢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開始的。在那以后,孔氏的嫡系后裔也漸漸得到朝廷恩寵,家族地位越來越高,以致曲阜的孔府在民間有“天下第一家”的美稱。 中國封建時代的皇帝優(yōu)禮孔裔,上面已述及始自漢高祖劉邦??鬃泳糯鷮O孔騰回到家鄉(xiāng)曲阜,正是劉邦登基未久,漢高祖接受大臣建議,封孔騰為奉祀君,奉祀孔子。到漢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鬃邮鷮O孔霸被封為褒成君。此后直至唐玄宗開元年間,孔氏裔孫多數(shù)得以襲封候的爵位,就連庶裔中學(xué)有成就的也較易于得到朝廷的重用。這樣,孔氏便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個顯赫的家族。隨著生存條件的大大改善。家族支派也得到更多的繁衍生息的機會。此間一個較明顯的現(xiàn)象就是,越來越來的族裔由山東遷到河南及其許多省份,遷移的主要原因是出任官職,其次是躲避較劇烈的社會動蕩等。 東漢時期外遷的孔氏族人中,最有影響的當屬會稽這一支。孔子二十一代孫孔郁,出任冀州刺史。其子孔揚受封下博亭候??讚P的后代從此主要世居下博(今河北深縣東南),孔郁的另一支孔潛先是任太子少傅一職,后因避亂而遷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不久發(fā)展為當代地的望族,成為孔氏宗族中有名的“會稽孔”。在孔潛的后人中,其子孔竺在三國時任豫章太守(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其孫孔恬為湘東太守,曾孫孔愉在西晉時任左仆射??子渲涌淄羧螐V州刺史,甚有政績,終于任上,他的后人大多留居當?shù)亍?br> 在唐代,有影響的孔氏郡望大致有: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魯國(今山東曲阜)、下博(今河北深縣東南)、常山(郡治在今河北正定)、南陽(在今河南西南一帶)。 唐代中后期以后,三十五代裔孫孔璲之于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年)襲封褒圣侯,又晉為文宣公。天寶之亂時,他率家人寄居于寧陵,卒后即葬在那里。動亂之后,他的曾孫孔惟晊返歸曲阜,襲封文宣公,寧陵的宗族墓地則由孔惟晊之弟孔惟時一支駐守。和他們同寓寧陵的還有三十三代褒圣侯孔德倫的次子孔嘆之子孔賢。這兩支形成了孔氏家族中的寧陵派。 二十七代嫡孫孔乘的次子孔景進經(jīng)四傳,至孔穎達。其后代傳至四十代孔絢,孔絢任丹陽令,其后遂歷代居于河南丹陽,形成了孔氏宗族中的丹陽派。 與孔絢同屬孔穎達后代的四十代孔績,在唐僖宗時為吉州(今江西臨江)軍事推官,其后歷代居于江西臨江,形成孔氏宗族中的臨江派。 同時期的孔氏族人在南方也有播遷、繁衍。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當時的宰相之子孔昌弼隨徐彥若入粵,在南雄縣平林村定居,其子孫分布于南海、番禺、順德、高要、惠州等地。 在以后各代較有影響的各地支派也大多在唐代的中后期漸定格局。比如三十五代孔言,居于河北獻縣,稱為獻縣派;三十六代孔至,避亂于河南魯山,稱為魯山派;三十八代孔瑛,居于湖南瀏陽,稱為瀏陽派;三十八代孔時,居于河南郟縣,稱郟縣派;三十九代孔溫憲,居于湖南桂東,成為桂東派;四十一代孔昌弼避亂于廣東嶺南,成為嶺南派;四十二代孔楠,在江西廬江做官,后來定居在那里,成為廬江派;四十二代孔檜,逃難至河南平陽,成為平陽派等。 漢朝的孔氏族裔中較有名氣的有孔安國、孔宙、孔融等—— 孔安國 字子國,是十一代嫡裔孔武之弟,為西漢著名經(jīng)學(xué)家。他少時從申培學(xué)《詩》,從伏生習(xí)《尚書》,成為學(xué)識淵博的一代文人。他在文化史上更大的貢獻在于對古文《尚書》的認定和傳播。漢魯恭王劉余擴建宮室,拆除孔子故宅時,孔氏族人曾在壁中得到多卷古本的《尚書》,這是九代孔鮒在秦王嬴政“焚書坑儒”之前偷藏進壁中的古籍,全部為古文體寫成。這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多16篇,孔安國將古文改寫為當時通行的隸書,并為之作“傳”。他因此成為后世公認的“尚書古文學(xué)”的開創(chuàng)者。據(jù)說,《史記》作者司馬遷在研究《堯典》《禹貢》等古文時碰到問題,曾專門向他請教。 孔 宙 是第十九代的著名人物。當時居于曲阜,襲封褒圣侯的為九代孔騰的后人孔曜,孔宙是九代孔樹之孫、十一代孔臧的后代??字妫旨緦?,終生好學(xué)不倦,對《春秋》一書學(xué)有專成。他曾為元城令,當時泰山周圍動亂不寧,他被擢為泰山都尉,上任后以文禮治政,數(shù)月之后地方大平。他死后,其故吏、門人為幾年他的政績,自籌經(jīng)費,采名山之石,立碑傳世,這就是書法史上的一座石碑——東漢的《孔宙碑》。此碑現(xiàn)存于曲阜孔廟東廡。 孔融(153年-208年)孔宙之子,字文舉?!度纸?jīng)》上的“融四歲,能讓梨”,講的就是他禮讓兄長的故事。孔融16歲時,其兄孔褒的好友張儉因得罪當朝權(quán)宦而遭通緝,逃到他家。當時孔褒外出,孔融年少,見對方有為難之事,便一再追問,得知實情后,他把張儉藏于家中。后來被人檢舉,張儉逃走,官府把孔褒孔融捕走,兄弟二人爭擔(dān)罪名。其母也說自己作為家長,應(yīng)對家中事情負責(zé)。這樣,一家三人爭死,孔融的名聲也因此傳遍全國。長大后,他曾任北海相,因此世稱孔北海。他任北海相期間,盡管天下大亂,他仍十分重視教育,鼓勵士人興辦學(xué)校,推行儒家學(xué)說。漢獻帝建都許昌后,他任少府之職,后封太中大夫。他為人持才負氣,言論往往與傳統(tǒng)倫理相悖,議論朝政也毫無顧忌,惹得曹操對他耿耿于懷,終于借“謗訕朝廷”、“不遵朝儀”的罪名將他殺害??兹谶€是漢末著名文學(xué)家,列“建安七子”之一,其作品經(jīng)人輯錄,成《孔北海集》,劉勰稱其文“氣盛于筆”,“詩文豪氣直上”。宋代蘇東坡在《孔北海贊并序》中盛贊他為:“人中龍”,并說:“文舉在天,雖亡不死”。 “會稽孔”中的二十九代孔琳之(369-423),字彥琳,博學(xué)多才,好文義,通音律,善草隸書。他在南朝宋武帝永初年間為御史中丞、禮部尚書,為官清正廉明,秉公執(zhí)法,個人不置產(chǎn)業(yè),一生貧困。著有《孔琳之集》。 三十二代孔穎達,為二十七代孔乘次子的后代。他自幼熟習(xí)經(jīng)書,博聞強記,隋煬帝大業(yè)初年中明經(jīng)科舉人,授河內(nèi)博士。適值煬帝征召各郡名士宿儒至東都洛陽辯論,他舌戰(zhàn)群儒,贏得桂冠。到唐初,他與杜如晦等人任文學(xué)館學(xué)士,列“初唐十八學(xué)士”之一。他與魏征一起編寫《隋書》,為太子李治撰《孝經(jīng)章句》。為統(tǒng)一經(jīng)義,規(guī)范科舉取士,他與顏師古、王琰、司馬才章一起編寫了《五經(jīng)正義》,成為有唐一代科舉取士的標準用書。 三十七代孔巢父(?-784),字弱翁。唐冀州(今河北冀縣)人。年輕時曾與李白、韓準、張叔明、陶沔、裴政隱居徂徠山,世人有“竹溪六逸”之譽,曾為御史大夫等職。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受命為魏博宣慰使,前往勸說藩鎮(zhèn)田悅、田悅從弟田緒歸唐。后又往河中勸說李懷光歸順朝廷,不幸被李懷光部眾所殺。 |
五代十國時期的“孔末亂孔”與“孔仁玉中興” 在四十二、四十三這兩代,孔氏嫡裔又經(jīng)歷了一次子嗣單傳的考驗,而且這次更伴隨著幾分傳奇色彩。 唐朝末年。隨著朝廷政綱弛墮,社會動蕩加劇。“文宣公”的孔子嫡裔漸遭冷落,宗族勢力大減。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四十二代嫡孫孔光嗣失去了文宣公這一爵位,被任命為泗水主簿,這是一個地方性的小官,俸薪菲薄,生活幾乎與庶民無異,然而,孔府原有的各種戶人和雜役仍留府中。在這幫雜役中,有一個專事灑掃的孔末,他本名叫劉末,進府當差時改為孔末??赘谑⑻茣r期招進了許多雜役,但當時有個規(guī)矩,外姓人進府當差必須更改為孔姓。 孔光嗣生有一子,叫孔仁玉。后梁乾化三年(913年),孔末在一個黑夜用刀殺死主人孔光嗣夫婦,搶得官印和令箭,準備烏鴉變鳳凰,翻身做圣府的主人了。但第二天他召集起全府的雜役人員,對冊點名完畢,他才恍然想起未見到孔府的小主人孔仁玉的蹤影。經(jīng)反復(fù)打聽,得知他是在事發(fā)的當天被乳母張媽媽接到城外的家中去玩耍,一夜未歸。于是,孔末急忙帶人到孔林前張羊村的張媽媽家,一定要將圣人嫡裔斬草除根而后快。 出乎意料的是,來到張媽媽家,孔末卻發(fā)現(xiàn)了兩個9歲的男孩。本來,他知道小仁玉是個禿頭,但站在他眼前的兩個人竟是一模一樣的禿頭小子。原來,張媽媽的兒子年歲與孔仁玉相仿,也是禿頭。此時,張媽媽見孔末心存惡意,為保存圣人血脈,將兩個孩子領(lǐng)出來之前,已經(jīng)讓兩個孩子互換了衣服。兇殘的孔末誤將張家小哥認作孔仁玉,從張家?guī)С?,到了僻靜之處,也不多問,就把他殺掉了。此時的張媽媽滿懷悲憤,把孔仁玉緊緊抱在懷里,下決心要把圣人之后養(yǎng)大成人。 從此以后,孔仁玉改名換姓,與張媽媽保持母子關(guān)系,在老人家的督促下發(fā)憤讀書上進。而城內(nèi)的孔府里,孔末則以圣裔的身份襲了爵,儼然孔府主人,府外的孔氏族人懾于他的勢力,也是敢怒而不敢言。 十幾年過去了,到了后唐長興元年(930年),孔仁玉經(jīng)科舉考試,晉升為太學(xué)生。他上書唐明宗,稟告自己家族遭受災(zāi)難經(jīng)過及孔末的罪狀。朝廷派人赴曲阜查實,將孔末正法,這樣,孔府又回到了正宗孔氏嫡裔的手中。孔仁玉重新入住孔府,主持孔子祀事。兩年后,他被封為文宣公,并任龔邱令。終于,幾乎被賊子孔末斷了宗的孔子世家得以中興,后世族人尊孔仁玉為“中興祖”,并在府內(nèi)專設(shè)“報本堂”,歷代奉祀。 完成為父母復(fù)仇及為家族正本清源大任后,孔仁玉為報答張媽媽舍子相救及養(yǎng)育之恩,正式認張家為世代恩親,并奏請朝廷批準。孔府中人稱張媽媽為“張姥姥”,孔仁玉贈給張姥姥一柄楷木雕刻龍頭拐杖,并規(guī)定府中人如有不敬,老人可以用它進行管教。此后。這柄拐杖就一直由張家的長房兒媳一代代繼承下去。張姥姥死后,衍圣公專門在城外張羊村封了一片樹林作為墳地,叫作“張家林”。另外,在孔林里面,歷代衍圣公到孔林子祭祀中興祖孔仁玉時,要有張家嫡孫二人前往陪祭,有時還委托張家代衍圣公本人去林內(nèi)掃墓。直到20世紀初,77代衍圣公孔德成之后,張羊村的“張姥姥”的家人還與孔府保持著來往。 四十三代孔仁玉生有4子,分別是孔宜、孔憲、孔冕、孔勖。其中,孔憲兩傳失傳,孔冕一傳失傳,孔宜和孔勖的后代繁衍甚眾。孔宜生有二子:孔延世、孔延澤,孔延世傳至四十六代孔圣佑而絕嗣;孔勖生有三子,其中長子孔道輔生有二子。這樣,到四十六代時,由“中興祖”嫡裔孔仁玉一脈傳下來的有五支子孫,他們各有職銜,后人依其職銜稱為“五位”—— |
43代 | 44代 | 45代 | 46代 | 職 銜 |
孔仁玉 | 孔宜 | 孔延世 | 孔圣佑(絕嗣) | ——— |
孔延澤 | 孔宗愿 | 襲封衍圣公, 稱襲封位 | ||
孔勖 | 孔道輔 | 孔舜亮 | 位居中散大夫, 稱中散位 | |
孔宗翰 | 位居刑部侍郎, 稱侍郎位 | |||
孔良輔 | 孔宗壽 | 位居太子中舍, 稱中舍位 | ||
孔彥輔 | 孔宗彀 | 位居國子監(jiān)博士,稱博士位 |
宋元時期的南宗與北宗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北方的金兵舉兵南犯,從宋都汴京擄走徽、欽二帝,北宋宣告滅亡?;兆诘诰抛?、康王趙構(gòu)倉皇南下,在當時的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為宋高宗,年號建炎。建炎二年(1228年)金兵繼續(xù)南下,高宗君臣移駐揚州,于十一月舉行郊祀,召衍圣公參加祀典。此時曲阜的衍圣公是四十八代孔端友,他與從父孔傳(原名孔若古)奉詔赴揚州。 一年后,金兵氣勢彌盛,高宗君臣渡江逃至臨安(今屬浙江杭州),孔端友、孔傳及部分孔子后裔,帶著代代相傳的子貢手摹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雕像隨駕南渡。到杭州后,孔端友上書高宗痛訴離祖別家之苦,請求賜予安居之地。高宗感念其奉駕南渡。遂頒旨賜其族人在衢州定居,并在那里興建家廟,供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一切禮儀同曲阜時一樣,并欽撥祭田以資祭孔之用。孔氏的南宗,就這樣形成了。 這個時候,孔氏南宗以衢州為中心向四方不斷擴大。南宋先后封了孔端友、孔玠、孔搢、孔文遠、孔萬春、孔洙六代衍圣公,同時,孔氏南宗族人也得以重用。比如,孔端友的堂叔、從父孔傳官至中散大夫,堂兄孔端植為湖廣通于令,孔端隱為江陵府推官,孔端弼為大理寺評事,孔端恩為杭州府教授。此外,孔氏南宗還得以按人口計量賜田,免于租稅,以其所得的一部分用于孔氏族人衣食用費,一部分用于孔子祭禮。 此后,南宋朝廷又多次賜以恩寵。賜予田地之外,又于寶佑元年(1253年)準衢州知州之請,撥銀三十六萬緡,命仿曲阜孔廟之制,在衢州東北角的菱湖新建孔氏南宗的家廟。當時,此處為“城中勝地,堤岸交錯,島嶼縈回,士夫別墅,樓閣相望”。可惜到南宋末年,該廟毀于戰(zhàn)火。 在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隨宋高宗的偏安大軍渡江南遷之后,金兵入主中原,建立了偽齊政權(quán),劉豫于阜昌二年(1131年)封孔端友之弟孔端操之子孔璠為衍圣公,主持曲阜孔子林廟的祭祀。這樣,盡管孔子的嫡裔孔端友奉先祖及亓官夫人像南去,祭祀先圣的香火依然在曲阜四時繚繞不息。其后偽齊政權(quán)垮臺,金熙宗于天眷二年(1139年),仍封孔璠為衍圣公。至此,孔氏北宗也正式形成。在南宋時期,北宗襲封的先后有孔拯、孔元措、孔湞等人。 稍后,北宗衍圣公孔元措隨金政權(quán)遷往汴州,曲阜由其族兄孔元用主持祀事。寶慶元年(1225年)宋兵收復(fù)山東,以孔元用為衍圣公。寶慶二年改授孔元用之子孔之全為衍圣公。蒙古族政權(quán)占領(lǐng)曲阜后,亦承認衍圣公孔之全的身份。這樣,在同一個時期,形成了南宋、金及元三家朝廷各有一個衍圣公的局面。元太宗五年(1233年)元朝攻下金京汴都,金人所封的衍圣公孔元措又被元朝命為衍圣公,曲阜的衍圣公孔之全被改任曲阜縣令并子孫世襲,不再與衍圣公職位有關(guān)聯(lián)。 元朝統(tǒng)一中國后,有大臣上書元世祖,認為孔氏南、北二宗應(yīng)只有一個衍圣公正統(tǒng)世襲皇封,按照“大宗之法”,應(yīng)由孔子嫡傳后裔——此時寄寓衢州的衍圣公孔端友的后代襲封。元世祖采納其說,欽定南宗為衍圣公,并讓其返回曲阜奉祀。至元十九年(1282年),南宗的第六代衍圣公孔洙奉元世祖詔入京,對皇帝面秉自己的六代先祖均葬于衢州,且建有衢州家廟,自己又堂有老母,實不忍棄離衢州祖廟返回曲阜。他表示愿將衍圣公這一爵位讓與北宗的族弟孔治,而自己乞請準予南還衢州奉養(yǎng)老母。元世祖對此大加贊賞,稱孔洙“寧違榮而不違親,真圣人后也”,遂遵其所請,免去“衍圣公”稱號,改為國子監(jiān)祭酒、承務(wù)郎,兼提舉浙東學(xué)事。從此南宋失去了世襲衍圣公的爵號,逐漸衰落下去。不僅祭田重課租稅,家廟亦難有余力修葺,政治地位與經(jīng)濟地位均大不如前,族人亦難入仕途,只能做些書院山長、儒學(xué)提舉之類的學(xué)官。 南、北宗衍圣公并立于世的局面看似解決了,然而問題并未能簡單地解決。原因是北宋五十一代衍圣公孔元措年老無子,將其弟孔元宏之孫孔湞繼嗣??诇潪閭?cè)室所生,嫡母任氏性妒,孔湞的生母被迫帶著他改嫁,他隨繼父改為李姓。長大之后,孔湞方由孔元措領(lǐng)回家中撫養(yǎng)??自胨篮螅诇澯谠獞椬谠辏?251年)襲封衍圣公,但他整日喜好的是游玩嬉戲,并不認真躬行祀事,引起族人的不滿。元前襲封衍圣公的孔之全之子孔治率族人上書皇帝,秉明孔湞并非孔子嫡裔,實為庶裔之子改嫁他姓,不具備承祭先圣資格。次年,皇帝下詔免去孔湞的衍圣公封號,但直到元成宗元年(1295年)才另封孔治為衍圣公,其間北宗的衍圣公封號中斷達43年之久。上面所說的南宗讓位于北宗是在1282年,也就是說,繼宋金時期三位衍圣公鼎立之后,孔氏宗族史上又出現(xiàn)了13年沒有人在位的情況。 北宋的孔治死后,其子孔思誠襲爵。元延佑二年(1315年),孔氏族人又上書朝廷,稱孔思誠為庶支,請求另立正支孔思晦襲封。元仁宗親取孔氏譜牒查考,終于罷免孔思誠,下詔以孔思晦襲封衍圣公。 這個時期,“中興祖”孔仁玉的后人除外遷者外,在曲阜居住的傳至五十三代,已由先前的“孔氏五位”,擴展為二十家,后世稱之為“孔氏二十派”。他們是—— |
襲封位六派: 46代 47代 48代 49代 50代 51代 52代 53代 孔宗愿 襲封位 孔若蒙 孔端友(南遷) 孔若虛(絕嗣) —— —— —— —— —— —— 孔若愚 孔端立 孔琥 孔拂 孔元孝 孔之厚 孔浣(第一派) 孔沂(第二派) 孔潾(第三派) 孔元用 孔之全 孔治(第四派) 孔澄(第五派) 孔濟(第六派) 中散位三派: 46代 47代 48代 49代 50代 51代 52代 53代 孔舜亮 中散位 孔若升 孔端節(jié) 孔玖 孔掖 孔元達 孔之將 孔淙(第七派) 孔涖(第八派) 孔端臣 孔? 孔接 孔元讓 孔之深 孔演(第九派) 侍郎位三派: 46代 47代 48代 49代 50代 51代 52代 53代 孔宗翰侍郎位 孔恢 孔松 孔班 孔揮 孔元石 孔之文 孔淑(第十派) 孔恂 孔鏜 孔玘 孔挺 孔元恩 孔之英 孔泗(第十一派) 孔濱(第十二派) 中舍位一派: 46代 47代 48代 49代 50代 51代 52代 53代 孔宗壽中舍位 孔若水 孔端樗 孔璪 孔摯 孔元量 孔之柔 孔滋(第十三派) 博士位七派: 46代 47代 48代 49代 50代 51代 52代 53代 孔宗彀博士位 孔若鑒 孔端頤 孔瑭 孔攄 孔元質(zhì) 孔之容 孔浩(第十四派) 孔淋(第十五派) 孔若鼎 孔端修 孔琇 孔鼒 孔元裕 孔之安 孔汭(第十六派) 孔元敬 孔之熙 孔洵(第十七派) 孔之載 孔濞(第十八派) 孔之謹 孔涇(第十九派) 孔元伸 孔之肅 孔灨(第二十派) 宋元時期由于社會動蕩,在衍圣公之位的孔氏嫡裔難有多少作為,孔氏名人多出于庶裔當中。 孔道輔 (985——1039年)字原魯,初名延魯,孔子四十五代孫,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舉進士第,授寧州軍事推官。當時,曾有大蛇出現(xiàn)在天慶觀真武殿中,眾人以為它是神物,州將率官屬前往祝拜。道輔則大步上前,用手中的笏版擊碎蛇首,大蛇立即喪命。眾人睹其勇武,大驚,他因而名聲大振。曾受命出使契丹,在契丹宴使者席上,他厲聲怒斥,契丹首領(lǐng)連連賠罪,此后再也不敢侮慢漢使。 孔宗翰 生卒年不詳,字周翰,為孔道輔之子,孔子四十六代孫。進士第后任仙源縣(今曲阜市)知縣。他以恩服族人,治理有方,司馬光上表推薦,遷太常博士,后知虔州。宋哲宗初年,又得司馬光推舉,先后遷人司農(nóng)少卿、鴻臚卿。他深感孔氏宗譜以前只載大宗,而遺支庶,因此倡議為敦厚族誼,將嫡庶各支合而修之,編成《孔氏宗譜》《闕里世系》。 孔文仲(1038——1088年)字經(jīng)父,新淦(今江西新淦)人,孔子四十七代孫。生性耿直,寡言笑,刻苦自勵,學(xué)識淵博。舉進士時,其文深得考官稱贊。曾任秘書省校書郎、禮部員外郎、中書舍人等職。后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遭罷官。他死后,蘇軾扶其棺柩而嘆息道:“世方嘉軟熟而惡崢嶸,求功直如吾經(jīng)父者,今無有矣!”其著作有《孔文仲文集》五十卷。 孔平仲 生卒年月不詳,字義甫,孔子四十七代孫??孜闹俚?。自幼好學(xué)不輟,知識淵博。登進士第后,任秘書丞、集賢校理等職。為人剛直,仕途坎坷,一生曾多次被貶罷官。長于史學(xué),工文詞,著有《續(xù)世說》等。他與其兄孔文仲、孔武仲三人俱有文名,黃庭堅在論及元佑人才時,稱“二蘇(指蘇軾、蘇轍、)聯(lián)壁,三孔(指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分鼎”。 孔 傳 生卒年月不詳,原名若古,字世文,晚號杉溪,孔子四十七代孫。南宋建炎年間,隨衍圣公孔端友南渡,寓居衢州。曾出仕,先后知邠州、陜州。他博覽群書,精于易學(xué),著有《東家雜記》《白孔六帖》。 孔思晦(1267——1333年)字明道,孔子五十四代孫,元仁宗時襲衍圣公,主孔子祀事,必竭誠而為,恪盡職守。他讀書講求義理,不拘泥于詞章。他曾編修孔氏譜牒,刻宗譜于石,以垂永久。這座孔氏宗譜碑現(xiàn)存于孔廟東路的家廟院內(nèi)。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