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本文主要介紹遠嫁烏孫國的大漢兩位公主:”細君公主及解憂公主”。
先來看看烏孫國大約的位置,此處說到的烏孫國是已經(jīng)西遷到西域的烏孫了,烏孫國的祖先們早年在河西走廊生活,后來被大月氏人趕跑了。
中原的西漢政權使者張騫在漢武帝元鼎二年(據(jù)資治通鑒記載),即:是在公元前115年造訪過烏孫,期待著聯(lián)合烏孫一起抗擊匈奴,但是張騫的本次聯(lián)絡失敗了,烏孫不愿意得罪依然實力強大的北匈奴。
張騫的出使西域示意圖,從中也可以看出烏孫國的大致位置:
關于張騫本次出使烏孫的情形,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是這樣記載的:
就是張騫出使的這個烏孫國,曾經(jīng)娶過多個大漢公主。首先是江都王的女兒細君公主,可能是出生江南名門,住不慣北方的氈房、吃不慣北方的羊肉、喝不慣北方的奶酪,遠嫁烏孫沒多久,細君公主就魂歸江南了。
這位細君公主多才多藝,是一位彈琵琶的高手,同時又文采豐富。
遠嫁西域額細君公主極度思念自己的故鄉(xiāng),請看:
再回到史書上,看看史書是如何記載的細君公主的,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的林幹著《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通論》中是這樣記錄細君公主的遠嫁:
翻閱資治通鑒后,發(fā)現(xiàn)是這樣記載的:細君公主是在漢武帝元封六年,即:公元前105年遠嫁烏孫的。林先生說的“元鼎二年”細君公主遠嫁實際上是張騫的到訪烏孫,這可能是林先生的誤解吧。
哎,撇看繁縟的史書考證吧,還是回到二位公主這兒吧。
這是在網(wǎng)絡上搜索到的,草原人民給細君公主塑的雕像:
細君公主去世后,烏孫再次請求西漢帝國遠嫁另外一位公主。而再次替代漢室和親的,就是著名的解憂公主。
在網(wǎng)絡上狠勁地搜尋也沒搜尋到解憂公主的雕塑,難道草原人員不認可解憂公主?仔細查看雕塑下方寫的“江蘇揚州”字樣,哦,原來是家鄉(xiāng)人民為細君立 的雕塑。細君公主是西漢江都人,就是今天的揚州附近。
哎,可是解憂公主也是江蘇人啊,解憂公主是西漢的楚都彭城人(今江蘇徐州),難道是徐州人民忘記了這兒偉大的西漢楚國公主了?姑且借用一張今天的電視劇劇照吧:
這位美麗的解憂公主的遠祖據(jù)說是劉亭長的小弟劉交。哎,這個劉交是作者前文書上提到的家譜上的那個劉交嗎?如果是的話,解憂公主豈不是作者家的“遠遠遠遠…祖姑姑”啦,可是作者也沒錢為這兒“遠祖姑”立個雕像啊。
解憂公主在塞北相夫教子,為漢室天下在西域的影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她老人家在西域的生活,遠沒有電視劇中提到的“解憂公主與烏孫國兩位皇室兄弟之間的一段刻骨銘心的情感糾葛”。早年的北方游牧民族有收繼婚制度,即:兄弟亡故收其寡妻為已妻,包括兄收弟媳和弟收兄嫂,草原民族還有子收庶母(父妾)為妻者。解憂公主的一生經(jīng)歷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在烏孫國曾嫁予三任丈夫,他們皆為烏孫王;在烏孫國生活了半個世紀,她一直活躍在烏孫的政治舞臺上。
在翻閱了若干本資料后,簡單總結了一下解憂公主在烏孫的婚姻關系如下,作為一個飽讀儒家經(jīng)典和中原農(nóng)耕文化熏陶的解憂公主,面對自己的丈夫軍須靡(岑陬)去世后,要嫁給軍須靡的堂叔翁歸靡(她丈夫爺爺?shù)牡艿埽谖虤w靡去世后,三嫁第一任丈夫和匈奴女人生的兒子(寫不下去了,作者已經(jīng)搞不清他們之間的倫理關系了),真的不知道解憂公主在2000多年前是如何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礙,去接受游牧民族的這樣的'倫理綱常'。
歷史讀起來,其實真的不輕松,這里面,更多是血和淚!
解憂再次踏入長安的時候,已經(jīng)是7旬老人了,不知解憂在踏入長安的那一刻,還有淚嗎?烏孫近50年的苦寒生活,相思情、思鄉(xiāng)淚,是否已經(jīng)流盡?整過漢室天下,最對不住的就是這些遠嫁異域他鄉(xiāng)的那些漢家劉姓女子們,是她們用羸弱的身體、屈辱的生活,為漢室的江山穩(wěn)定和中原百姓的穩(wěn)定生活,這些出塞的劉家公主們付出了太對、太多。
幾百年后,漢室天下結束后,在曹操在“脅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有一天遠嫁匈奴的王昭君的女兒,帶著自己的匈奴兒女們回到娘家省親,曹操以迎接漢室公主的禮節(jié),迎接王昭君的兒女們,并請他們留在長安居住養(yǎng)老,可是這些漢室外甥們已經(jīng)習慣了塞外冷風、塞外氈房、塞外飲食,最終她們流著淚,還是回絕了來自自己外公外婆家的盛情邀請,大漠草原,那里有他們的家、有他們兒孫,那里是他們新的家。
在冷冰冰的故紙堆里,還是發(fā)現(xiàn)這些溫情一幕,讓人不勝唏噓!
關于王昭君的遠嫁匈奴,將在下篇文章中詳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