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石膏(半兩) 麥門冬(去心.二錢) 人參(去蘆.二錢) 炙甘草(半錢) 半夏(湯洗七次.一錢半)
【功能主治】治伏暑,內(nèi)外熱熾,煩躁大渴。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青竹葉十四片,粳米一撮,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淡竹葉(三十片) 石膏(三錢) 麥門冬(三錢) 半夏(一錢) 人參(一錢半) 甘草(一錢半)
【功能主治】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嘔而渴。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粳米一撮,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人參(去蘆頭)、甘草(炙),各二兩。石膏一斤,半夏(湯洗七次)二兩,半麥門冬(去心)五兩半。
【炮制】上為粗末,入半夏令勻。
【功能主治】治傷寒時氣,表里俱虛,遍身發(fā)熱,心胸?zé)?;或得汗已解,?nèi)無津液,虛羸少氣,胸中煩滿,氣逆欲吐,及諸虛煩熱,并宜服之。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疼痛,頭亦不痛,脈不緊數(shù),即不可汗下,宜服此藥。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兩盞,入青竹葉、生姜各五、六片,煎至一盞半,濾去滓,入粳米百馀粒再煎,米熟去米,溫服,不計(jì)時候。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竹葉湯(《外臺秘要》卷三引《張文仲方》)、人參竹葉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五)。
【處方】竹葉15克 石膏30克 半夏9克(洗)麥門冬15克(去心)人參6克 甘草6克(炙)粳米15克
【功能主治】清熱生津,益氣和胃。治熱病之后,余熱未清,氣陰兩傷,虛羸少氣,嘔逆煩渴,或虛煩不得眠,舌紅少苔,脈虛而數(shù);以及暑熱所傷,發(fā)熱多汗,煩渴喜飲,舌紅干,脈虛數(shù)?,F(xiàn)用于肺炎、麻疹或麻疹并發(fā)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糖尿病、小兒夏季熱、中暑等病后期余熱不清,耗傷氣陰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用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分二次溫服。
【備注】方中竹葉、石膏清熱除煩為君;人參、麥冬益氣養(yǎng)陰為臣;半夏降逆止嘔為佐;甘草、粳米調(diào)養(yǎng)胃氣為使。諸藥合用,使熱祛煩除,氣復(fù)津生,胃氣調(diào)和,諸證自愈。
【摘錄】《傷寒論》
【處方】淡竹葉 石膏 桔梗 木通 薄荷 甘草(炙)
【功能主治】治癰疽腫痛,胃火內(nèi)盛,口渴喜飲。
【用法用量】加生姜少許,水煎服。
【摘錄】《證治準(zhǔn)繩·瘍醫(yī)》卷二
【處方】淡竹葉7片 軟石膏9克 大黃(煨)4.5克 陳皮3克 藿香葉6克
【功能主治】治繭唇。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誠書》卷六
【功能主治】治肺熱,鼻流紫血者。
【用法用量】加竹葉5片為引,水煎服。
【摘錄】《幼科直言》卷五
【處方】竹葉3片 紅花0.9克 生地6克 煅石膏9克 花粉2.4克 陳皮1.5克 甘草1.5克 黃連1.5克(微炒)僵蠶5條 連翹1.8克 玄參3克 牛蒡子1.8克 桑皮3克
【功能主治】清熱宣肺,解肌透疹。治痧疹見形二三日,色紅,煩躁,出不透快。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痧疹輯要》卷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