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勒為古代西域大國,是著名的西域三十六國之一。面積相當于今新疆的喀什噶爾。位居古絲綢之路南、北兩道的交會點,古來即為東西交通的主要進出口。
疏勒古國遺址
據(jù)語言學家研究,疏勒的古音作Sule,粟特語的東部方言將粟特(Sogda)說成為Sule,將主要輔音d轉(zhuǎn)化為l,可見漢朝初年及其以前,疏勒的居民應(yīng)是中亞遷來的粟特人,為特殊類型的歐洲人種。
據(jù)《漢書》〈西域傳〉記載︰疏勒國,王治疏勒城,去長安九千三百五十里,戶千五百一十,口萬八千六百四十七,勝兵二千人。東至都護治所二千二百一十里,南至莎車五百六十里。有市列。西當大月氏、大宛、康居道也。
粟特胡人
東漢時期,龜茲王建倚恃匈奴,攻破疏勒,殺其王,立龜茲人兜題為疏勒王。第二年,軍司馬班超派人到盤稿城劫持兜題,并召集疏勒將吏,“說以龜茲無道之狀,因立其故王兄子忠為王,國人大悅?!贝撕蟀喑恢币允枥諡榛?。
經(jīng)二十多年的奮斗,班超安定西域諸國,因此,有大批漢人遷居該地,疏勒王族受漢人的影響很深。
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貴霜王迦膩色迦優(yōu)待疏勒王安國的小舅臣磐為人質(zhì),給他修建寺院,在寺院中畫上臣磐的供養(yǎng)人像時說:“故諸屋壁,圖畫質(zhì)子,容貌服飾,頗同中夏?!币馑际牵骸霸诟鞣课莸膲Ρ谏希嬃顺洚斎速|(zhì)的王子臣磐的像,相貌和衣服大多與漢人相同?!?/p>
南北朝時,粟特國為口厭噠所占,佉沙地區(qū)的九姓胡人大量移居疏勒,以致國名也由疏勒改為“佉沙”,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說“(佉沙國人)容貌粗鄙,文身綠睛。”可見直至唐初,疏勒國仍是綠眼睛、高鼻子的粟特胡人占大多數(shù)。
唐朝統(tǒng)一西域,以疏勒為都督府,作為安西大都護的四鎮(zhèn)之一,駐有數(shù)千漢族軍隊,屯墾戍邊,因此,疏勒的漢人日漸增加。
唐朝后期,回鶻汗國統(tǒng)治西域,回鶻及其屬部葛邏祿不斷遷居疏勒,另有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咽面人也擁入此地。因此,敦煌文書和西方史籍《世界境域志》說,疏勒是回鶻,葛邏祿、咽面、漢人雜居的處所。
十世紀前期,喀喇汗王朝占據(jù)疏勒,信仰伊斯蘭教的回鶻人開始統(tǒng)治這里,繼續(xù)了1000余年的裴姓王族被廢,葛邏祿、咽面、漢人逐漸融合于回鶻中。
喀喇汗王朝分裂為東、西兩部分,疏勒的都城喀什噶爾成為東部喀喇汗王朝的都城,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回鶻人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經(jīng)近千年的積累,喀什便成了維吾爾族最富民族特色的古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