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關于家訪有句名言 “教育過程中要充滿愛和期待,如果把一份愛心放在家訪中,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p>
2008年在學校的安排下,我第一次做班主任,當時心里想著千萬別有啥事啊,一切順利就好。剛開始確實還比較平靜,過了一個半月后,一個住校的男生找到我說:老師,我要退學。我內(nèi)心不禁一驚,這是怎么了?為什么要退學?趕忙問明學生原因,原來是孩子的爸爸生病了,家里還有老人要贍養(yǎng)。孩子想退學去打工,以補貼家用。我便趕忙安撫他,沒事,你先上學,等到了周末老師去你家了解情況后再說。這便有了我的第一次家訪。
當我坐上農(nóng)村公交車走在顛簸的鄉(xiāng)村公路時,我在想這個孩子家里究竟有幾口人?孩子爸爸的狀況如何?我去了應該和父母們說些什么呢?就在思緒還漫游在很多未知當中時,司機大哥告我說,到了可以下車了。這是一個小小的村子,打聽了兩三個人后便找到了班里那個孩子的家。
到了家里,面前的一幕讓我有點吃驚,一間瓦房,房子中間撐著一根碗口粗的柱子,地下擺滿了各種臉盆和罐子,這是用來接房頂上漏下來的雨水,雖然天晴了,可是頂棚仍在到處滴水,孩子媽媽給我找了個小板凳坐下,剛坐下,一滴水順著后頸流了下去。家里的父親腳受傷了,所以臥床在家,媽媽操持家務的同時還去附近工廠打掃衛(wèi)生,奶奶年老體弱,家里還有一個上初中的小妹妹。我了解家里的情況,父母說無論如何,他們都支持孩子上學。我也宣傳了學校的助學政策,如果還有困難,我也可以幫助孩子上學的。孩子父母有的只是感激之情,不善言辭的他們一直說著謝謝。
面對面,才能心貼心。有教育者說,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受教育者。家訪,正是全面了解學生的重要途徑。老師通過家訪,重新認識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使老師在學校能夠抓住孩子的特點,往往能進一步影響學生、改變學生。
后來又去了這個孩子家里幾次,家境也越來越好了,慢慢蓋起了新房。孩子努力的不錯,考上了中國礦業(yè)大學,后來又去了蘇州工作。
現(xiàn)在有時會想:假如當初沒有去這個孩子家里,情況會怎么樣?我的那次家訪,是不是打開了孩子的心結?是不是讓家長更了解學校和老師?是不是像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把一份愛心放在了家訪中?后來孩子告訴我:謝謝你老師,是你打開了我的心結, 給了我希望,讓家長看到了我所在學校的堅持和我自己不懈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我!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無論如何,我都會在教育的路上堅定地走下去,造福更多的家庭。
文字:賀葛泉老師
審核:褚瑞敏老師
終審:大愛郭老師
這是公眾號''十中382班’’的第48篇文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