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①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揚柳綠齊三尺雨,櫻桃紅破一聲簫,處處駐蘭橈。”這是古人對虹橋的贊美。大虹橋橫跨于瘦西湖上,位于瘦西湖公園南門之外。建于十七世紀明代末年崇禎年間(1628-1644),原是一木板橋。圍以紅色欄桿,故名“紅橋”。清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為石橋。因橋形似彩虹臥波,遂將“紅橋”改為“虹橋”。
②虹橋之勝,始于明代,延至清乾隆年間,王漁洋在揚州做官時修繕了虹橋,橋上建亭。他常與一班文人在橋上作詩,其中一首是“紅橋飛跨水當(dāng)中,一字欄桿九曲紅,日午畫舫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這就是當(dāng)時虹橋的風(fēng)光。
③王土禎之后,《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兩任揚川鹽運使的盧雅雨,也曾在紅橋修禊。盧雅雨曾作七言律詩四首,依韻和詩的達六千余人,編次得三百余卷,可謂洋洋大觀。由于文人雅士的鼓吹,紅橋隨之名揚四海,成為人們向往之地。
④傳說乾隆皇帝幸游揚州,游船到虹橋,見到一個乞丐手執(zhí)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布袋,口中念念有詞,便問此人作甚,紀曉嵐說:這是一個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討為生。乾隆命乞丐當(dāng)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煙花風(fēng)流在,一代天君過紅橋。錦帆徐牽碧鏡里,落霞貧賤照天燒”。乾隆遂作詩應(yīng)和:“綠波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里過,平山迎面送春風(fēng)、”
⑤今之虹橋為一九七二擴建。由一孔橋改為三孔橋。橋面拓寬,橋身拉長,橋坡改小,較原來的一孔橋更為壯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