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不同顏色、不同物質形成的點、線、面組合且構成圖案或畫面的觀賞石稱為畫面石。好的畫面石就像畫家的畫品一樣,技法純熟、描摹自然、趣味生動、富有美感。用繪畫理論來指引畫面石的鑒賞評價也在賞石人中已成共識。
本文將以繪畫中的寫實與寫意為切入點,對畫面石的鑒賞提出幾個現(xiàn)實問題,與石界前輩、學者、專家交流和商榷。
郁金香 | 汀江九龍璧中國賞石文化源遠流長,是石頭敲開了人類歷史之門、中華文明之門。新石器時代賞石文化已萌芽,夏商周三代初步形成,秦漢時期進一步發(fā)展,唐宋時期達到鼎盛。然而,我們的先民玩石賞石多以造型石為主,包括殷商的“囿”、秦漢的園林、魏晉濃縮自然的“拳石”、唐宋的文人石等等,賞玩的石種也沒有今天這么多。而畫面石鑒賞有詳細記載并形成理論是到了明清時期,古人留給我們畫面石鑒賞的方法和理論不多。這是其一。
其二,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賞石文化藝術事業(yè)迅猛發(fā)展。中國觀賞石協(xié)會精心規(guī)劃、縝密部署、正確引領,各地觀賞石協(xié)會積極作為。2014年12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賞石藝術”正式成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之一,并列為“傳統(tǒng)美術”類,與繪畫、書法、雕刻成為“姊妹”藝術。2015年7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lián)合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觀賞石鑒評>》正式實施?!?span>觀賞石鑒評》中對觀賞石的分類、鑒評方法和等級劃分進行了說明,尤其是提出了觀賞石鑒評的“自然要素”“人文要素”,這為觀賞石的鑒賞評價提供了基本要素、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有其積極的引導示范作用。但是,畫面石鑒賞還需要審美理念和美學標準。
其三,自秦漢以來,歷代賞石主體是皇家貴胄、朝廷重臣和文人士大夫,他們是領跑者和頭雁,指引著賞石文化的方向。唐宋時期,“文人賞石”更是成為賞石文化的主流。而當今,我國賞石文化藝術實現(xiàn)了大繁榮、大發(fā)展,賞石文化形態(tài)由傳統(tǒng)文人文化向大眾文化延伸。但由于沒有“圍墻”,加入的人素質參差不齊。賞石是一種非常高雅的文化藝術,愛石賞石藏石之人要有一定的人生歷練、一定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一定的文化積淀和一定的品行修養(yǎng),然而現(xiàn)在賞石隊伍離此標準相差甚遠。尤其是鑒賞畫面石,不懂繪畫理論這是最大的“軟肋”。
因此,當代愛石之人要想玩好石頭、玩出名堂,必須要“補課”繪畫知識和理論。這里附帶提及一下書法,書法是一種線條審美的藝術,善畫者“以書法入畫法”,其筆下流出的線條都是生動優(yōu)美的。謝赫在其“六法”畫論中,特別講到“骨筆用法”,強調通過筆墨技法畫出對象的形狀和質感,以之體現(xiàn)氣韻之美。可見,繪畫藝術和書法藝術是相互滲透的。當然,要求每個愛石之人都成為畫家也是不現(xiàn)實、不可能的,但學習掌握一些基本的繪畫知識和理論卻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偏愛畫面石鑒賞和收藏的朋友,一定要有這個意識和思想準備,下功夫多讀一些有影響力的繪畫著作,掌握一些基本的繪畫知識和理論。否則,賞玩畫面石將始終達不到深度和藝術境界。
(一)古人對雨花石的鑒賞
雨花石,古稱靈巖石或靈巖石子,因最早產(chǎn)地在金陵六合城東的靈巖山而得名。雨花石歷史悠久,從上古至“六朝”的漫漫歷史長河,雨花石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前進的腳步。北宋杜綰的《云林石譜》中有“六合石”的記載,但對其的鑒賞品評等內(nèi)容沒有太多的文字記述。直到清至民國時期,才逐步出現(xiàn)了對雨花石的欣賞和系統(tǒng)研究。王猩酋的著述《雨花石子記》,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出版,該書對雨花石的概念和收藏歷史作了追述,對雨花石的產(chǎn)地、成因、分類、命名、鑒賞等進行了科學分析,將雨花石分為“三等九級”,提出“質、形、色、紋”四個方面鑒賞的標準。
王猩酋在《雨花石子記》中說:“雨花石質約為數(shù)種,最優(yōu)者可定名為蛋白質,如雞卵清,正白色,瑩然透徹。向日望之,浸水窺之,則如霧如煙,溟溟如細雨?!笔^的質地、石膚,就相當于繪畫用的絹帛、宣紙,作什么風格的畫、用什么樣的紙絹(生、熟或半熟),為的是追求墨韻變化。畫面石“肌膚”好,有助于增強畫面效果。
王猩酋還說:“石之有紋,莫奇于雨花。紋之美者,曲折變更,參差錯落,方圓相襯?!L畫雕刻,藝出于人工,人且愛之,今雨花石之繪畫雕刻乃出于天然,豈非世界之大怪乎?”
蘇堤晨曉 | 雨花石張輪遠的《萬石齋靈巖大理石譜》,把雨花石分為二十四品,將“雨花石子”當“畫品”來看待和欣賞。雨花石的紋理,寫意山水畫居多,個別亦有寫意甚至工筆人物畫,晚清民國賞石者皆以繪畫之作加以欣賞玩味。
(二)古人對大理石畫的鑒賞
據(jù)史料記載,大理石開發(fā)最晚始于唐初,“南詔國”(云南一帶的古國)時期較為活躍。自唐代以來,大理石畫就是云南向朝廷進貢的不可缺少的藝術品,也成了達官貴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但對大理石畫系統(tǒng)詳盡的描述和鑒賞,已經(jīng)到了明清時期及以后,如晚明文震亨、陳繼儒、李日華等,對大理石畫均有高度評價,并予以品評。
明代作家、畫家文震亨稱:“大理石,出滇中,白若玉、黑若墨者為貴。白微帶青,黑微帶灰者,皆下品。但得舊石,天成山水云煙如米家山水,此為無上佳品?!?/span>
文學家、畫家陳繼儒所著的《妮古錄》中記載“有一大理石屏《江山晚思》,如五代著名畫家董源、巨然的山水畫”。
戲曲作家、有“博物君子”之稱的李日華在《六研齋二筆》中寫道:“環(huán)列大理石屏,有荊、關、董、巨(指五代畫家荊浩、關仝、董源、巨然)之想。”李日華稱:“大理石屏所現(xiàn)云山,晴則尋常,雨則鮮活,層層顯露。物之至者,未嘗不與陰陽通,不徒作清士耳目之玩而已?!?/span>
到了清朝,玩賞和收藏大理石畫之風愈盛,文人學者也極為推崇,如顧炎武、高其倬等人。而對大理石畫最為喜愛、最富研究的莫過于云貴總督阮元。阮元,字伯元,乾隆年間進士,清朝官員、訓詁學家、金石學家。同時工詩文、善書畫。任過湖廣、兩廣、云貴總督,治績斐然。他入仕云貴總督時,接觸到了點蒼山大理石畫,為石畫的詩情畫意所折服。他在其著《石畫記》序中說:“其石色備五采,氣若云水,較吳裝畫法,更渾脫天成,非筆墨所能,乃造化所成也?!痹凇墩撌嫛吩娭校M而描繪比擬:“古今諸畫家,各自具神理。染煙復染云,畫雪亦畫水。至于日月情,能畫者罕矣。惟此點蒼山,畫工不得比。峰巒天水間,空氣須遠視。即使遠可視,無跡誰能指。滃然似渲漬,渲漬難到此。脫化有真神,渾融成妙旨。若畫沒骨山,門徑從此啟。宋元虛妙處,唐人已難擬?!比钤榇罄硎嬈临x詩題款。他說,大理石畫需要品題鐫記、點明主題。
飛越 | 大理石民國張輪遠,天津武清縣人。在南開中學時,與周恩來是同學,常為周恩來主編的《敬業(yè)》學報撰稿。張輪遠一生癖石,是民國時期著名學者、賞石理論家。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出版《萬石齋靈巖大理石譜》。書中,張輪遠寫道:“大理石畫系天然藝術之一。勝景名山,風云變幻,非親歷其境界不能領略。乃石畫之精者,竟能縮之于方寸尺幅之內(nèi),有時為畫師與攝影所不能及。天地造化之奇,至此極矣!”他認為“詩畫家當以之為師,藝術家應以之為范,其他學術家亦可藉之以煥發(fā)精神……幸勿等閑視之也?!?/span>
國畫大師齊白石就曾置身點蒼山,臨摹大理石畫,豐富繪畫技法。大理石畫紋理能呈人間萬物,若“天然繪畫寶庫”,寫意山水畫、人物花鳥畫、禪意畫應有盡有。
恭喜 | 大理石上述明清賢哲們寶貴鑒賞經(jīng)驗,均值得我們?nèi)ネ诰?、學習和借鑒。
中國畫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種叫工筆畫,一種叫寫意畫,它們都屬于國畫的畫技。
工筆畫屬于工整細致一類畫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寫實,需要使用工整、細致、縝密的技法來描繪對象。工筆畫重“形似”,主張“以形寫神”“傳神寫照”,寫照肖像畫更是如此。同時,也不排斥寫意性概括提煉,提倡以神韻和神態(tài)的需求為前導,來把握物象的本質特征,獲取神態(tài)與形體的完美統(tǒng)一,并非西方自然主義的寫實。
寫意畫往往運用粗放、簡練的筆墨,畫出對象的形神,來表達作者的意境。寫意畫重“神似”,主張“離形得似,移貌取神”,作畫應寫情寄意,以表自己的主觀感受、思想感情,因此只以精練之筆勾勒出物象的神態(tài)即可。
當然,寫實與寫意并不這么簡單,每種技法都有細致的要求,其間學問頗深,只能在實踐中慢慢領悟和體會。現(xiàn)在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將這些繪畫理論移植對接到畫面石的鑒賞上去?
畫面石畢竟不像畫師的畫品,多數(shù)情況下碎點、線條、色塊等無規(guī)律的組合在一起,“成畫”似像非像、雜亂無章。然而,并不排除一些精品畫面石,猶似人間畫品,人物肖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物象描繪自然生動、意境幽美,點、線、面結合井然有序、不贅不匱,近景遠景擺布合理、層次分明。有的像工筆畫,描繪細致、形神兼具;有的像寫意畫,變形取神、凸顯寓意。
因此,筆者認為,我們既然要用“畫論”這個標尺來衡量畫面石的“畫面”,那么標準就不能過于降低,要對石頭“狠”一點、“嚴”一點,否則這種鑒賞評價就失去了意義。
心花怒放 | 戈壁石寫實的工筆畫有白描、淡彩、重彩等形式。白描完全用墨的線條來描繪對象,不涂顏色。工筆人物畫是以人物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以線條勾勒作為造型手段,而后確定相應渲染方式,體現(xiàn)成畫效果。
大理石畫《觀滄?!?,產(chǎn)于云南大理,原以插屏展示。畫面風格接近寫實的工筆山水畫,中間人物輪廓似曹孟德,多是線條勾勒,借助線條的粗細長短、方圓曲直,用筆的輕重緩急、虛實疏密,用墨的濃淡干濕等,在造型上靈活運用,再加之色彩分染、罩染、烘染等手法的處理,細致入微地表現(xiàn)出人物形體的質感、江水浪花的動感和畫面的時空感(人立草地,時近黃昏)。
此畫應屬“虛處取氣”,即“空白非空白,空白即畫”之理。通過大量留白的“水’,水的清純動靜,折射人物的復雜心理,體現(xiàn)畫面之豐滿和氣韻之生動。北征烏桓凱旋時的曹孟德,東登碣石山,以觀滄海:煙波浩渺,澄江如練,濤疊浪涌,飛瀑直下。觀此情景,浮想聯(lián)翩:孤身為主帥,但心系江山社稷!有道是:作畫以理、氣、趣兼到為上,此方畫面石經(jīng)營位置(構圖)適當,技法上平中求奇、虛實相生、妙趣橫生。
黃河石《夢回大唐》,仍是一幅比較到位的工筆人物畫,畫中人物若古代宮廷嬪妃,造型為黑、紅線條交替勾勒,有細線粗線,也有長線短線,而后逐步細繪、附彩著色。從人物審美看,類似唐畫風格,猶如唐玄宗李隆基之貴妃楊玉環(huán),體態(tài)豐滿,服飾華貴,霓裳羽衣,夢幻般地把人帶到了繁盛的大唐帝國。
寫意畫注重用筆,注重心靈感受,在筆墨中表達作者的情感。它分小寫意和大寫意兩種,但也沒有嚴格的界線,一般說大寫意畫筆墨粗獷,常有大塊墨跡。不管小寫意還是大寫意,都注重神似,講求隨心所“意”,“意在筆先,筆隨意走?!?/strong>與工筆畫相比,作寫意畫難度更大,需要一定的繪畫功底。繪畫大師李苦禪曾說:“工筆畫三年可成,寫意畫三十年不一定成”。
作畫時,先定氣勢,次分間架,次布疏密,次別濃淡。畫面石鑒賞也宜遵循此理,著眼生氣、先看大處、后觀細節(jié);賞石時,要心無旁騖,盡量使自己的情感與石畫相融合,所謂“天人合一”之境。
海洋玉髓《山人遺墨》,體量不大,一拳之握,但石小學問大、繪畫藝術濃。猶八大山人朱耷的寫意花鳥畫,畫風尤為獨特。朱耷取物造形旨在意象,筆簡意賅,以形寫情,體現(xiàn)其孤傲落寞、憤世嫉俗的真情實感,畢竟他是“王爺變逸民”的明朝宗室。從神態(tài)上分析,此玉髓畫好似一只佇立湖邊淺水的小鳥,它本想與同類朋友一樣,尋找鳥群和親密伙伴,但又不甘心和它們一樣,因而顯得格外孤寂、愁苦、無助和煩躁。這似乎將物象人格化,反映寄托某種思想情感,抑或憎恨,抑或忿怒,抑或焦慮,抑或奮起……從筆墨技法觀察,明顯像大寫意花鳥畫,筆墨粗獷,濃墨暈染,造形隨意,但得神韻。
在整體布局上,構圖縝密,寫意空闊,如朱耷的魚蝦水鳥畫,雖未畫水,但“滿紙皆水”。此畫突出特點是“少”,即描繪的對象少(小鳥一只)、塑造形象用筆少(濃墨一團),但少而不薄,少而不貧,少而有味,少而有趣。尤其將唯一的物象在二維空間中擺放,充分利用空闊,“計白當黑”,不多,不少,不奢侈,不節(jié)約。
長江石《鶴舞》,也是一幅很好的寫意花鳥畫,筆墨簡約,濃淡有致,一只仙鶴,幾根蘆葦。但從形態(tài)和神韻上觀察,與上述玉髓小鳥迥然不同,鶴的情態(tài)是歡樂的,邊向葦草奔跑,邊載歌載舞。物象安排合理,風格簡潔明快,很具藝術美感。
在歷史長河中,中國畫家或畫派一直追求意象與物象的完美統(tǒng)一、寫意和工筆的完美結合。在這方面,明代畫家仇英應是做得好的一位,他的畫品中兩者協(xié)調度極高。齊白石的大寫意中有時也加進了極工整的草蟲。實際上,當工筆畫過分工整的時候,則必須加一些相反的東西來去火溫和、增加靈性;同樣,當寫意畫抽象得太荒率時,也需有那么一點兒工整,使之具有一些寫實的東西,不因“畫空”而筆墨荒率。工寫結合,才能形神達意;虛實相生,便會靈動生趣。
長江石《在川觀水》,系山水人物畫風格。我們不妨先領略一下此石的情境:右端像一古代尊者,形象十分高大,他躬身立于山川,對面是江流湍急、咆哮而下的峽谷;隔水相望,遠處像一位賢哲,端坐于山坡,好似觀水聽濤。二人不期而遇,還是相約而至?仿佛聽得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保ǔ鲎浴墩撜Z》)。
從繪畫上講,這是一幅工筆與寫意很好結合的山水人物畫,畫中人物一大一小、一站一坐,其外形均用線條勾勒,尤其是右邊的“尊者”,整個衣服都用粗細線條工筆勾畫、淡彩涂染;左邊“賢哲”的發(fā)髻、下垂的發(fā)絲、衣襟底部的花紋、最下面水的波浪等,也是用粗細線條勾勒的,這些都屬于工筆寫實的技法。而左端部分山川溝壑、人物前上方流水,為寫意畫法和留白技法??傮w虛實結合、工寫相融、筆墨細致、富有美感。
清江石《踏雪賞梅圖》,也是一幅工寫結合的山水人物畫。畫面中天寒地凍、白雪皚皚,水瘦山寒、樹木蕭索,唯梅獨開、紅白爭艷。畫面左上方一女子迎風在雪天彳亍而行,裙帶也被寒風吹起。人物頭部、發(fā)飾和衣裙皆以線條工整勾勒,細勁流暢,加之白雪紅梅作背景,營造突出了主體人物的高雅形象;樹木多為暈染,古樸幽雅,重在寫意,體現(xiàn)其高潔、秀雅和堅毅。畫之下半部分的綠草地、小樹叢,在畫法上以“點”為主、點勾結合,進行渲染。
當然,在賞石實踐中,畫論指引不可機械,要靈活運用,其實就是基本畫理與石面圖案的一種“比對”,而絕非完全意義上的“對號入座”。同時,畫面石鑒賞也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學科理論的成長和賞石實踐的深入而不斷創(chuàng)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