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全部來自于花開老師2016年3月14日在愛心貝貝幼兒園的講座內(nèi)容,七月芒的學習筆記。
大多數(shù)的父母關注的只是孩子的行為,比如孩子成績不好,孩子不睡覺不吃飯,而沒有去看為什么導致了孩子這些行為,海平面下的冰山山體的部分,才是真正的需要我們關注的部分。父親供給了孩子信任和力量,和父親建立良好鏈接的孩子,內(nèi)心能得到來自父親的男性力量的滋養(yǎng)。和父親關系疏離缺乏鏈接也許會導致孩子內(nèi)心缺乏力量,比如做事情缺乏動力,在學校容易被其他同學欺負等。母親供給了孩子愛的能力和情緒穩(wěn)定的能力。一個懂得表達愛和情緒穩(wěn)定的媽媽,孩子就能從她身上學到如何去愛和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情緒。想培養(yǎng)內(nèi)心有力量的孩子,做父母的首先要成長,不能繼續(xù)做自己原生家庭里那個孩子,就像一位家長分享的一樣“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成年人,可以選擇通過自我學習提升,不讓孩子重復我們的輪回”。弗蘇摩迪說,我們的心有三層結構,最外面一層是保護層,中間一層是傷痛,而最深處一層是真我。我們的傷痛太強烈,所以就形成了太厚的保護層,緊緊包住自己的傷痛。如果在童年時期的原生家庭中,親近媽媽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形成了被拋棄的創(chuàng)傷。這種帶著被拋棄的創(chuàng)傷的孩子長大以后,組建了他們自己的家庭,可能會形成依賴型的人格。依賴型人格的大部分注意力都在愛人身上,這種依賴的渴望其實是對自己被拋棄創(chuàng)傷的補償。如果父母溺愛孩子,把孩子當成一切,恨不得所有事情都替孩子完成。孩子和父母的界限被侵犯就受到了被吞沒的創(chuàng)傷。帶著這種創(chuàng)傷的孩子在長大后可能會形成反依賴型人格。反依賴型人格需要自己的空間,反感被依賴。多數(shù)依賴型是女性,反依賴型是男性。然而依賴和反依賴在戀愛的時候又會不自覺互相吸引,進入家庭以后,就如同武志紅說,很多中國家庭里都有一個麻木的丈夫和一個絕望的妻子。家庭順序排列有兩個規(guī)則,夫妻關系必須是優(yōu)先于親子關系的,核心家庭必須是優(yōu)先于原生家庭的。假如夫妻關系不好,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上都是來救爸爸媽媽的,如同花開老師在演示中呈現(xiàn)的,扮演孩子的人一出現(xiàn)總是首先想把父母拉到一起。 但實際上是沒有用的,因為,家庭的排列是父母在孩子的上面,父母比孩子能量大。一個家庭把親子關系放在第一位,倒三角變成了正三角,孩子被放在了父母的上面,讓孩子誤以為自己能量更大,可以拯救父母。這些子女在長大成立家庭以后,還是想要做父母的父母,就像花開老師演示中的一樣,始終不能臣服于父母比自己大, 不能臣服于父母有父母身后巨大而未知的命運,不能臣服于子女應有的位置。孩子在家庭里學到最重要的東西就是關系,從父母相處的模式看到于平級的人相處的模式包括與怎么未來的愛人和同僚相處。從父母于我們的關系既學到了上級對下級相處的模式,也學到了下級對上級相處的模式。當?shù)谷亲兂烧?,家庭序位的混亂,極容易引起孩子內(nèi)心秩序的混亂。當一個孩子把父母拉在一起不成功之后,他要作出選擇,選擇站在父母的哪一方,由于對父母天生無條件的愛和忠誠,多數(shù)情況孩子會選擇站在弱者一方。假如這是個女孩,站在了媽媽了一邊,她就變成了媽媽的同黨,媽媽的痛苦就是她的痛苦,媽媽的期望就是她的期望,媽媽的愛恨就是她的愛恨,她就這樣失去了自我。如果是個男孩站在爸爸的一方,那他就成為了爸爸的同黨。如果是女孩站在媽媽了一邊,或者男孩站在了父親一邊,他很可能對相對弱者的另一方心生鄙夷,未來的擇偶標準以他的異性父母為標準,這類人可能成為“媽寶”或“爸寶”。“媽寶男”并不只是大家以為的依戀母親,更深層次的,作為孩子的他,是想要保護母親不受傷害。 父母和子女的錯位,就是武志紅老師說的“心理反哺”,父母從子女身上吸取精神力量,然后導致子女精神力量匱乏,以后為人父母也只能從下一代吸取力量,可怕的輪回。幸福是一個輪子,包括健康,金錢,事業(yè),家庭,自我,當這些都做到平衡美好,輪子就能轉(zhuǎn)動起來了。當父母的輪子都轉(zhuǎn)起來,能量由上一代到下一代的傳遞就是榜樣的力量,他們的孩子也一定會是內(nèi)心有力量的。
原創(chuàng) | 情感 | 心理 | 育兒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