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國慶
一
揚州,地處江淮,湖河交錯,水利是農(nóng)業(yè)的命脈,又是人們生命的依托。年輕的時候,有一位同事經(jīng)常在我面前提起,他的父親年輕時建過三河閘。從那時起,三河閘扼淮連湖牽著揚州,就在我心目中留下了神秘而神圣的印象。
前不久,朋友去洪澤縣辦事,當?shù)厝藥戳撕闈珊蟮?,回來告訴我,國家領(lǐng)導人剛剛?cè)チ撕闈珊蟮蹋蟮瘫戎娱l,更是了不得,說得玄乎乎的。于是,便想去看看洪澤湖大堤。
那天,與朋友驅(qū)車沿京滬高速直抵淮安,折連宿高速后南下沿寧淮高速,進入處于洪澤湖東岸高寶湖西側(cè)的洪澤縣。走過了才知道,如果不是寧淮高速,夾于兩湖之間的洪澤縣,與外界的交通真的是閉塞了一點。
過了縣城,我們驅(qū)車直奔城南,右拐上了洪澤湖大堤。陪同我們的縣政府辦公室一位科長告訴我們,洪澤湖大堤正在申請列入“世界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目錄,可惜的是沿湖大堤沒有留下多少文化遺存,流傳的文化傳承也不多,他本人對大堤也知之不多,說不出什么。
聽說洪澤湖大堤已經(jīng)“申遺”,并且堪與我國古代三大杰出人工工程的長城、大運河、坎兒井等相媲美,不禁來了精神。大運河就在身邊,而長城我也去了不止一處,那年在新疆也曾專程去吐魯番看了坎兒井,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堅韌不拔的創(chuàng)造精神,有著“觸摸”式的感受,唯獨對近在咫尺的洪澤湖大堤知之甚少,尤其是對它堪與中國古代三大杰出人工工程媲美的說法和正在“申遺”,就更是知之甚少了。
上了大堤,果然氣勢不凡。時值隆冬,寒風凜冽,湖面幾乎沒有船只;冰冷的湖面與沒有半點暖和氣的天空連在一起,看不清天際線,分不清水與天;腳下大堤彎彎曲曲望不到盡頭,一直伸向無盡的天邊。堤上的樹只剩下枝條,在寒風中搖曳,給人更加冷的感覺;遠處岸邊泊著幾艘小船,象是在避風,遠沒有名聞遐邇的洪澤湖“五桅船”那么氣派,那么“文化”。俯身看腳下大堤的堤岸巨石,幾乎都是條石,深褐的顏色,石面上布滿大大小小的孔,與揚州城里“陸琴腳藝”做足底保健的那種石頭極似。不過,它們沒有享受到“登堂入室”的待遇,而是陪伴冰冷的湖水,在默默地“站崗”。清一色的條石中,也偶有青石出現(xiàn),而且形狀也不一致,看得出是修補后加上去的。俯身細看,在水泥嵌縫中,竟也有文字存在:“洪澤縣雙溝公社紅旗大隊全體工人留念,一九六九年建”,“洪湖大堤紅旗大隊一排”。最近,央視在“走遍中國”欄目中介紹洪澤湖時,專家介紹洪澤湖大堤上石刻文字有四種情況,一是統(tǒng)冶者題字,二是吉祥圖案,三是吉祥祝語,第四就是工程記錄。我們所見大概就是“工程記錄”一類了。用手扶摸看上去顯然是用元鐵刻畫的字跡,眼前仿佛浮現(xiàn)出那個年代常見的千軍萬馬戰(zhàn)山河、修水利的壯麗場景。
抬頭遠看,大堤延綿無盡,猶如一名手握鋼槍的忠誠戰(zhàn)士,默默地在寒風中守衛(wèi)著這方熱土,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二
洪澤湖早先是淺水小湖群,古稱“富陵湖”,兩漢以后稱“破釜塘”。據(jù)說,當年隋煬帝下江南途經(jīng)湖區(qū),因為大旱,行舟困難,在經(jīng)過“破釜塘”時,突然天降大雨,水漲船高,舟行順暢。隋煬帝非常高興,以為洪福齊天,恩澤浩蕩,就將“破釜塘”改為洪澤浦,唐代以后才叫洪澤湖。
洪澤湖平面形狀象一只展翅遨飛的天鵝。因為發(fā)育在沖積平原的洼地上,湖底淺平,岸坡低緩,湖底高出東部蘇北平原4至8米,實在是一個“懸湖”。 湖水主要靠湖西河流的來水,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出湖河道在湖東,有三河和蘇北灌溉總渠,是洪澤湖分泄入江和入海的主要通道。其中入江河道又主要經(jīng)由三河泄入高郵湖進入我市境內(nèi),再由邵伯湖入里運河而到三江營進入長江。
洪澤湖大堤北起淮安碼頭鎮(zhèn),南迄洪澤蔣壩鎮(zhèn),逶迤70公里,大堤高8至9米,底寬50至150米,頂寬10至30米。有108道彎和“仁、義、禮、智、信”五道減水壩,每一壩都呈半弧狀環(huán)抱一泓湖水。當?shù)孛耖g有傳說,大堤每一道彎,都有梁山中一位好漢值守,時刻提防滔滔湖水為害里下河人民。據(jù)史料記載,東漢建安五年,廣陵太守陳登筑高家堰土堤30里,以防湖水東浸,高家堰就是洪澤湖大堤的萌芽。南宋時因戰(zhàn)亂,造成黃河奪淮,僅從1575年到1855年的280年間,洪澤湖大堤就潰決140余次。明萬歷七年以后,洪澤湖大堤增筑直立條石墻護面,歷經(jīng)明清兩代,使用千斤條石6萬多塊,規(guī)格統(tǒng)一,筑工精細。在筑堤成庫的規(guī)劃和工程建設(shè)上,創(chuàng)造了世界最長水壩的紀錄,其中周橋越堤、乾隆興壩和蔣壩、石工尾最為典型,被譽為“水上長城”,是僅次于四川都江堰的國內(nèi)第二大古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又規(guī)模最大的有壩引水工程。如今仍是蘇北平原防洪的堅固屏障,在歷年防洪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6年5月25日,洪澤湖大堤作為漢代至清代近2000年的古建筑,被國務(wù)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名單,受到國家意志的保護。
三
據(jù)說,世界“申遺”關(guān)鍵是要有“有形的物質(zhì)形態(tài)的東西”。隨行的同志介紹大堤所留遺存不多,就越提醒我們留意可見遺存了。除了所見大堤“布衣題字”外,有兩處遺存至少讓我感到有別于其他,分外引人注目。
一是古今一體的獨特遺物。在“信”字壩遺址不遠處,豎有一塊立碑,正面碑額作“文革”中常見的“紅太陽照四方”浮雕,碑身正面縱刻著毛澤東上世紀五十年代耳熟能詳?shù)奶栒佟耙欢ㄒ鸦春有藓谩钡氖謺淇钍恰耙痪帕吣晔铝ⅰ?;碑身反面上部則刻著用裝飾框線的“文革”常見語“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下部則是兩行被鑿掉的字。同行者告訴我們,這塊碑當年是乾隆皇帝巡視大堤時所題,“文革”中“破舊立新”,就將皇帝的“御筆”刮掉,換上了“紅太陽”的題詞。據(jù)說乾隆皇帝當政時六次南巡,每次都親臨大堤視察,實在是淮河肆虐、大堤背枕運河,關(guān)乎漕運、關(guān)乎京畿安全;而新中國建國不久,新中國的領(lǐng)袖在百廢待興之時,就立誓治好淮河造福人民。雖無人去考證此碑的真假,可是當你站在立碑前,即使看不出乾隆當年寫的是什么,也讓你感受到相距將近三百年的兩位中國最高意志者,對同一河湖同一大堤的如此關(guān)注,恰恰說明了這河這湖這大堤,對于社稷民生是如何的重要。這塊同刻兩個時代最高領(lǐng)導人碑文的石碑和碑留下的信息,本身就是極好的歷史見證啊。
再就是具有傳奇色彩的周橋大塘。在大塘的入口處,有一塊當?shù)厥昵柏Q的碑記。碑記稱,“清道光四年(公元一八二四年),農(nóng)歷十一月十二日午后,西風驟作,寒潮突發(fā),凜冽異常,陸上廬毀樹拔飛沙走石,湖面巨浪如山,洶涌咆哮,狂濤席卷堤頂,百里長堤旋即結(jié)成冰凌,形若琉璃世界,風助山勢,浪擊冰摧,處于風口浪尖的周橋息浪港堤防不堪重負,頃刻崩塌,冰下寒洪奪口而入,直瀉堤東,遂沖成寬近四百米、深達二十七米的大塘,堤東一片汪洋巨浸;房舍農(nóng)田均遭滅頂之災,……道光十年,朝廷出資,用六年時間,筑成長七百三十七米、頂寬三十三米的內(nèi)堤”,并用條石砌成護墻。據(jù)碑記,由于大塘太深,“一九四五年的淮寶縣對大堤作了應急維護,新中國建國后從一九七六年冬到一九七九年春,共取土百萬方填入大塘,以期永固”。站在碑前,讀著如上的文字,讓人驚心動魄,仿佛置身波濤洶涌的滔滔洪水之中。進入大塘內(nèi),看著高高的護墻,玄武條石仿佛威武的戰(zhàn)士警惕地守護著這方土地,護墻上方筑成城墻垛狀,儼然是一座巍然不動的水上長城,不禁為周橋大塘和周橋大塘的故事、為先人戰(zhàn)勝大自然的不屈精神,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走在蜿蜒的大堤上,看著遠處水天一色,想著碑和塘留給我的心靈震憾,不禁頓生感慨,這不正是最好的“申遺”物質(zhì)形態(tài)和文化遺存嗎?洪澤人大可不必再感遺憾的。
四
2008年3月29日,揚州水利前輩陳澤浦老先生在揚州日報撰文“東關(guān)街與蘇北治淮”,提及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轟轟烈烈的治淮工程,一下子拉近了揚州與淮河、與洪澤湖的聯(lián)系。文中提及,1951年蘇北治淮總指揮部成立,1952年6月從淮安遷來揚州,設(shè)在東關(guān)街282號大院,可見“治淮”之于揚州是多么的重要。文還提及,僅1952年一年之中,就開工了幾座規(guī)模巨大的大型閘壩工程,其中全國聞名的有三河節(jié)制閘工程、高良澗船閘工程和蘇北灌溉總渠配套工程等。而三河節(jié)制閘工程又是新中國成立之初規(guī)模最大的國家重點工程之一,是淮河流域第一大閘,按“蓄泄兼籌、三省共?!狈结樈ㄔO(shè),建在洪澤湖大堤左減水壩“禮”之壩舊址上,1953年7月建成放水,成為“挹江控淮”要道,70%的淮河洪水通過三河閘進入長江。洪澤湖大堤拱衛(wèi)蘇北平原里下河地區(qū),讓揚州受益,讓揚州百姓平安,而三河閘又將淮河與洪澤湖和洪澤湖大堤與揚州聯(lián)成一體,可以說洪澤湖和洪澤湖大堤與揚州休戚與共,生死攸關(guān)。
陳老先生在報上撰文寫道,蘇北治淮總指揮部1956年遷離揚州,現(xiàn)在這段歷史已被人們漸漸遺忘。他建議有關(guān)方面對半個世紀以前我省“治淮”留在揚州“雙東”的歷史遺跡,進行必要的“立碑解讀”或在“治淮”大院“準提寺”內(nèi)布設(shè)展覽,以彰顯揚州對“治淮”的巨大貢獻。以當年工程之宏大,以“治淮”對揚州貢獻之巨大,以彪炳史冊、昭示后人之必要,筆者深為贊許老先生的建議并為老先生的“治淮”情結(jié)而感動。
洪澤湖大堤之行,不僅讓我懷著一顆敬畏之心,瞻仰了它的雄偉豐姿,而且讓我領(lǐng)略了它豐厚的文化底蘊??粗匀辉谔斓刂g護衛(wèi)著萬物生靈,我忽然意識到,“水上長城”乃“民生長城”,“民生長城”就是百姓心中的“長城”。中國古代三大杰出工程,除長城主要為防御外,大運河、坎兒井與洪澤湖大堤無一不與“民生”緊密相連。在我們國家把“民生”列為置高無上的施政地位的時候,洪澤湖大堤也應在“資政教化”上有所作為啊。
淮安揚州地域相連、習俗相近,名聞遐邇的“淮揚菜”,彰顯了淮揚一家;而淮河、洪澤湖、高郵湖等大湖大水,又使兩地休戚與共,唇齒相依。既然洪澤湖大堤等水利設(shè)施,“控淮”拱衛(wèi)了古城揚州和里下河地區(qū)平安,而揚州水利設(shè)施又使“挹江”能保江淮免干旱之苦而祈豐年,如今淮安已經(jīng)建成了“淮揚菜博物館”,揚州何不借洪澤湖大堤“申遺”的契機主動對接,推出看“水上長城”的“治淮”游,拉長淮安與揚州的水利資源旅游的產(chǎn)業(yè)鏈呢?比如,揚州建成水利博物館,盡可扯起當年“治淮指揮部”的大旗,盡展當年“治淮”指揮大本營的風采,然后順邗溝、大運河而上,經(jīng)茱萸灣、邵伯湖、高郵湖而三河閘進入洪澤湖大堤,等于拉開一幅當年“治淮”和如今從容“挹江控淮”的壯麗畫卷,去探訪領(lǐng)略先人筑起洪澤湖大堤“水上長城”的壯舉。況且,洪澤湖大堤之濫觴,還是廣陵太守陳登呢?
如此這樣,揚州就將挽起中國古代杰出工程中的兩大工程:大運河和洪澤湖大堤,向世人展示揚州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不朽業(yè)績,也讓后來的當政者們時刻牢記先賢們對“民生”是如何的殫精竭慮、寢食難安的。
稿于二〇一〇年三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