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得好:“等娃兒長到桌子一樣高的時候,麻煩就開始了?!?/p>
最近,辦公室里的一歲娃媽就經(jīng)常吐槽孩子的“不聽話”:“吃完飯自己跑到鞋柜前,拿出鞋子指著門要出去玩,不讓她出門就亂發(fā)脾氣!”
“話還說不全,什么事情都要我們聽她的,跟她講道理完全不聽你的,一不順心就大哭大鬧,煩透了!”……
這個歲數(shù)的娃剛剛開始“牙牙學語”,他想要做什么,自己說不清楚;你想講的道理,他也聽不懂。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就顯得特別不好帶。
然而,更令人灰心的現(xiàn)實是:從此“麻煩就開始了”!換句話說,這才是漫漫親子路的第一步!
辦公室里的老阿姨們佛系地安慰道:“沒事兒的,等娃再長大些,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根本就不是個事兒?!?/p>
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有著這個階段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家長要做的就是遵循規(guī)律,因勢利導。
一歲開始,是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萌發(fā)
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將人類的童年劃分成了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著特定的心理發(fā)展任務和沖突:
這一階段,尤其是生命的前幾個月,嬰兒的目標是建立起對周圍世界的基本信任感。
如果嬰兒得到較好的撫養(yǎng)并與母親建立了良好的依戀關系,兒童將對周圍世界產(chǎn)生信任感,否則將產(chǎn)生懷疑和不安。
這一階段的幼兒表現(xiàn)出較強的自我控制的需要與傾向,渴望自主,渴望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
如果幼兒能夠自由的探索,他們會發(fā)展出獨立性和自主性;而如果受到限制或是過度保護,他們則會發(fā)展出羞愧和懷疑。
在這一時期的幼兒對世界充滿了好奇與求知欲,有強烈的自主探索意識。
如果兒童的好奇心和主動性探索活動得到大人的鼓勵與解答,他就會有一種愉悅的感覺,主動性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發(fā)展出一種自主的意識。
相反,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主動性活動采取否定、壓制的態(tài)度,就會導致兒童產(chǎn)生內(nèi)疚感、挫敗感甚至罪惡感。
埃里克森認為,兒童在這一階段所學的最重要課程是“體驗以穩(wěn)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奮來完成工作的樂趣”。
這一階段的對兒童勤奮鼓勵來自于此階段的社會重要他人——家長、老師、同學和鄰居。如果兒童的學習得不到同伴、家長,特別是老師的認可,有些孩子就會對勤奮產(chǎn)生質(zhì)疑——認為勤奮對于自己是沒有用的,并放棄了對勤奮的追求。
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研究表明,嬰兒期的寶寶還沒有獨立的自我意識,不能區(qū)分自己和外界的區(qū)別,對于嬰兒來說,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
而過了一歲,特別是兩歲左右的孩子開始逐漸意識到“我”的存在,也意識到“我”有著自己的想法、需求,和別人是不一樣的。至此他們開始希望“有意志”的自己決定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最明顯的就是孩子喜歡說:
“不!”
“寶寶(自己的小名)自己!”
“寶寶(自己的小名)要!”
這一切都是形成自我意識的明顯特征。
自我意識帶來了自主行為——第一次的叛逆
那么,問題就來了!
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jīng)基本掌握了爬、走、拿的技能,他們的世界開闊了,因此他們開始希望“有意志”的自己決定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雖然他們的語言還表達不暢,但毫不影響他們作為“行動派”的狂妄自大。
可這時候父母和其他照料者可不這么看,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外面,生活處處充滿危機,怎可放任無畏無知的娃娃自由“探索”呢?
于是乎沖突乍現(xiàn),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來到了。這個時候的孩子最明顯的表現(xiàn)為:
l 非常固執(zhí),會好奇的探究一切對成人來說極其微不足道的事物,甚至可能存在危險,并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l 狂妄自大,以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經(jīng)常和父母唱反調(diào),什么都要自己做;
l 情緒極不穩(wěn)定,遇到困難與挫折往往大哭大鬧,甚至歇斯底里……
一方面,父母必然要確保孩子的生存安全,要承擔控制兒童行為使之首先符合社會規(guī)范,其次符合家庭準則的任務。所謂養(yǎng)不教父之過,好的習慣必須從小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比如如廁、按時固定餐桌旁吃飯等等。
另一方面,孩子開始有了自主感,他們會反復用“我”、“不”來反抗外界的控制,意圖表達自我的意識。父母這時既不能聽之任之,也不能過度嚴厲,這個“度”的把握,也是父母修煉的法門所在。
父母在支持自主意識的同時,必須建立基本的安全和規(guī)則,也只有這樣,才可能給予孩子安全的探索空間。
因勢利導,讓沖突成為孩子成長的契機
一般來說,幾乎沒有哪個孩子在三歲以前沒有鬧過的,有些孩子的叛逆會表現(xiàn)的明顯些,有些不是特別明顯。而且往往越是精力充沛、自我意識強的孩子,“逆反”的程度就越強。
關鍵是,逆反出現(xiàn)的時候,父母要小心別被孩子的壞脾氣拖進了混亂之中,更不能百依百順,而應堅持規(guī)則,巧妙的進行正向引導。
當孩子在發(fā)脾氣的時候,不宜講道理,因為道理對這么小的孩子來說太過復雜了。但是,他們能夠很敏銳地感知到爸爸媽媽的情緒。所以,安撫孩子的情緒,父母先要放松,相信自己無論孩子怎么鬧,你都能搞定的。
(1)此時,你可以抱著正在發(fā)狂的小寶貝,輕輕的拍拍寶貝的后背,讓孩子知道你愛著TA,正在陪著TA。
(2)幫助孩子說出情緒,比如“寶貝,我看見你剛剛因為。。。。所以生氣了,是嗎?”當情緒被表達、被認可了,孩子的情緒就會緩和。媽媽對孩子的情緒切忌做評價,情緒本身沒有對錯,我們只需要接納和理解就好。
(3)等孩子的情緒好轉(zhuǎn)后,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正確的行為,并且可以通過游戲或者角色扮演的方式練習,加深印象。
孩子既然已經(jīng)意識到要自己做主了,不妨有時候讓孩子自己拿主意。這是對他的尊重,也是對他自主性的培養(yǎng)。
媽媽可以巧妙的給孩子提供2-3個選擇(不宜過多),比如“是自己戴上帽子還是媽媽幫你戴上帽子?”這既給了孩子控制權(quán),又達到了戴帽子的目的。
——當然,這么坑的選擇題也只有這么一個階段好使。
三歲左右也是規(guī)則建立的關鍵時期。在潛意識里,孩子每一次用他的歇斯底里,或是哭鬧,正是在試圖確立規(guī)則和底線到底在哪里。
如果父母一味的只要哭鬧就妥協(xié),孩子雖然一時滿足了,但下一次可能會更加的焦慮不安,不斷的出現(xiàn)變本加厲的哭鬧,因為他不知道邊界到底在哪里,仿佛任何時候都可以被突破似的,反而沒有了安全感。
因此,建議父母要溫柔而堅持,所謂堅持就是建立規(guī)則并且言出必行,所謂溫柔就是態(tài)度上平和,接納孩子因受挫而產(chǎn)生的情緒。
平靜的聽取孩子的不滿,當孩子情緒很強烈的時候可以抱著孩子,安撫他,同時堅定的堅持正確的原則不妥協(xié)。
等孩子情緒緩和后,再和孩子協(xié)商在原則范圍內(nèi)尋找可替代的方案,逐漸培養(yǎng)協(xié)商合作的行為模式。
溫馨貼士:
l 無論孩子多么的生氣,家長都首先要關照好自己的情緒,只有自己內(nèi)心平穩(wěn)了,才能耐心的幫助孩子正確的面對情緒。
l 孩子的逆反期,是一個進進退退的過程,家長需要理解并且尊重孩子這段時間的不成熟表現(xiàn)。
l 作為父母,即使我們無法弄懂他的原因,只要能夠做到理解和共情,就是在遵循正確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