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四面楚歌
今天要和您分享的成語是“四面楚歌”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剛才所念的呀,便是楚霸王項羽所寫的《垓下歌》。西楚霸王那是神功蓋世,在年少的時候呢,便是力大無窮能夠扛起千斤重的大鼎,在戰(zhàn)陣沖殺上更是無人可擋,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威風凜凜的大人物,最終也難免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唉…說來呀,也實在讓人是扼腕嘆惜呀。
“四面楚歌”這個成語,描繪的是項羽被劉邦圍困在垓下的情景。
這我們都知道鴻門宴之后,劉邦退走,在當時的各路諸侯當中,那項羽是力量最大的,哪怕是自己想要當皇帝,那也不成問題。然而項羽卻是個死心眼,他不想當皇帝,而是自封為西楚霸王。
? 西楚霸王
由于項羽是為人霸道,且不通世故,說白了,那剛愎自用是他老人家的風格。這后來呀,居然干涉他國內政,結果,這一下子捅了馬蜂窩,引來了他國部隊的反抗攻打。
再看另一邊,從鴻門宴蟄伏至今的劉邦,那一直沒閑著,他是歷兵秣馬等待時機,這此刻呀,項羽是犯了眾怒,可以說是天賜良機。于是劉邦馬上發(fā)兵進攻楚國。
當時劉邦的國力強盛,這兵力呀,也不見得遜色楚國多少。更重要的是,項羽雖然有名,但是更多的是威名,或者說是兇名。這一點上,那和劉邦的部隊有很大的區(qū)別。再加上用兵如神的韓信,或許小規(guī)模的戰(zhàn)役項羽還可以靠勇猛沖殺。但若是兩軍大規(guī)模地交鋒,那楚霸王一人之勇那又能殺多少敵人呢。
這打到最后,這楚軍只能是節(jié)節(jié)敗退,被劉邦和各路諸侯圍困在了垓下。話說這一夜,楚軍營中四面響起的是楚地的民歌,這楚軍士兵也是紛紛地議論:“難道這劉邦已經把楚地打下來了嗎?這為什么有這么多人在唱楚歌呢?”
? 四面楚歌
交戰(zhàn)多日,這楚軍早已是糧草殆盡,這軍隊的士氣也是非常得低迷,那這個時候聽到四面響起地楚歌,那無疑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楚國士兵再也無心打仗,那很多人吶,是趁著夜色,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
見此情形的項羽,那是悲從中來,高歌一曲之后,與自己心愛的美人虞姬訣別。率領著數十名親信,那沖入了漢軍的營中。經過幾番惡戰(zhàn),殺到了烏江之畔。這歷史上記載,原本項羽是可以渡江而逃的,但是他自認為無顏見江東父老,最后竟拔劍自刎了。
這后來人們也經常把“四面楚歌”和“十面埋伏”用來形容項羽,同時呢,來形容那些困境的英雄。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