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協(xié)會
南 派
南派亦稱南宗,為道教內(nèi)丹修煉的重要派別,創(chuàng)始人為北宋張伯端,因其流傳于南方廣大地區(qū),故稱“南派”。張伯端得道后一傳石泰,石泰傳薛道光,薛道光傳陳楠,陳楠傳白玉蟾,此為“南宗五祖”。二傳劉永年,劉永年傳翁葆光,翁葆光傳若一子,再傳陸墅、戴起宗、陳致虛,以至于明清的陸潛虛、彭好古、甄淑、陶素耜、仇兆鰲等。
張伯端,字平叔。后改名用成 (誠),號“紫陽山人”,故后世又稱之張紫陽。生于宋太宗雍熙(984—988年)元年(984年),登仙于宋神宗元豐(1078—1086年)五年(1082年)三月十五日,天臺(今屬浙江)人。自幼聰穎好學(xué),經(jīng)史百家無不涉讀,通三教典籍及刑法、書算、醫(yī)術(shù)、戰(zhàn)陣、天文、地理、吉兇死生之術(shù)。后因株連被嶺南充軍。宋英宗治平(1064—1067年)中,陸詵帥桂林,召置帳下,掌管機要。后隨詵轉(zhuǎn)至成都。宋神宗熙寧(1068—1078年)二年(1069年)遇劉海蟾授以“金液還丹火候之訣”,“指流知原,語一悟百”,乃改名用成(誠),字平叔,號紫陽。此后精誠至道,術(shù)業(yè)大成。伯端修道,力主內(nèi)丹,認(rèn)為“人人本有長生藥”,“何須尋草學(xué)燒茅”,教化世人“休煉三黃及四神,若尋眾草更非真”,要識真鉛汞,丹砂非水銀也。內(nèi)丹修煉要“取將坎位心中實,點化離宮腹內(nèi)陰”,即將坎中之陽氣以點化離中之陰精,乃運行交會而復(fù)還其乾健純陽之體。則人人修煉造化事畢。熙寧八年(1075年)著《悟真篇》宣揚道教、佛教、儒教“雖三分,道乃歸一”的“三教一理”的思想。
相傳張伯端曾遇一僧人,僧人專修戒、定、慧,自以為得最上乘禪旨,能入定出神,數(shù)百里間傾刻就到。二人雅志大發(fā),相與契合,約定同游于揚州觀賞瓊花。二人共居一室,瞑目而坐,皆出神游揚州,伯端神至揚州時,僧已先到,伯端要求各折瓊花一朵為記。結(jié)果,二神歸,僧取不出瓊花,伯端卻取出瓊花玩耍于手中。僧愧不明意,伯端告曰:“今世人學(xué)禪學(xué)仙,如吾二人者可問見矣?!倍怂鞛槟嬷弧kS后弟子問曰:“彼禪師與吾師同此神游,何以有折花之異 ?”伯端答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所至之地,真神見形,謂之陽神。彼之所修,欲速見攻,不復(fù)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人見無復(fù)形影,謂之陰神?!背Uf:“道教以命宗立教,故詳言命而略言性。釋氏以性宗立教,故詳言性而略言命?!闭J(rèn)為“性命本不相離,道釋本無二致。彼釋迦生于西土亦得金丹之道,性命兼修,是為最上乘法”。又謂:“老釋以性命學(xué)開方便門,教人修積以逃生死。釋氏以空寂為宗,若頓悟圓通,則直超彼岸;如有習(xí)漏未盡,則尚徇于有生。老氏以煉養(yǎng)為真,若得其樞要,則立躋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則猶滯于幻形。其次,《周易》有窮理盡性至命之解;《魯語》有毋意、必、固、我之說,此又仲尼極臻于性命之奧也?!?div style="height:15px;">
張伯端極力主張以道教修煉性命之說來撮合三教,“先以神性命脈誘其修煉,次以諸佛妙用廣其神通,終以其知覺性遺其幻妄,而歸于究竟空寂之本源”。將儒家“窮理盡性”,佛教“頓悟圓通”引入道教的內(nèi)丹煉養(yǎng),主張融合三教,以明大丹妙旨,反對三教“各自專門,互相非是”,“迷設(shè)邪歧,不能混一而同歸”。張伯端大量吸收了佛教禪宗及儒家思想,認(rèn)為“三界唯心妙理,萬物非此非彼。無一物非我心,無一物是我己”。主張“欲體夫至道,莫若明乎本心”。釋曰:“心者道之體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觀性,則圓明之體自現(xiàn),無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頓超彼岸。”
陸公逝世于成都后,伯端轉(zhuǎn)徒于秦隴之地,事扶風(fēng)馬默處厚于河?xùn)|,處厚被召,臨行,伯端以《悟真篇》授之,并曰:“平生所學(xué)盡在是矣,愿公流布于此書,當(dāng)有因書而會意者。”后來處厚出任廣南漕,伯端又從之。于元豐五年 (1082年)三月十五日坐化于天臺山,世行九十九歲,留《尸解頌》云:“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靈妙有,法界圓通?!闭茏谠?1086—1094年)二年(1088年),劉奉真遇伯端于王屋山,留詩一章而去?;兆谡?1111—1118年)中,伯端一日通名姓謁黃公冕仲尚書于延平。黃公素傳容成之道且酷嗜爐火,年加耄矣,語不契而去。其后寄書黃公素,言甚異,其孫銓見其書,秘不盡言,書中說:伯端自稱從前與黃公素都是紫微天宮中的神仙,號九皇真人。因犯??苯龠\書籍而誤,于是被貶謫人間,現(xiàn)在垣中耀眼的只有六顆星,隱晦光明的有三顆星,他們是用成、冕仲及維揚于先生,用成為紫陽真人,冕仲曰紫元,于公曰紫華,三星神一同被貶官職,現(xiàn)均已復(fù)職于漕都。今用成又復(fù)仙品,獨冕仲身化宦海,本應(yīng)為人十世,而只九世,終使來世茍復(fù)迷妄合塵,別溺異趣,無升遷之期,于是紫陽力敘仙契,力欲推拔,指點迷津,而黃公素竟不合而歿,只有自號紫元翁而罷了。九皇不載于天宮,即微星也。伯端在人間所度弟子甚多,其中白龍洞劉道人(名奉真,亦稱劉斗子),白日飛升,影響極大。
《神仙傳》云:“紫陽自王屋九年功畢復(fù)返天臺,于江陵遇董凝陽,知亦受道于劉師。及相訪于太華,得遇海蟾,同拜鐘、呂二師。謂曰:子本紫微天宮,號九皇真人,因校勘劫之籍不勤,遂與同事三人并謫人間,今垣中可見者六星,潛耀者三,子為紫陽真人,汝南黃仲尚書為紫元真人,維揚于敬伯為紫華真人,今子與于,及一時被遣官吏皆復(fù)歸清都,惟冕仲沉淪宦海,子可往使覺悟,庶幾返原?!?div style="height:15px;">
《歷代神仙通鑒》云:張伯端字平叔,天臺纓絡(luò)街人,于己酉年 (994年)宿天回寺,感遇青城丈人劉師傅,傳金丹藥物火候之秘,乃改名用成,號紫陽,擇興安之漢陰山中修煉,即今之漢中紫陽洞,丹成遂返臺州。復(fù)游于蜀,再遇青華真人,授以玉清金笥,長生金寶內(nèi)丹之訣……。
《鑄鼎余聞》卷一引方景濂《康熙臺州府志》云:宋,張伯誠,臨海人,原名伯端,字平叔。為吏,在府辦事,家送膳至,眾以其所食魚戲匿之梁間。平叔疑其婢所竊,歸撲其婢。婢自盡死。二日,蟲至梁間下,驗之,魚爛蟲出也。平叔乃喟然嘆曰:“積犢盈籍,其中類竊魚事不知凡幾 !”因賦詩云:“乃筆隨身四十年,是非非是萬千千。一家溫飽千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紫綬金章今已矣,芒鞋仃杖任悠然。有人問我蓬萊路,云在青山月在天?!辟x完,將所署案卷縱火焚盡。以“火燒文書罪”被遣戍。
《天臺山志》載:張伯端,天臺人,嘗入蓉遇劉真人劉海蟾,得金丹秘訣八十一首,號《悟真篇》。盡言其平生好學(xué),年九十九坐化于天臺山。
《悟真篇》主述《道德》之玄,《陰符》之機,闡發(fā)《參同契》之秘,在內(nèi)丹修煉上享有崇高的聲譽,與《同易參同契》同為“丹經(jīng)之王”。因張伯端主張“性命雙修”、“先命后性”的修煉方法,對后世道教影響甚大,成為全真南宗之代表,被尊奉為全真南宗五祖之首,號為“紫陽真人”。
石泰字得之,號杏林,又號翠玄子。宋真宗乾興 (1022—1023年)元年(1022年)生于常州(今江蘇常州)。石泰喜愛善行施化,利世助人,常以藥濟人,不惜酬謝,惟愿植一杏樹,久則成林,世人故稱之“石杏林”。杏子成熟時,任人摘取,自付其值于樹下。杏林取之買米、布,冬天以之濟貧。張伯端授之以金丹大道。著有《還元篇》(亦稱《還源篇》)行世。
據(jù)《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十九說,海蟾傳道于張紫陽曰:“異日有為汝脫疆解鎖者當(dāng)以此道授之,余皆不許?!逼浜?,紫陽真人三傳非人,“三遭禍患”,發(fā)誓再不妄傳。乃作《悟真篇》行于世。曰:“使宿有仙風(fēng)道骨之人讀之自悟,則是天之所授?!焙笠蚴旅胺给P州太守,被黥流放,途經(jīng)邠州境,適逢大雪,遂與小吏俱飲酒肆中,逢杏林來。杏林拜而邀之同席。杏林音容笑貌,迎得眾客歡心,遂聚眾會飲。酒過數(shù)巡,林問其故,紫陽俱告之。杏林道曰:“邠洲守故人也,樂善忘勢,不遠(yuǎn)千里能遇玉趾,有因緣可免此行?!弊详枒┱埿±簦玫皆S諾,故相與于邠洲。杏林為人師表,一見獲免。紫陽感恩不盡,曰:“此恩不極,豈人也哉 !吾平生學(xué)道,無所得聞,今將丹法傳于子?!毙恿炙彀?,敬受囑咐,勤心修煉,大道乃成,著《還源篇》行于世,主張以修煉內(nèi)丹(亦稱“修性命”)為主,積精化氣,合先天真元之炁以成內(nèi)丹。詩曰:“藥取先天氣,火尋太易精,能知藥與火,定里見丹成?!睆娬{(diào)“只尋身內(nèi)藥,不用檢丹書”。后以“金液還丹訣”授與薛道光。于宋高宗紹興(1131—1163年)二十八年(1158年)八月十五日尸解升仙。有詩頌曰:“雪破泥丸穴,真身駕火龍,不知誰下手,打破太虛空?!苯B興三十年(1160年)顯真于廣東羅浮山。
石泰的思想對后世影響較大,被尊為道教全真派“南五祖”第二代,尊號“杏林真人”。薛式字太原,又名道原 (源)。南宋閬中(今四川閬中)人。一說為陜府雞足人。宋神宗元豐(1078—1086年)元年(1078年)生。初為僧,法號紫賢,一號毗陵禪師。因雅好“金丹煉養(yǎng)”,遂入道,著《還丹復(fù)命篇》《丹髓歌》行世。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十九云:嘗為僧,法號紫賢,一號毗陵禪師。云游長安,留開福寺,參長老修嚴(yán),嚴(yán)與道眼因緣:金雞未鳴時如何得這音響。又參僧如環(huán),得如何是超佛祖之淡糊餅圓陀陀地。因桔槔,頓有醒悟,有詩頌曰:“軋軋相從響發(fā)時,不從他得豁然知,桔槔說盡無生曲。井里泥蛇舞柘枝?!倍先恢誀栴D悟無上圓明真實法要,機鋒迅捷,字說兼通,且復(fù)雅意金丹導(dǎo)養(yǎng)。宋徽宗崇寧 (1102—1107年)五年(1106年)冬,寓縣之青鎮(zhèn),聽講佛寺,適逢鳳翔府扶風(fēng)縣杏林驛道人石泰字得之,年八十五矣,發(fā)綠朱顏,神宇非凡,夜事縫紉。紫賢心異之,偶舉張平叔(伯端)詩曲,石矍然曰:“識斯人乎?”吾師也。備言紫陽傳道之由。紫賢乃稽首皈依,請受業(yè),卒學(xué)還丹。傳授口訣真要,且戒令往通邑大都,依有力者,即可圖之。紫賢遂來京師,棄僧迦黎,幅巾縫掖,和光混俗,靑了此事。乃注作《悟真篇》,作《復(fù)命篇》及《丹髓歌》行世。以詩歌形式論述內(nèi)丹之法。紫賢道成,于宋光宗紹熙(1190—1195年)二年(1191年)九月初九羽化登仙,行世一百一十四載,有詩頌曰:“鐵馬奔入海,泥蛇飛上天,蓬萊三島路,元不在西邊?!彼喂庾诮B熙三年(1192年)現(xiàn)真于霍童山。
陳楠字楠木,號翠虛。南宋惠州博羅縣 (廣東惠陽東)白水巖人。曾以盤櫳箍桶為業(yè),后薛道光授以“太乙刀圭金丹法訣”,又黎姥山神人傳與“景霄大雷瑯書”,勤心修煉,道業(yè)大成。以濟世教化利人為旨,常捻土為人治病,人稱之為“陳泥丸”。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中,擢道院事。著有《翠虛篇》行世。宋寧宗嘉定(1208—1225年)六年(1213年),一云四年(1211年)四月十四日在漳州梁山水解飛升。
據(jù)《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記載,陳楠惠州博羅縣白水巖人,以盤櫳箍桶為生,浮湛俗間,人無知者,作《盤櫳箍桶頌》?!侗P櫳頌》云:“終日盤盤圓又圓,中間一位土為尊,磨來磨去知多少,個里全無斧鑿痕。”《箍桶頌》云:“有漏教無漏,如何水泄通,既能圓密了,內(nèi)外一真空?!焙蟮谩疤业豆缃鸬しㄔE”于毗陵禪師;得“景霄大雷瑯書”于黎姥山神人。每人求得符水,翠虛捻土付之,病多輒愈,故人呼之為“陳泥丸”。宋徽宗政和 (1111—1118年)中,擢提舉道院事,后歸羅浮以道法行于世。所至與人治鬼。潮陽民家女,苦孤厭,狂易無度,翠虛用雷符熏狐魅殺之。時披發(fā)走,日行四五百里,鶉衣百結(jié),塵垢滿身,間食犬肉,終日爛醉,莫測所知,而濟人利物效應(yīng)有不可掩者。嘗之蒼悟,遇郡禱旱。人憂死。翠虛執(zhí)鐵鞭下淵潭驅(qū)龍起,須臾陰云四合,雷雨交作,境內(nèi)沾足,遂為豐年。過三山太義渡,洪流湍悍,船不敢行,翠虛扶笠而濟,行欽管道上,群盜拉殺瘞之,后三日盜散復(fù)蘇。游長沙,沖帥節(jié),執(zhí)拘送邕州,去數(shù)夕又回長沙矣。中夜坐,或含水銀,越宿吐視,已成白金。乞于其徒,不顧。常自言閱世四十三,然有四世見之者。潮廣中人,常問翠虛覓詩,自口縷縷而出皆成文理,但不肯尊書。竟未解其故。有《翠虛妙悟全集》行世,即《羅浮翠虛吟》。以丹法授瓊山白玉蟾。其出入玉蟾常侍左右,翠虛于宗嘉定(1208—1225年)六年(1213年),一云四年(1211年)四月十四日在漳州赴鶴會罷。說與會主云:“我當(dāng)來會里尸解?!睍锊灰詾槭拢炝羲木?,命玉蟾題之曰:“頂上雷聲霹靂,混沌落地?zé)o縱,今朝符路便行,騎個無角火龍?!北藭r玉蟾隨侍。在漳州梁山,翠虛與一箍桶老者椅角入水而逝,其箍桶老者先有一斧在地,再尋其斧,斧亦不見。玉蟾嘆曰:“此水解也?!碑?dāng)時有葛縣廚在潮州寧鄉(xiāng)縣見之。翠虛與尉之父為之契,因寄一書使尉歸潮達其父,后方知當(dāng)日在此尸解,在彼見也。
今存陳楠《翠虛篇》,包括“紫庭經(jīng)”、“羅浮翠虛吟”、“金丹詩訣”等,均論內(nèi)丹煉精化氣凝神之法,在全真道中影響很大,遂被尊為“南五祖”第四代,尊號為“翠虛真人”。
白玉蟾本姓葛名長庚,字如晦,因出繼白氏,故又姓白,名玉蟾,又字白叟,號海瓊子。宋理宗紹定(1228—1235年)二年(1229年)生于南海瓊州(今海南省瓊山)。自少聰穎,異于常人,十二歲舉童子科,諳通諸經(jīng),兼擅詩賦書畫。后因任挾殺人,亡于武夷改裝道士,浪跡江東兩湖、西蜀、閩廣。曾賦詩自贊:“千古蓬頭跣足,一生服氣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云深處吾家?!奔螒c(1208—1224年)中詔征赴闕,對御稱旨,命管太乙宮,一日不知所在,卒于盱江。著有《海瓊問道集》《海瓊白真人語錄》《海瓊先生文集》《玉隆集》《武夷集》《金華沖碧丹經(jīng)秘旨》行世。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稱:“先生世為閩人,以其祖任瓊州之日,故生于海南。母以玉蟾名之,應(yīng)夢也。字以閱眾甫,一字如晦。自號海瓊子,或號海南翁,或號瓊山道人,或號武夷散人,或號神吏。幼舉童子,長游方外,得翠虛陳泥丸先生之道,當(dāng)時士大夫欲以異科薦之,弗就也,自得道之后,蔬腸絕粒凡九年,而四方學(xué)者如牛毛。其著書立言之異靈其之處,備見諸書。初先生事翠虛九年,始得其道,翠虛游方外,必與先生俱,逮翠虛解化于臨漳,先生乃獨往于羅浮、霍童、武夷、龍虎、天臺、金華、九日諸山,蓬頭跣足,一衲弊甚,而神清氣爽,與弱少年無異。喜飲酒不見其醉,博洽儒書,究竟禪理,出言成章,文不加點,隨身無片紙,落筆滿四方,大字草書視之若龍蛇飛動,兼善篆,尤妙梅竹,而不輕作。間至寫其容。數(shù)筆立就,工畫者不能及。受上清,行諸階法。于都天大雷最著,所用雷印,常配肘間,所至祈禱輒有異應(yīng)。進言休咎,警動聾俗。姓名達于九重,養(yǎng)素之褒,笑而不受,有愿從之游者,莫得也,有持刃追脅者,先生叱之,其人不覺墜刃而走,先生召之曰:“爾來,勿驚。”遽以刃還之。后縱游名山,莫知所終,或云尸解于海豐縣。以《太乙刀圭火符之傳》《九鼎金鉛沙汞之書》《紫霄嘯命風(fēng)庭之文》傳其徒彭耜字季益,號鶴林子。
白玉蟾一生致力于傳播丹道,廣收門徒,曾創(chuàng)立過以“靖”立名的教團組織,為官府所認(rèn)可,形成道教內(nèi)丹派南宗的實際創(chuàng)始人。他的內(nèi)丹理論,奉行南宗傳統(tǒng),力主獨身清修,身力并行,終身不娶。他以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為核心,摻合儒學(xué)和禪理,“心通三教,學(xué)貫九流”,該思想使宋元以后的道教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另外,他還“參受大洞法箓,奉行諸家大法,獨于雷法尤著驗”,常行雷法符咒,為人驅(qū)邪治病,除妖捉怪。尸解成仙后,詔封為“紫清真人”,世人尊稱為“紫清先生”。
南派丹法傳至白玉蟾,實際弘揚的是《悟真篇》中的清修思想,因此被稱為“南宗清修派”。傳至陳致虛時,發(fā)揮的是《悟真篇》中的陰陽思想,因此被稱為“南宗陰陽派”。
南宗清修講求的是“先命后性”,如張伯端說:“虛心實腹義俱深,只為虛心要識心,不若煉鉛先實腹,且教收取滿堂金?!币姟段蛘嫫贰C髋砗霉沤忉屨f:“虛心為性功上事,實腹為命功上事,二者俱有深義。然人心浮動,如何得虛 ?不若煉鉛服氣,先實其腹,使金精之氣充溢其身,然后行抱一之功,以虛其心,則性命雙修,形神俱妙,而大修之事畢矣。”見仇兆鰲《悟真篇集注》。從中不難看出南宗清修派的底蘊。其實南北二宗都主張性命雙修,只是在修煉過程中處理二者關(guān)系時,側(cè)重點不同罷了。南宗明顯地側(cè)重于煉形煉氣。正如石泰《還源篇》所說:“真精與元氣,此是大丹基?!?div style="height:15px;">
南宗陰陽丹法分為凝神定息、運氣開關(guān)、保精煉劍、采藥筑基、還丹結(jié)胎、火符溫養(yǎng)、抱元守一七個步驟,具體修煉階次為煉己筑基、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五層。此中終不離火候、藥物之妙用,對火候法度和溫養(yǎng)指歸的闡述比北宗要細(xì)密一些。同時南宗還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修煉方法與思想常常是仙佛參半,同樣重視煉心煉己,但與北宗不一樣的是,不是在下手時就要求這樣,而是在修煉到第四層時才要求這樣,即以命功起,以性功了。
南宗陰陽派還吸收了《悟真篇》中陰陽交媾的思想,主張男女雙修,即取同類坎中真陽,以接補己身離中之陰。此法分上、中、下三乘。上乘行“神交法”,即男不寬衣,女不解帶,相對坐,以性情相交,氣化感應(yīng),從而雙修雙補,利己而不損人,雙方皆獲采補之益。中、下乘行“體交法”。這些方法與采戰(zhàn)御女術(shù)雖然有別,但容易受人誤解并誤入歧途,所以不輕傳。
南派丹書除上文提及外,還有張伯端的《奇經(jīng)八脈考》《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nèi)煉丹訣》,夏宗禹的《入藥鏡箋》《陰符經(jīng)講義》《悟真篇講義》,俞琰的《周易參契發(fā)揮》《易外別傳》《玄牝之門賦》,翁葆光的《悟真篇注釋》《悟真篇直指詳說三乘秘要》《悟真篇注疏》,陸西星的《悟真篇小序》,彭好古的《悟真篇注》,仇兆鰲的《悟真篇集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