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時治好感冒之夏日常用小柴胡湯解釋
先從一個病例說起:
《湯液經(jīng)》中的小柴胡湯:
柴胡(半斤)黃芩 人參 甘草(炙)生姜(切,各三兩)大棗(擘,十二枚)半夏(洗,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小柴胡湯用和解法,用藥平和,適應(yīng)大多數(shù)的虛人感冒,夏季尤其適用。正氣不足,才是風(fēng)寒感冒之根本原因;夏季悶熱,室內(nèi)開空調(diào),外熱內(nèi)冷,正虛之人(老人,小孩,月經(jīng)期中之女子)極易風(fēng)寒感冒,清鼻涕噴嚏,可能還會有點低燒,此時用小柴胡顆粒+感冒清熱沖劑正是的對之藥。倪海廈曾言,女子經(jīng)期感冒,首選小柴胡湯,原因也在于此,經(jīng)期正是女子少陽經(jīng)虛之時,感冒則為少陽證,也可能是太陽少陽證。由此觀之,春夏季節(jié),虛人感冒,小柴胡湯應(yīng)是常用之藥,女子尤其需要常備。
清初之傅青主,特別擅長用小柴胡湯治感冒。通過對小柴胡湯加減,他創(chuàng)出感冒先治散:荊芥50g柴胡50g 黃芩50g 姜半夏50g 炙甘草50g,上五味研細(xì)末混勻,一次服5g。在感冒初起,自覺惡寒、咽痛、打噴嚏、流鼻涕、頭痛等癥狀剛剛出現(xiàn)時,用感冒先治散,越早用療效越好。一飲感冒癥狀即可緩解。一次服一小勺約3-5g(一小勺,或多或少均無礙),可每2-3小時服藥一次,連續(xù)服藥,服藥至感冒癥狀完全消失。感冒癥狀初起即服,10分鐘見效,1-2劑感冒即愈。(先治散之解釋:感冒外邪趁四時不正之氣,來犯人身,必然由皮毛而入營衛(wèi)。感冒外邪初犯人身,立足未穩(wěn),急用先治散散之。方中用柴胡、荊芥先散皮毛之邪,邪既先散,安得入里?方中又有祛痰之圣藥半夏,使邪不得挾痰以作祟;方中又有降火之藥黃芩,使邪不得挾火以作殃;況又有強(qiáng)健脾胃之藥炙甘草,調(diào)和藥味以和中。邪氣先散,而正氣又不相傷,此先治散治感冒初起之妙也。
對于虛人反復(fù)感冒,正氣極虛,傅青主合小柴胡與補(bǔ)中益氣,獨(dú)創(chuàng)補(bǔ)正散:
補(bǔ)正散:方用人參三錢,黃芪三錢,柴胡二錢,半夏一錢,甘草一錢,當(dāng)歸三錢,陳皮一錢,白術(shù)三錢,神曲五分,黃芩五分,山楂五粒,水煎服。用參歸芪術(shù)以扶正氣,柴胡半夏以祛邪,陳皮山楂以消食,甘草以和中,正氣足而邪自退。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的劉渡舟教授
《傷寒+金匱》中小柴胡湯用法輯錄:
1,《傷寒論37條》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xì)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shè)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方七。(用前第五方。)
2,《傷寒論96條》
傷寒五六日中風(fēng),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洗,半升)甘草(炙)生姜(切,各三兩)大棗(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3,《傷寒論97條》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jié)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一云臟腑相違,其病必下,脅膈中痛)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4,《傷寒論99條》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fēng)、頸項強(qiáng)、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5,《傷寒論100條》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dāng)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
6,《傷寒論101條》
傷寒中風(fēng),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fù)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fù)發(fā)熱汗出而解。
7,《傷寒論103條》
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一云嘔止小安。)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五兩)枳實(炙,四枚)大棗(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
8,《傷寒論104條》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方五十四。
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一兩)人參(一兩)甘草(炙,一兩)生姜(切,一兩)半夏(二十銖,本云,五枚,洗。)大棗(擘,四枚)芒硝(二兩)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解更作。(臣億等謹(jǐn)按金匱玉函,方中無芒硝。別一方云,以水七升,下芒硝二合、大黃四兩、桑螵蛸五枚,煮取一升半,服五合,微下即愈。本云,柴胡再服,以解其外,余二升,加芒硝、大黃、桑螵蛸也。)
9,《傷寒論144條》
婦人中風(fēng),七八日續(xù)得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jié),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10,《傷寒論148條》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xì)者,此為陽微結(jié),必有表,復(fù)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jié),不得復(fù)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shè)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1,《傷寒論149條》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fù)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半夏(洗,半升)黃芩 干姜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須大陷胸湯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
12,《傷寒論 229條》
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13,《傷寒論230條》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14,《傷寒論231條》
陽明中風(fēng),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與小柴胡湯。
15
本太陽病不解,轉(zhuǎn)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
16,《傷寒論379條》
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17,原文《傷寒論394條》
傷寒瘥以后更發(fā)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一作緊)者,以下解之。
18,《金匱要略*黃疸病》
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
19,《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
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20,《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
產(chǎn)婦郁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chǎn)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dú)盛,故當(dāng)汗出,陰陽乃復(fù)。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21,《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
《千金》三物黃芩湯 治婦人在草蓐,自發(fā)露得風(fēng),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此湯主之。黃芩一兩 苦參二兩 干地黃四兩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蟲。
22,《金匱要略*婦人雜病》
婦人中風(fēng),七八日續(xù)來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①,其血必結(jié),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方見嘔吐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