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秦書法
漢字的起源:
漢字起源于原始圖畫刻符。最早可追溯到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賈湖文化刻符。
公元前4100-36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刻符。
夏商之際較為完整的文字體系——甲骨文基本形成。甲骨文和金文幾乎同步誕生。因此,中國書法至少有3500年以上的歷史。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時為其統(tǒng)治者記錄占卜的文字,這些文字是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因而被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研究商代文字、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也是早期書法的代表。從書法的角度看,甲骨文已具備了用筆、間法、結字等諸因素。用筆方折為主,瘦勁峻挺。
金文:
金文是鑄或刻于鐘、鼎等青銅器上的文字,因上古稱青銅為金,所以稱金文或鐘鼎文。它流行于商代,到周代達到鼎盛。由于金文多在范母上刻寫后澆鑄而成,筆畫豐滿柔韌,端莊典雅,體勢恢宏。代表作有西周的《大克鼎》《散氏盤》、《毛公鼎》(497字,銘文最長),《大盂鼎》《虢季子白盤》等。
春秋時期書法:
西周時各諸侯國文字以王室的籀文為標準。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王室哀弱。各諸侯國之間更改本國文字,走上不同的發(fā)展道路,漸漸形成齊系、燕系、晉系、楚系和秦系幾種書法類型。其中因為秦國地處西周故地、立國較晚、文化較弱,反而秦系文字比較純正在保留了西周的文字傳統(tǒng)。代表作有《石鼓文》。
戰(zhàn)國中晚期,文字分別出現(xiàn)了整飾化(以齊系吳、越國的鳥蟲篆,晉系的中山王壺為代表)、潦草化(晉系的侯馬盟書,楚系的長沙子彈庫帛書為代表)、字形簡化(新妻阝虎符)和結構散化(秦封宗室邑瓦)的傾向。
西周晚期的《虢季子白盤》筆畫細勻,秦國《石鼓文》體現(xiàn)著一脈相承的用筆特點。秦國統(tǒng)一六國后,罷與秦文不合者,而以秦國文字作為統(tǒng)一標準。因秦系文字用筆細秀勻挺,所以叫小篆。小篆成為秦統(tǒng)一后唯一的官體文字。后人將六國文字區(qū)別開,統(tǒng)稱為“大篆”。
隸變:
隸者為篆之捷。由篆書向隸書演變的過程中,依靠快寫、省略、假借、合并部首等篆書快寫手段,破壞和肢解原有的漢字結構和用筆方式,并在變化中逐步形成自己規(guī)律的過程,稱之為隸變。最能反映隸變趨勢的有秦《青川木牘》《天水放馬灘秦簡》《云夢睡虎地秦簡》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