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利用的歷史充滿曲折:它雖然以合理的價格提供了無碳能源,但也同時存在著熔毀和造成核泄漏的危險。在原子能領域進行科學技術合作獨立政府間機構——國際原子能機構以國際核事件分級(1級到7級)為基礎,來判定核事故等級。其中,最嚴重事件等級為7,也就是“特大事故”,而等級為1代表輕微“異常”。
核管理委員會(NRC)發(fā)言人伯內爾(Scott Burnell)說:能夠和公眾對核事故的嚴重程度進行有效溝通是十分重要的。
通過核管理委員會、美國能源部的報道和信息,根據這套評級系統(tǒng),我們得出了到目前為止世界上5大最危險的核事故(暫不包括福島核事件)。
1. 切爾諾貝利,前蘇聯(lián)(現(xiàn)屬烏克蘭)
1986年4月26日
國際核事件分級7級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被廣泛認為是核能利用歷史上最大的災難。它是唯一被國際原子能機構劃為“特大事故”的核事故。
在一次常規(guī)測試中,為了保證不中斷反應堆的電力,電廠的安全系統(tǒng)被全部關閉。為了在低功率下進行測試,反應堆功率應下降到正常狀態(tài)下的25%,但由于功率下降過快,實際輸出減至小于1%,因此,只好將輸出功率再緩慢增加至25%。但僅僅在操作員開始測試了幾秒鐘后,功率開始急速增長,而此時的緊急關閉系統(tǒng)已經失靈。一場完全熔毀災難就這樣發(fā)生了。
反應堆的燃料元件破裂,引發(fā)大爆炸。在達到華氏3600度(1982攝氏度)的高溫后,燃料棒熔毀。覆蓋反應堆的石墨外殼開始起火,火勢蔓延了一個星期之久,將大量的輻射物帶到周圍的環(huán)境中。
災難發(fā)生后,大概有20萬人永遠離開了自己的家園遷向別處。國際原子能機構在2005年發(fā)布的報告稱,這場事故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數是56人。其中47人是核電廠工人,9名是死于甲狀腺癌的兒童。報告中指出,估計有多達4000人死于這場事故造成的長期疾病。由于前蘇聯(lián)政府為這場災難造成的損害做了大量掩蓋工作,這些數字目前還充滿爭議。而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報道稱,與切爾諾貝利事件相關的實際死亡人數約為9000。
2. 克什特姆,前蘇聯(lián)(現(xiàn)屬俄羅斯)
1957年9月29日
國際核事件分級 6級
第二嚴重的核事故也發(fā)生在前蘇聯(lián),具體地點是鄰近克什特姆的瑪雅科(俄語:Маяк)核電站。國際原子能機構將這次事故定為6級,即“重大事故”。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前蘇聯(lián)科學家們盡全力追趕并想要超越美國技術,這正是瑪雅科核電站的建造背景。但以蘇聯(lián)當時的核知識水平來說,他們并不能確認在建造過程中的一些決策是否安全。后來的事件表明,很多決定都對電廠造成嚴重危害。
在1953年儲存核廢料的工廠建成之前,電廠的操作員只是簡單地把核廢料傾倒在附近的一條河中。廢料貯存廠開始溫度過高之后,冷卻系統(tǒng)被緊急添加,但其建造卻十分粗陋。
1957年9月,裝有70噸放射性廢物的貯存罐冷卻系統(tǒng)失靈,溫度開始急劇升高。這導致了一場非核物質爆炸,而這場爆炸并沒有造成直接人員傷亡。但是,國際原子能機構發(fā)現(xiàn),在周圍環(huán)境中存在嚴重的放射性物質泄漏。輻射云向東北部擴散了數百英里。
前蘇聯(lián)政府對這一事故公開的信息極少。但是,在有關當地人民皮膚脫落的報道出現(xiàn)之后,政府被迫將1萬人撤離影響區(qū)域。估計這次輻射直接造成200人因癌癥死亡。
3. 溫思喬火災,英國
1957年10月10日
國際核事件分級 5級
早在溫思喬火災發(fā)生的很多年前,英國就已經擁有了成功利用核能的經驗。當天,操作員注意到本該降溫的反應堆卻一直在升溫。一開始,他們認為可能是設備故障,于是兩名電廠工人被派去檢查反應堆。但當兩名工人到達后,卻發(fā)現(xiàn)反應堆已經被大火吞沒了。
開始,由于考慮到過高的溫度會將水立即分解,造成氫氣爆炸,他們并沒有用水來救火。但是其他的滅火方法并沒有奏效,他們只好打開了水管。水成功地將火撲滅,而且并沒有引起爆炸。
據估計,有200人由于溫思喬火災得了癌癥,其中半數是致命性的。由于英國政府試圖掩蓋這一火災的嚴重性,確切的死亡人數不得而知。時任英國首相的哈羅德·麥克米倫擔心這次事故會使英國政府蒙羞,并且減弱民眾對核能利用工程的支持。難以統(tǒng)計確切死亡人數的另一個原因是:溫思喬的輻射波及太廣,橫跨北歐數百英里。
4. 三里島,美國
1979年3月28日
國際核事件分級 5級
這是美國最為嚴重的核事故,發(fā)生在鄰近賓夕法尼亞州哈里斯堡的三里島核電站。
事故的開始僅僅是由于管道裝置損壞。給反應堆降壓的閥門在打開后發(fā)生故障,無法關閉,導致用于冷卻水流出,堆芯溫度開始升高。在核心監(jiān)視情況的機器又給出了錯誤的信息,電廠操作員作出了錯誤的操作——他把本能夠制止事故發(fā)生的緊急冷卻水關掉了。堆芯溫度開始迅速升高到華氏4300度(2371攝氏度)。在水位即將下降到燃料棒處時,電廠設計人員及時趕到,指揮操作員向反應堆中注水,才穩(wěn)住了情況。
核管理委員會在事故后追蹤調查,無人因受三里島事故影響死亡,但在30年間有一例可能由于輻射造成的癌癥死亡。在核電廠外僅發(fā)現(xiàn)有一人身體受到某種輻射。
三里島事件嚴重影響了公眾對核能利用的態(tài)度。在此次事件過后的30年間,沒有一所核電站被批準建廠。
5. 東海村,日本
1999年9月30日
國際核事件分級 4級
十幾年前,發(fā)生在東京東北部東海村鈾回收處理核事故是日本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核災難。
操作員的違規(guī)是造成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操作員直接將高富集度(18.8%,相當于16公斤鈾)的鈾溶液傾倒在了沉淀槽中,而他使用的沉淀槽(限定量2.4公斤)并不能處理如此高富集度的鈾。這一做法直接引起了裂變反應。
由于受到強烈輻射,3名事故當事人被緊急搶救。其中1人在事故后第82天死亡,1人在事故后第210天死亡,另1人因自身恢復較好,在事故后第3個月后出院。
據世界核協(xié)會稱,近100名工人和附近居民由于受到輻射住院,在電廠附近1000英尺居住的161人被撤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