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竹雕留青柳蔭洗馬圖筆筒,清,高13.7cm,口徑最大9cm。清宮舊藏
筆筒天然卷書式,截面近乎“凹”字形,左右對稱,曲線流轉(zhuǎn),于選材上煞費周章。器口沿鑲嵌文竹一周,顏色和諧,過渡自然。底部保留原有竹節(jié)之橫膈,略加修飾,風(fēng)格樸素,非人工雕鑿可得。筆筒外壁以留青法表現(xiàn)柳蔭洗馬情景。畫面于弧突部分如畫卷般徐徐鋪展,柳樹旁,溪岸上,三匹健馬,或立,或臥,神態(tài)悠閑,動勢準(zhǔn)確。溪水中一人高挽褲腳,手牽韁繩,馬則伸頸緩步,意態(tài)躊躇。以凹入部分為界,與浴馬圖相對的是一馬垂首隱身于山巖之后。筆筒造型別致,為裝飾圖樣增添了變化之妙。
此器留青工藝極精,能于薄薄的青筠中區(qū)分出多個層次,表現(xiàn)物象的透視關(guān)系。某些局部的處理,如柳條、馬尾、溪水等部分,都有其獨到之處。特別是旋渦輔以陰刻,草木雜以淺浮雕,樹干上略加染色等,多種技法的配合,為此器增色不少。
竹雕留青人物樓閣筆筒,清,高11cm,口最大徑6.5cm。清宮舊藏
筆筒略呈橢圓形,器表以留青法刻畫臺閣一角,欄板旁一華服老者乘于馬上,背后立一掌扇侍者,二人目光皆投向另一捧劍的侍者。臺閣大部為巉巖松柏所掩,遠(yuǎn)處云煙繚繞中尚有畫棟飛甍、樓臺望柱隱約浮現(xiàn)。
此作留青技法純熟,青筠似為墨般渲染潑灑。如云霧以陰刻勾勒,用青筠沿竹表皮縱向的肌理留出參差的邊緣,營造出水墨自然濡染的效果,相當(dāng)傳神。而山石的苔點、樹身質(zhì)地以及人物的面部、衣飾都宛如筆畫,充分展現(xiàn)出留青工藝的魅力。
竹雕松蔭高士筆筒,清,吳之璠制,高15.2cm,筒徑7.4cm
筆筒圓體,三矮足,筒身修長輕巧。外壁以去地浮雕法表現(xiàn)3株老松斜插于云翳,松針亭亭如蓋。松根處半倚坐一老者,寬袍大袖,扳膝昂首,縱目天外,意態(tài)陶醉,而筆筒上部淺浮雕流云遮月,與人物目光遙相呼應(yīng),情境清朗,富于書卷氣。松干下側(cè)有陰刻隸書“吳之璠”款識。
此作之去地浮雕技法極為純熟,在有限的高度內(nèi)劃分層次,如3株松樹的相互關(guān)系,近實遠(yuǎn)虛,疊壓轉(zhuǎn)折,一目了然,人物的姿態(tài)表情也處處精確傳神。器表年深日久,有紋飾處色濃,無紋飾處色淺,如運筆墨于畫布之上。
吳之璠在竹刻技巧上頗多創(chuàng)新,除繼承嘉定圓雕與多層高浮雕的傳統(tǒng)外,又發(fā)展出一種剔地淺浮雕技法,能于較小的范圍內(nèi)表現(xiàn)出物象微妙的凹凸變化,清金元鈺《竹人錄》特為其命名“薄地陽文”。
吳氏影響頗大,甚至有研究者認(rèn)為,在康、雍之際曾形成過一個以吳之璠為首的竹刻流派。
竹雕御題劉海戲蟾圖筆筒,清,高14.5cm,筒徑11.4cm。清宮舊藏
筆筒圓體,三矮足。以去地浮雕法刻畫劉海于兩株松樹旁信步緩行,一手搦錢串并擔(dān)負(fù)長帚,帚上伏三足金蟾,一手持葫蘆。劉海敞衣袒腹,圍豹皮裙,回首與蟾蜍對視,咧嘴而笑,憨態(tài)可掬。雕刻技法之粗獷處,如衣褶、松枝、帚梢等,大開大闔,線條峻急有力;而精細(xì)處如發(fā)絲、松鱗等,特別是以黑漆點人物雙乳則極為寫實。年長日久,人物部分的色澤與去地的背景色之間對比越發(fā)強(qiáng)烈,是有意為之的成功處理。筒身有填綠色陰文行書款識:“吳之璠制”及隸書御題詩句:
一帚掃清三界塵,戲蟾猶自不離身。
還金篇與伊誰論,仿佛其人道姓甄。
并“乾隆壬寅御題”與“古稀天子”、“猶日孜孜”2印。乾隆壬寅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竹雕竹林七賢筆筒,清,高12cm,筒徑6cm
筆筒圓體,底部較厚重,三矮足。筒身外壁以去地高浮雕及鏤雕技法刻畫松巖竹林中老者及小童10人,分作4組,或?qū)模驌崆?,或烹茶,或倚樹觀望,錯落有致,神情各異。刀法圓熟有力,在大量以竹林七賢為題材的傳世竹刻作品中,此筆筒屬較為精彩的一件。
竹雕蟠松水丞,清,高4.7cm,口徑最大3cm
水丞以竹根雕成松干局部,小口窄長,如一處裂罅般。鏤雕枝葉三叢,布排于口兩側(cè),高低錯落,亦起到耳的作用,便于水丞的拿取。下部似未經(jīng)修飾,凸凹自然,竹根本身的紋理與上部浮雕的松鱗融合無間,極具裝飾意味。此器設(shè)計巧妙得體,令人愛不釋手。
竹節(jié)式刻松樹人物筆筒,清,高13.2cm,口徑最大7cm。清宮舊藏
筆筒呈彎曲竹竿式,三節(jié)痕宛然可辨。器表浮雕山水、樹木及人物為飾。下部高浮雕一老者騎驢緩行,身旁一小童跟隨。驢的腿腳處還應(yīng)用了鏤雕技法。整體而言,浮雕愈向上愈淺,局部樹紋以留青法表現(xiàn),口沿下云氣則為陰刻而成。此器構(gòu)思細(xì)密,技法運用靈活,隨物象變化而不拘泥,無疑是竹刻藝術(shù)成熟時期的作品。
竹雕山水人物筆筒,清,高12.2cm,筒徑6.2cm
筆筒圓體,三矮足。器表淺浮雕山水人物:云氣繚繞之間,現(xiàn)出山巖高峻,崖岸平曠,溪水潺潺,松竹掩映。有柴扉半掩,門側(cè)岸邊,一老者與一小童遙望天際,但見層巒之外有白鶴悠然唳鳴。畫面清新,如一幅描繪山居生活的淡墨小品。其刀法圓熟老練??瞻滋幱嘘幙绦袝}銘:“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及“梅鄰制”款識。
竹雕松下牧牛臂擱,清,長27.7cm,寬7cm,厚1cm
臂擱長條形,覆瓦式。器表淺浮雕山坡上老松兀立,與云層相接,其下一小童伏身于牛背,牛健碩高大,小童披發(fā)短衫,手?jǐn)n韁繩,俯首似正與牛嬉戲。云、樹刻畫的中規(guī)中矩,而人物與牧牛則在透視、細(xì)節(jié)等方面較富特點。
竹雕松石老人筆筒,清,高11.9cm,筒徑6.2cm
筆筒圓體,色如蒸栗。器身去地浮雕,在霧靄繚繞、山巖兀立、松柏森然的景色中,以兩株松樹為界,有人物二組:一組為二老者作展觀畫卷狀,旁有小童踞石臺而坐,人物長幼有別,主次分明。另一組亦為二老者,一揮杖遙指遠(yuǎn)山,一斜坐矚望。刀法深峭粗放,人物的眉目、衣褶,樹木的枝葉等多以簡單的陰刻一剔而就,似意筆草草,但自有一股爽利氣勢,風(fēng)格別具。留白處有陰刻行書題識:“辛亥夏日為紹余世長先生雅賞。靜之贈。”
竹雕留青仙人圖臂擱,清,長23.5cm,寬6.8cm,厚0.7cm。清宮舊藏
臂擱長形,覆瓦式,以留青技法為主刻劃山水人物,構(gòu)圖飽滿,紋飾細(xì)膩入微。下部雕刻海濤翻卷,崖岸兀立,其上虬松挺立;上部巉巖峭拔,如橫空而出。又于半空中、波浪間、崖岸上雕刻和合二仙、劉海戲蟬等仙人形象。其留青技法極為熟練,用青色表皮的去留薄厚來表現(xiàn)筆觸的濃淡深淺。利用竹材縱絲狀的肌理營造干濕渲染的效果,并結(jié)合淺浮雕、陰刻等技法,例如波紋的線條頗有立體感,追求工筆畫的意境,顯示出當(dāng)時的竹雕留青技法已發(fā)展到十分成熟的階段。
竹雕饕餮紋三足雙耳鼎,通高15cm,口徑13.2cm
竹鼎圓形,腹外有一圈回紋地饕餮紋裝飾帶,鼎蓋及三足荷葉底座為紫檀木制。蓋鈕以蜜蠟雕成,刻獸面紋及蕉葉紋。
竹雕制品中仿青銅彝器是一大品類。乾隆朝,內(nèi)廷蒐集所藏青銅器,編成“西清四鑒”等譜錄類圖書,擬古之風(fēng)大盛。造辦處遂創(chuàng)仿青銅器竹雕,尤以文竹制品為多見。此類仿古器往往細(xì)節(jié)畢肖,總體上看卻并不逼真,而多在一件器物上雜糅各個時代的典型器型及紋飾。
此鼎造型從周鼎中化出而加變異,線條纖柔圓潤,已絲毫不見青銅器的莊嚴(yán)意味。從器型、紋飾到蓋、鈕、托的復(fù)雜組合,清代的審美趣味清晰可見,有較為濃重的宮廷氣息。
竹根雕三羊,清中期,通高7.8cm,大羊高5.7cm,座長7cm,寬4cm。清宮舊藏
此根雕的造型以一大二小三只山羊組合而成,寓意“三陽開泰”。其中母羊四蹄側(cè)收而臥,一只小羊正向母羊背上攀爬,另一只兩前膝跪地靠在母羊身前。
作者以寫實的雕刻手法將三羊母子親昵的神態(tài)表現(xiàn)出來。兩只小羊,一只頑皮好動,一只溫和沉靜,母羊則泰然自若。此作品系仿竹根雕三羊鎮(zhèn)紙而刻制。
竹雕白菜筆筒,清,封錫爵作,高17.3cm,口徑9.4cm,底徑9.2cm
筆筒作白菜形,筒壁雕菜葉4重,內(nèi)如剜出菜心,內(nèi)壁有剔除之螺旋節(jié)痕。菜葉脈絡(luò)清晰,刀痕宛然,邊緣翻卷自如。平底,近圓形,雕作根須溢出土面狀。外底有陰文“封錫爵”三字圓形款印。
筆筒近底處筒徑收小,而近口沿處筒徑稍放,既符合白菜的自然形態(tài),又顧及筆筒的實用功能。通體磨工較細(xì),刀法深峭穩(wěn)定。刀法看似略嫌單一,卻于不經(jīng)意中顯現(xiàn)出物態(tài)的自然生動。這是一件觀賞性與實用性俱佳的作品。
封錫爵為竹刻名家,擅名一時,而作品存世極少,從這件白菜筆筒可略窺其雕刻造詣之一斑。
文竹方筆筒,高15cm,口、足邊長12cm。清宮舊藏
筆筒近似立方體,壁稍厚,淺方足,內(nèi)外均貼飾淺色竹簧,作并排竹竿紋。其紋飾簡單,卻耐人尋味。竹節(jié)以幾何化的“∽”紋表示,各根竹竿的節(jié)數(shù)不等,“∽”紋的方向呈規(guī)律性的變化,錯落有致,形成節(jié)奏感與動態(tài)感,加之修胎講究,竹節(jié)處均微微突起,竹節(jié)間則稍稍低凹,起伏均勻,令竹簧不顯輕薄,增添了立體感。
此筆筒竹簧片粘貼緊密,拼接細(xì)致,過渡圓融,色澤溫潤,有類牙、玉,盡顯獨特韻味。在清中期宮廷工藝追求繁縟富麗的風(fēng)潮中,能出現(xiàn)這種技藝精湛、以簡馭繁、風(fēng)格清新的作品,實屬難能可貴。
文竹嵌螺鈿方勝式盒,高6.5cm,口最寬24cm
盒作方勝形,蓋、身為天覆地式,平底。每個頂角均出半圓弧形,貫通至底,成圓柱狀,增添了器形的變化。通體貼淺色竹簧為飾,蓋面邊緣處又鑲貼一層,成陽文裝飾帶,恰好廓出二方形疊角相壓的輪廓線,內(nèi)分別用螺鈿、玉石、染牙、色漆、檳榔木等鑲嵌暗八仙紋,正中以紅漆嵌一變體壽字紋。蓋、身立墻則各有一條裝飾帶,以陰刻為之,區(qū)別于蓋面陽文。
此方勝盒的造型及暗八仙等紋飾都不外于清代宮廷工藝所習(xí)用的器物造型和吉祥圖案的范疇,但此盒仍有頗為巧妙的細(xì)節(jié),特別是方勝盒對撞的二部分,其蓋面邊飾及頂角上的團(tuán)花均不同,兩部分邊飾交合處似相鏈套。這種不同的紋飾表現(xiàn)在兩部分立壁上,愈為有趣,整體效果如同兩個盒子撞合為一體。此外,盒蓋底邊未鑲貼竹簧,恰巧形成一剖面,制胎、嵌貼、拼接等工藝痕跡都清晰可見,是值得留意的局部。
文竹蕉葉饕餮紋瓶,高29cm,口徑9.9cm,足徑9.4cm。清宮舊藏
瓶敞口,平口沿,束頸,豐肩,斂腹,足部微收進(jìn),足緣外撇,與口部呼應(yīng)。此瓶器形厚重端莊。通體貼淺色竹簧為地,上以深色竹簧顯花?;y主題為仿古的幾何化圖案,由各式點、線組成,靈活多樣,如運筆勾描??谶咃椈丶y;頸部弦紋之間以鋸齒紋劃分區(qū)間,內(nèi)用如意紋等湊合成極簡的獸面;肩飾一周覆蓮紋、一周纏枝紋、一周菱地圈點幾何紋;腹部為蕉葉饕餮紋,面積較大;足部飾一周變體夔鳳紋。
此瓶因年深日久局部有開粘現(xiàn)象,透露出不少工藝痕跡。從肩部裂隙及足底刀痕可看出瓶體木胎的制作方式,竹簧片的拼接設(shè)計也較為清晰,如腹部是以六枚饕餮紋的鼻梁為界,分瓣粘貼,有利于圖案造型的完整,頗見匠心。
現(xiàn)存清中期宮廷文竹制品中,有許多借鑒了商周青銅彝器的造型與裝飾紋樣,這同當(dāng)時的宮廷趣味、社會風(fēng)氣、學(xué)術(shù)文化思潮均有密切關(guān)系。不過,此器上的饕餮紋已不再具備商代那種震人心魄的威嚴(yán)與獰厲之美,仿古的目的與其說是為了再現(xiàn)當(dāng)時的精神境界與時代氣息,毋寧說是一種繁瑣的引用罷了,這也正是清中期仿古器物的普遍風(fēng)格。
竹雕饕餮紋活環(huán)提梁執(zhí)壺,清,通高28cm,口徑4.9cm,足徑5.4-5cm。清宮舊藏
壺為雙層唇口,長頸,鼓腹,圈足,拱形圓蓋,火焰式鈕,壺體一側(cè)為鳳頭式流,另一側(cè)為卷云式執(zhí)柄。壺身飾四周弦紋,腹部雕一圈減地隱起的饕餮紋。肩部配活環(huán)鏈?zhǔn)教崃?,提梁中部雕成夔龍狀?div style="height:15px;">
此壺竹刻技藝精湛,未見粘接痕跡,整體造型及紋飾仿商周青銅器,可見清中期好古擬古之風(fēng)尚。
竹雕松樹水丞,清,通高7.2cm,口徑最大1.9cm
水丞截取竹根雕為松干式,略呈橢圓柱體,筒身不規(guī)則地隨形起伏,平底,微內(nèi)凹。口部較小,口邊陰刻及去地浮雕水紋,使其似樹樁內(nèi)積水而形成,引人遐思。器身一面鏤雕松樹枝葉屈曲伸展,遮覆于口沿,設(shè)計頗精巧。針葉及皮片的雕刻纖毫畢現(xiàn),富于質(zhì)感。另一面則保留竹根天然形態(tài),稍加打磨,與雕刻面恰成對比。此器配木座一具。
竹雕留青詩文臂擱,清,長27.5cm,寬6.1cm。清宮舊藏
臂擱長條形,左右兩邊隨竹筒形呈覆瓦式。其上以留青法雕刻行書詩句,計“雨露及萬物”五言律詩一首,“麗日催遲景”五言排律一首,“碧水澄潭映遠(yuǎn)空”、“翠輦紅旗出帝京”、“渭水自縈秦塞曲”七言律詩三首,各首詩起首處都與上首詩有一字大小間隔。于尺寸之地納文字6列共268字,字小如蠅頭,而點畫鉤抉皆富筆意,章法布局不違書理,格調(diào)清新高雅,非庸手所能為。
器表留青因表現(xiàn)文字故高低層次一致,看似較為單一,其實制作繁難,充分展現(xiàn)出留青工藝在借鑒書畫藝術(shù)過程中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竹雕竹林七賢圖筆筒,清,高17.3cm,筒徑13.3cm。清宮舊藏
筆筒圓體,鑲紅木口及底,三足。筒身以去地浮雕技法為主,雕刻竹林七賢及童子數(shù)人,上下分別布置人物數(shù)組,有的弈棋、有的出游、有的烹茶,神態(tài)各異。而鏤雕竹林,排列緊密,根根通透,尤為引人注目。此器刀法深峻,層層雕鏤,體現(xiàn)出典型的嘉定竹刻風(fēng)格。
白檀木雕人物鏡支,清晚期,高30cm,長30cm,寬24cm。清宮舊藏
此物為廣東制作,長方形,分上下兩部分:鏡支蓋上的一端連接一面玻璃鏡,將蓋開啟,可將玻璃鏡傾斜支在鏡支頂部;鏡支下部設(shè)一抽屜,用以盛放梳具、胭脂、香粉等化妝用品。鏡支附有銀鍍金蝙蝠扣及把手。
鏡支通體采用淺浮雕和深浮雕工藝雕刻出樓閣、亭臺、庭院、花鳥、樹木等景致及人物、飛禽。在眾多人物中有老叟對弈、文人雅士相會、歌女懷抱琵琶、孩童戲耍等場景。此外還有表現(xiàn)當(dāng)?shù)貞蚯形浯虻膱雒妫瑪?shù)匹駿馬跟隨著主人或飛奔,或直立,或待發(fā),武士們站姿各異,威風(fēng)凜凜。工匠雕刻技術(shù)嫻熟,運刀如筆,有些部位雕刻多達(dá)五個層次,有效地增加了紋飾的立體感。人物形態(tài)栩栩如生,景色布局錯落有致,充分展現(xiàn)出清代晚期廣東木雕工藝的精湛水平。
這是清晚期廣東地方獻(xiàn)給清宮的貢品,供后妃日常梳妝之用。
天然木雕如意,長20cm。清宮舊藏
如意取天然木料,依其本形裁減冗枝,成如意式。其身屈曲有致,突起的棱線如脈絡(luò)貫通,旁逸小枝,多自然孔穴,勝似人工鏤空。如意首、尾扁圓寬厚,其上密布細(xì)小的坑洞,肌理稍粗重,似布以靈芝菌絲,與較為光滑修長的柄身恰成映襯,精巧處令人匪夷所思。
天然木雕與根雕近似,難在選材剪裁,妙在人工匠意與造化天成的契合無間,是一種非常符合我國傳統(tǒng)審美情趣的工藝品類。這件天然木如意不僅保留了大量耐人尋味的天然特色,而且營造出玲瓏的俯視與側(cè)視不同的整體曲線效果,無疑是此類制品中較為突出的一件佳作。
黃楊木圓雕李鐵拐像,通高35.7cm
此像立姿,肩系葫蘆,身著破衣,圍百結(jié)葉裙,瘦骨嶙峋,虬髯連鬢,赤雙足,一腿跛起,一腿直立,右腋下架有一拐,左臂抬起,手捏一只蜘蛛,在后衣裙下方刻有陰紋“至正二年制”隸書款。
李鐵拐是民間傳說的八仙之一。元代以后,對八仙的各種傳說愈趨離奇,以八仙為題材的各種雕刻在工藝美術(shù)創(chuàng)作中也十分眾多。
這種繞腰絡(luò)腋、橫巾右袒、下體著短裙、外表注重肌肉的表現(xiàn)和偏重衣紋雕刻的鍵陀羅式藝術(shù)風(fēng)格在唐代石刻中非常流行。光禿的前額凸起的形象也正是宋元時期雕刻和繪畫中羅漢的主要特點。而明清時期用各種質(zhì)地材料雕刻的李鐵拐更是形態(tài)各異。此作品的作者以圓雕技法,以無須羅漢為本刻制出李鐵拐像,同時也注意到了人物形象比例上的準(zhǔn)確和肌肉的質(zhì)感,對李鐵拐的神情刻畫極其細(xì)膩。雖然是相貌清癯窮困潦倒的乞丐外形,卻絲毫不掩其仙風(fēng)道骨,尤其是瞇起的雙眼帶動了面部肌肉,表現(xiàn)出悲天憫人、超然物外的氣概。刀法上舒暢健朗,鐫刻技巧極精湛,為我們研究元代的小型木雕技術(shù)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黃楊木雕董其昌書詩筆筒,高24.8cm,口徑34.2cm
筆筒圓體,略扁,形體碩大,口沿微內(nèi)傾,筒壁厚實,莊重沉穩(wěn)。內(nèi)壁髹黑漆,外壁陰刻唐代詩人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一首,與原詩略有出入: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斗始朝天,飲如長鯨吸百川,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
銜杯樂圣稱避賢。宗之瀟灑美少年,
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fēng)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似逃禪。
李白一斗詩百篇,天子呼來不上船,
長安市上酒家眠,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
揮毫落紙如云煙。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談雄辯驚四筵。
字內(nèi)填藍(lán),末署“其昌”款字及印“董其昌”、“宗伯學(xué)士”二方,知其粉本為董其昌所書。
此器外壁書法雕刻運刀如筆,一氣呵成,酣暢淋漓,如欲破壁而出,為筆筒增色不少。
硬木鏤雕仙山問道圖筆筒,通高18cm,口徑14cm,底徑15.4cm
筆筒以硬木雕成,圓筒式,下承三矮足。近口處陰刻一周變體“壽”字,共33個,合“三三”之吉數(shù)。外壁雕仙山海島,山巖間生有松柏、梅花、藤蘿、靈芝,上飄浮云,鹿鶴相伴。南極仙翁坐于洞府講法,問道者神情恭謹(jǐn)。底座略鼓出,雕螭龍紋,三足光素?zé)o紋。
此器以鏤雕和浮雕為主,雕鏤質(zhì)樸有力,以意蘊(yùn)取勝,具明代雕刻工藝的典型風(fēng)格。
紫檀木鏤雕會昌九老圖筆筒,通高19cm,口徑14cm,底徑16cm
筆筒口沿嵌銀絲勾連菊花紋,近口處以螺鈿鑲嵌獅紋及葡萄紋,外壁鏤雕《會昌九老圖》。底座如巖石狀,與筒身景物相呼應(yīng)。壁身描繪的是唐會昌年間(841-846年)白居易等 9位文人在洛陽龍門香山寺宴集的情景。
此器以高浮雕和圓雕為主,刀法略顯快利,磨工略顯草率,螺鈿裝飾較厚重,其造型設(shè)計、圖紋刻劃等都帶有鮮明的明代紫檀雕刻風(fēng)格。
黃楊木雕觀音,高23.5cm,底徑6.1-5cm
觀音長身玉立,赤足,身披天衣,高挽發(fā)髻,胸垂瓔珞,右手捧經(jīng)卷,左手?jǐn)n衣角,身形微側(cè)轉(zhuǎn),衣袂輕揚,于不經(jīng)意間顯露出神采。其面容安詳,微合雙目,如入物我兩忘之境,澄明一片。人物肌圓骨潤,體態(tài)呈“S”型,莊嚴(yán)中不失女性的嫵媚。衣紋的處理繁復(fù)而華麗,將衣衫的質(zhì)地、垂感等都很好地表現(xiàn)出來,成為此雕像中最精彩的部分。
紫檀木雕彌勒佛,高17.2cm,底徑22-13cm
佛像以紫檀木制,閉目,笑口半開,大耳垂肩,袒胸露腹,盤腿曲肱依袋而坐,左手捏布袋,右手撫膝。
作者用一塊老樹根,以圓雕技法將大腹便便的彌勒佛那悠閑自得、隨遇而安的神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此件作品雕刻精細(xì),刀法嫻熟,線條自然流暢,為明末木刻圓雕作品中的佳作。
此作品于1962年由國家文物局撥交故宮博物院。
沉香木雕松竹梅圖筆筒,明晚期,高11.9cm,口徑11.3-10.8cm
筆筒以沉香木雕成,俯視筆筒底如懸斗。外壁雕山巖凹凸嶙峋,并以浮雕及鏤雕技法刻畫老梅一枝、幽竹幾莖、虬松數(shù)株。松干、梅枝盡力賁張,惟竹莖纖弱,于是以數(shù)塊巨石相配。
此作品不似一般沉香木雕刻般精致,如筆筒的口沿處僅刻陰線一周,無其它裝飾,巖石的雕鑿痕跡也清晰可見。其妙處在于設(shè)計大膽,拋棄陳規(guī),于粗獷中不乏細(xì)膩的表現(xiàn),對松、竹、梅、石等物象所包孕的精神內(nèi)涵作了恰如其分的表達(dá)。其器雖小而畫面境界不俗,在眾多的沉香木雕刻品中顯現(xiàn)出獨特的價值。
紫檀鏤雕松下老人圖筆筒,明末清初,高14.7cm,口徑15.8cm,底徑14.2cm
筆筒紫檀質(zhì),圓筒式,以深雕和鏤雕技法表現(xiàn)高士自娛的悠閑場景。筆筒大面積鏤雕山石,峭壁陡立,巖石下一株蒼松旁逸斜出,虬枝古拙,獨撐一片小洞天,老人獨處其中,雙手撫膝,傾首冥想,悠然自得。不遠(yuǎn)處一小童正抱琴而來,欲急行卻又恐失手,神態(tài)刻畫的極其生動。
紫檀筒壁雖色極深沉,但鏤刻空靈而無壓抑感。筒壁畫面頗為傳神,小童懷抱中的古琴似將傳出優(yōu)雅的琴聲,正所謂靜中有動,畫中有聲。
紫檀木雕云龍紋長方盒,高9.6cm,長26.4cm,寬16.5cm
盒紫檀木制,長方委角形,色棕褐。盒與蓋從中部分啟,口沿皆陰刻回紋。蓋面及四壁淺浮雕云龍紋,在陰刻的菊紋錦地上,流云滿布全器,兩條蒼龍穿行于流云之中,一條螭龍和一條夔龍口銜靈芝環(huán)繞于蒼龍身側(cè),追戲騰躍。立壁一周共有9條螭、夔。盒內(nèi)有屜,屜口沿有流云一周,屜內(nèi)底陰線刻群仙祝壽圖,壽石居中聳立,旁襯以靈芝、水仙、梅花、翠竹,刻線粗獷,如墨筆隨意勾畫。
此種盒俗稱“拜匣”,一般不是出自民間工匠之手。此盒造型端莊,構(gòu)圖勻稱,紋飾清晰,刀法嫻熟,器面光潤,乃高手之作。
紫檀雕荷葉枕,高9.8cm,長24.5cm,寬15.6cm
枕紫檀木制,蒸栗色,其形似荷葉卷攏成橢圓形的包袱狀,以荷葉的葉莖為中心,斷莖斜插入枕內(nèi),葉邊翻卷成花瓣狀,枕上鏤一蟲蝕小孔,正好供枕者側(cè)臥時擱耳。枕上葉脈筋紋隱起,由莖部呈放射狀伸延。枕面平潤細(xì)膩。
古有陶枕內(nèi)可盛放香料或藥袋,具醒腦之功。后又出現(xiàn)竹枕、木枕、瓷枕等不同材質(zhì)的制品。這些枕或為空心實面,刻繪各樣紋飾,或為鏤空紋飾。此類制品延至明代。
此枕形態(tài)別具一格,設(shè)計十分巧妙,其造型生動自然,色澤深沉,風(fēng)格純樸。作者采用圓雕、鏤空及淺刻技法,以一莖葉邊向上縮卷的荷葉為題材,葉片向上收攏,葉邊內(nèi)外翻卷,還有幾處蟲蛀后留下的斑痕,形態(tài)自然逼真。 此枕為研究古代民間各種睡枕的藝術(shù)造型及作用提供了實物資料。1972年侯寶璋先生家屬將此枕捐獻(xiàn)故宮博物院
紫檀木雕云紋委角方盒,通高5.5cm,徑14.7cm
盒扁體,方形,委角,如四出花瓣式,有矮足。通體剔地浮雕如意云紋,盒身外壁飾一周,蓋面飾兩周,蓋面中央有一“十”字紋。其裝飾出自漆器中的剔犀風(fēng)格。
剔犀以紅、黑等兩三種色彩相間,層層髹于胎骨上,再以刀剔刻云紋之類的圖案,于刀口立面可見到相間的異色線紋。剔犀之器型、花紋亦嘗見于宋代銀器中。
這件紫檀木雕云紋方盒在模仿剔犀中又針對木質(zhì)加以創(chuàng)造,如對刀口凹槽的處理效果頗佳。此盒刀法磨工俱佳,紋飾別致,是紫檀雕刻中一件別具一格的精品。
沉香木刻東坡游赤壁圖酒斗,明,高9.4cm
此杯依材質(zhì)的天然形狀隨形雕成,器表以線浮雕的手法刻畫宋代文豪蘇軾赤壁夜游的故事??谘靥幙?#8220;東坡游赤壁圖”6字及“希黃子”款,據(jù)此知為明代雕刻高手張希黃的作品。
此酒斗雕刻技法嫻熟,所刻人物、景致栩栩如生,可見名匠之功力。沉香木為珍稀的木材品種之一。此杯材質(zhì)的色澤與犀角的顏色酷似,如不細(xì)察,極易混于犀杯之類。
紫檀木福壽祿螭梅紋六方委角杯,明,高8.2cm,口徑7.8cm,足徑6.8cm
杯紫檀木質(zhì),六方形,委角,花形矮足??谘嘏c底邊均嵌銀絲回紋,杯身通體嵌銀絲“福”、“祿”、“壽”字,字體、寫法各異。杯柄鏤雕梅枝和蟠螭紋。杯底嵌銀絲楷書“云間雪居仿古”六字方印。“雪居”即明代畫家孫克弘。此杯以傳統(tǒng)的吉祥圖案裝飾,寓意福壽雙全,官運亨通。
明清時期的木雕題材豐富,分為硬木雕刻和軟木雕刻兩種。硬木雕刻多采用紫檀木、黃花梨、紅木,軟木雕刻多采用黃楊木、楠木、檀香木、沉香木等,并產(chǎn)生了東陽木雕、福建龍眼木雕和廣東金漆木雕等幾個流派。此杯色調(diào)深沉,造型氣派,嵌銀絲的手法以及雕飾的紋樣盡顯富貴之象。
紫檀雕花卉紋圓盒,明,高3.1cm,口徑6.9cm,足徑3.3cm
圓盒紫檀質(zhì),向內(nèi)折邊小口,扁圓,臥足,曲度和諧優(yōu)美。盒蓋面及盒壁上均凸雕大朵山茶花,周邊以梅花裝飾。雕刻風(fēng)格粗中帶細(xì),硬中有柔,尤其是在花卉的翻瓣處理上,作者以較淺的雕飾表現(xiàn)出花瓣的卷曲及層次,體現(xiàn)了精湛的雕刻技巧。
此圓盒與另一雕漆印泥盒形制類似,亦應(yīng)作印泥盒之用。
紫檀嵌琺瑯云頭紋墨床,清初,高4cm,長11.5cm,寬6.5cm。清宮舊藏
墨床紫檀質(zhì),幾式,幾面兩端對稱嵌云頭紋掐絲琺瑯片,調(diào)和了紫檀深沉凝重的氣氛,亦便于清洗墨跡。
墨床是文房用具之一,用以擱置研磨后的濕墨,其造型一般為幾式。此墨床造型古樸典雅,線條流暢自然,棱角分明,中規(guī)中矩,形制雖小,卻有明代家具遺風(fēng)。
黃楊木靈芝小盒,清雍正,通高2.9cm,口徑7.4-5.7cm。清宮舊藏
此盒蓋身相疊,雕作靈芝菌狀,盒體器壁甚薄,蓋身子母口相合。外底陰刻楷書“雍正年制”四字款識。
此作隨形雕刻,別致精巧,靈芝宛若天成,造型及工藝都較有時代特點,在存世不多的雍正時期黃楊木制品中是極為突出的一件。
紫檀嵌玉鎮(zhèn)尺,清乾隆,長24.7cm,寬3.2cm,高3cm。清宮舊藏
鎮(zhèn)尺紫檀質(zhì),嵌玉3塊,玉為素面白玉,稍有沁色。鎮(zhèn)尺周圍作嵌銀絲饕餮紋、夔紋等仿古紋飾,底沿嵌銀絲回紋一周,底部陰刻隸書“潤以剛直而方佐文房”并填金粉,其下刻篆書“乾”、“隆”二印,一圓一方。
此器古樸典雅,作工精細(xì),用料考究,乃清代宮廷文房中的御用之物。
紫檀雕鶴鹿圖筆筒,清乾隆,高13.5cm,筒徑12cm。清宮舊藏
筆筒紫檀質(zhì),圓形,嵌底,三矮足。筒壁凸雕松竹梅及鶴鹿山石靈芝花卉等紋飾,并陰刻行書“芝蘭千載茂,鶴繞萬季青”及“三多”、“九如”方印,點出長壽多子、吉祥如意的寓意。
筆筒通體施刻,刀法嫻熟,線條流暢,深淺結(jié)合,層次清晰。其構(gòu)圖繁密,雕刻的景致與紫檀的紋理相映成趣。
紫檀竹節(jié)式盒,清乾隆,通高4.4cm,盒徑最大12.6cm。清宮舊藏
盒以紫檀木雕作竹節(jié)式,盒壁用深雕法刻松竹紋,雕工精細(xì)入微,尤其是松針和竹葉的雕刻,刀法嫻熟,線條剛勁有力,表現(xiàn)出松、竹的自然之勢。竹節(jié)的節(jié)痕及根須亦刻畫得栩栩如生。
此盒構(gòu)思極為巧妙,具清雅之趣。盒內(nèi)附一黃簽書“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收造辦處呈覽雕紫檀盒一件”,可見其為清宮造辦處制作。
紫檀木雕松竹紋書式盒,清乾隆,高5.3cm,長19.5cm,寬14.85cm。清宮舊藏
盒以紫檀木做成書本式,并施以雕刻。雕刻技法以鏤雕和深雕相結(jié)合,地子為深雕的癤疤橫生的樹干,樹干上再鏤雕蒼松、秀竹、靈芝等,構(gòu)圖得當(dāng),層次分明,意境清雅。
此件作品刀法細(xì)膩深峻,平刀、圓刀融合互見,逼真地表現(xiàn)了松、竹的自然特性。盒內(nèi)附董誥書《義闡天心》冊頁。
紫檀木百寶嵌八仙圖海棠式攢盒,高9.7cm,長35.5 cm,寬22.5cm
盒紫檀木制,蓋與盒均制成委角海棠花式,下承海棠花式矮足。作者采用金銀錯、鑲嵌拚接等多種技巧,用黃、白色螺鈿及各種寶石將攢盒裝飾得異常精美華麗。蓋面嵌“八仙祝壽”圖,形象精細(xì),景致疏朗。在盒壁上,用黃色螺鈿嵌行龍,白色螺鈿嵌浮云和火珠。盒內(nèi)配裝5個錯金勾蓮花紋的銀制攢盤。
此件作品是清宮遺存的同樣三對盛裝食品用的攢盒之中的一件,工精紋細(xì),所用鑲嵌材料十分昂貴,松葉為染牙,靈石系壽山石、青金石雕刻,流云以螺鈿鑲嵌,人物衣裙為瑪瑙制成,山間樹下點綴以紅、藍(lán)寶石和瑩石,這些光彩奪目的嵌飾在深沉的紫檀木色的襯托下顯得格外精美華貴。
紫檀木百寶嵌雙螭紋盒,長16.1cm,寬13.5cm,通高9cm
盒呈長方形,邊角圓轉(zhuǎn),有帶狀矮足,蓋、身子母口相合,口唇微卷,蓋面隆起。蓋面飾百寶嵌圖案,上下各嵌一螭,首尾相銜,圍擁著中央的變體“福”字紋。螭口含靈芝,身披云氣,盤環(huán)夭矯,舒卷自如。云紋的處理如絳帶挽成如意花結(jié),其線條打破了二龍戲珠式的環(huán)形構(gòu)圖,使畫面疏朗而不空曠。
此盒圖案風(fēng)格以曲線為主,與盒體富于彈性的線條相得益彰。蓋面圖案是以螺鈿、玉石、珊瑚、染牙等材料鑲嵌而成,形成紅、綠、青、黃、白等多種顏色,在紫檀的襯托下越發(fā)鮮明奪目,這也正是百寶嵌工藝獨有的裝飾效果。
檀香木嵌螺鈿海屋添籌圖圓盒,通高4.8cm,盒徑22.7cm
盒為檀香木制,圓形,從下部開啟,內(nèi)口凸起,與盒蓋壁重疊。盒內(nèi)放有“十全賡福”冊頁。蓋面嵌螺鈿海屋添籌圖,海水澎湃,白浪翻涌,祥云從海中升起,云中一幢樓閣露出重檐,一只仙鶴向樓前飛來。蓋壁采用鑲嵌技法,以螺鈿為主材,飾如意紋框,框內(nèi)嵌楷書“海屋添籌”4字。
“海屋添籌”為祝壽題材,表示“添壽”之意。此盒制作于乾隆時期,乾隆皇帝有“十全老人”之稱,因此盒內(nèi)裝有“十全賡福”冊頁。此盒用名貴的檀香木制作,再以螺鈿、瑪瑙、蜜蠟、珊瑚等材料鑲嵌出精美的圖案,愈顯得雍容華貴。
硬木百寶嵌三陽開泰委角方盒,清嘉慶,清宮造辦處制作,通高8.6cm,盒徑22.3cm。清宮舊藏
盒紅木制,委角方形,蓋與盒體口沿銜接處有小凸沿,底部為委角方圈足。蓋面的裝飾采用天圓地方的布局,坡邊處嵌銀絲回紋一周,中央凸嵌一塊橢圓形青玉。青玉上浮雕三陽開泰圖,一只大羊曲膝回首臥于石上,頭頂處麗日當(dāng)空,左右兩只小羊一臥一行,前后呼應(yīng),畫面兩側(cè)分別雕一株萬年青和萬壽菊。青玉外環(huán)嵌9只紅漆蝙蝠和螺鈿流云,又以染牙、紅漆、螺鈿組配成靈芝、勾蓮及穿花行龍圍繞于中心圖案之外,以裝飾邊角。
此盒蓋面中央以青玉雕琢的三羊開泰圖刻工精細(xì),構(gòu)圖飽滿。蓋面嵌雕的各種紋飾搭配得當(dāng),云蝠紋玲瓏精巧,流暢舒展。
紫檀百寶嵌牧羊圖長方盒,清初,通高6.8cm,長13.6cm,寬10.6cm。清宮舊藏
盒紫檀木制,長方形,平底微內(nèi)凹,足周有淺凹槽。盒與蓋相接的口沿邊各嵌金絲回紋一周。蓋面微隆起,上鑲嵌胡人牧羊圖。白、黃、黑三羊在右,左邊的牧人為胡人形象,頭裹巾帽,腰系護(hù)胸和皮帶,足蹬高筒靴,坐在山石之上。天空中三朵祥云伴一輪紅日。此圖以螺鈿為主要鑲嵌材料,祥云、黃羊、白羊及胡人的衣著均以螺鈿鑲嵌,紅日、黑羊和山石分別以瑪瑙、黑漆和孔雀石嵌成,人物服裝的局部由彩石嵌飾。盒壁光素。
此件作品制于清代初期,鑲嵌技法簡潔中見精湛,三羊生動活潑,人物目光炯炯有神,畫面意境祥和寧靜。
黃楊木雕東山報捷圖筆筒,高17.8cm,口徑13.5-8.5cm
筆筒橢圓形,鵝黃色,嵌紫檀木口緣和底座。筒壁采用高浮雕技法,以山崖屏障為界,將畫面分為兩部分。山壁右側(cè)為曲徑幽林,古松插壁,垂蔭如蓋,松下三位老者圍石桌而坐,談笑自若,正在對弈。三位侍女立于老人身后,手持蓮花,相顧低語。山壁左側(cè)樹高林深,峽谷重疊。兩騎士高舉信旗,爭先恐后,策馬奔馳在谷道林間。山澗一側(cè)的石壁上刻有乾隆御題詩一首:
賭墅已因勝謝元,即臨大事祗夷然。
淮淝捷報傳飛騎,屐齒何妨折不全。
魯珍絕技繼朱枀,逸品流傳頗寡逢。
對奕人間若無事,傳神是謂善形容。
乾隆丙申秌日御題。
下方有楷書“古”“香”二小印及“槎溪吳之璠”、“魯珍”等款識。
這件筆筒取材東晉淝水之戰(zhàn)的故事。雕刻層次清晰,雖然紋飾滿布全器,但布局妥貼自然。尤其是謝安那胸有成竹的神態(tài),表現(xiàn)了運籌帷幄、落子必勝的信心和毅力,與策馬疾奔的信使形成一靜一動的鮮明對比,既有各自的**性,情節(jié)上又互相呼應(yīng),使兩部分構(gòu)圖連成一體。
·本文只代表博友個人觀點,版權(quán)歸作者和
央視網(wǎng)共同擁有,轉(zhuǎn)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