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藥組成:熟附片15克,桂枝9克,茯苓20克,炒谷芽15克,鮮天青地白草150克,淫羊藿15克,焦白術(shù)12克,柴胡30克,檳榔12克,生姜9克。水煎服,每天1劑,分3次服。
此方為國家名老中醫(yī)石恩權(quán)教授所撰,其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視病情而加減,臨床療效很好。石恩權(quán)認為,乙型肝炎雖然亦屬濕熱之邪,常于不知不覺中深陷五臟之陰分,其病變已深,病機大致有3條。
一、濕毒之邪長期逗留。所謂濕毒,其熱性未必明顯,故具有抑制陽氣、深入營血臟腑經(jīng)絡、纏綿難祛之特點,且易轉(zhuǎn)向遷延性或肝硬變,甚至癌變,故不可以尋常濕熱視之。
二、陽氣不足。此也由濕毒邪氣漸次損傷所致,因其邪勢不揚,潛伏期長,起病緩慢,病邪漸進而陽氣于不知覺中已經(jīng)暗耗,且一經(jīng)體檢查出,或又長期運用苦寒解毒類藥,經(jīng)年累月必損正氣,始則脾陽漸致肝腎之元陽亦大都傷損,機體更無力祛除滯留之濕毒。
三、陽氣郁滯。此濕毒阻滯本已經(jīng)虛弱之陽氣,令其不能正常運行,故此濕毒得以長期滯留體內(nèi),此亦乙型肝炎病程遷延之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石恩權(quán)認為乙型肝炎虛實錯雜,需以綜合之法治之,以補益陽氣、燮理肝膽、清利濕毒為治療乙型肝炎的基本方法。本方即據(jù)此而擬定,然運用此方之要點,當在臨床對3條病機輕重緩急之權(quán)衡。
溫陽益肝飲乃小劑溫補,循序漸進之方,亦含和解之意,若肝脹痛燒灼,大便偏于干結(jié),口干欲飲,舌紅或赤,脈弦細,夜有汗出,顯然屬于陰虛內(nèi)熱,此亦乙型肝炎之一大類型,本方必不相宜,用之不慎,可致陰傷血溢之變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