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壇概況及祈谷壇建筑群
介紹天壇的歷史沿革、天壇布局特點、天壇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年代;祈谷壇建筑規(guī)制及祈年殿建筑特點、用途,附屬建筑的功能;七星石、丹陛橋。
? 歷史沿革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大家到北京天壇公園參觀游覽,我是本次游覽的導(dǎo)游,希望我的講解能和大家一起分享歷史知識,陪同大家度過來愉快美好的一天。
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位置是位于天壇東門的內(nèi)側(cè),我們面前的就是天壇的導(dǎo)覽圖,在參觀之前我們大家首先來了解一下天壇的概況,天壇是明清兩朝皇帝祭祀的地方,天壇整體可以分南、北為兩個部分,大家注意看北半部分的壝[wéi圍]墻為半圓形,而南半部分的壝墻為方形,這源自古人的“天圓地方”之說,古人夜觀天象,發(fā)現(xiàn)天上的北斗七星隨著一年四季的更替,始終圍繞著北極星在做逆時針旋轉(zhuǎn),所以古人認為這茫茫宇宙是一個周而復(fù)始的圓,而賴以生存的土地稱為“田”,這個字好似一個方形的平臺,于是古人就有了“天圓地方”地方之說;
在天壇的西側(cè)還有一組建筑就是“齋宮”,齋宮是明清兩代皇帝舉行祭天大典前進行齋戒的場所,一般齋戒需要提前三天,沐浴更衣、不飲酒、不食葷、不食用蔥、姜、蒜、韭菜等有異味的食物以表示對神明、祖先的尊敬。
南半部分是以圜丘壇為中心的建筑群,是皇帝冬至祭天的場所,北半部分是以祈谷壇、祈年殿為中心的建筑群,是皇帝“孟春祈谷”的場所,就是每到春分或驚蟄的時節(jié),皇帝會在這里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祈谷壇建筑群就是現(xiàn)在我們要去的位置。
天壇的面積比較大為273公頃,相當于4個故宮的面積,明清兩朝共有 22 位皇帝在這里進行過 654 次祭祀大典, (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1961年,國務(wù)院將天壇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天壇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現(xiàn)在的天壇也是“國家 5A 級旅游風(fēng)景區(qū)”。
這條路較長我們邊走邊說;
當年明成祖朱棣建造北京皇城的時候,聽取了風(fēng)水術(shù)士曾從政建議,在北京南郊偏東的位置建造了天壇,永樂十八年(1420年)竣工,,第二年(1421)正月初一,朱棣率文武大臣在天壇第一次舉行了盛大的祭天大典,這標志著大明王朝的都城從南京正式遷至北京。從此一共有22位皇帝,進行過654次祭祀大典。
當時的天壇并不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明初叫做“天地壇”,今天祈年殿位置是一組長方形的建筑,叫做“大祀殿”,古人認為天地猶如父母是不能分開的,所以采用了天地合祭的形式,明朝的第11位皇帝嘉靖皇帝朱厚熜即位后,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quán),實行了一系列的祭祀制度的改革,同時將天地合祭改為分開祭祀。
從此“天地壇”更名為“天壇”,“大祀殿”改建成“大享殿”,上層藍琉璃瓦代表對天的尊敬、中層黃琉璃瓦代表了皇權(quán)、下層綠琉璃瓦代表了江山社稷,頂端是鎏金寶頂;到了清朝時期乾隆皇帝又對天壇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改造,擴建了“圜丘壇”,將“大享殿”更名為“祈年殿”,殿頂琉璃瓦全部改成藍色,以示對天的尊敬,使規(guī)制更加嚴謹。
當時的天壇叫做天地壇在今日天壇成貞門以北,壇內(nèi)遍布松柏,松柏掩映之間的主要建筑物有大祀殿、齋宮、神樂署、犧牲所等。其中主要建筑大祀殿位于今天祈年殿的位置,為長方形,11開間,大祀殿用于天地合祭,所以這組建筑群當時成為“天地壇”,一百多年間有九位皇帝再次合祭天地,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即位后,實行了祭祀制度的改革,將天地合祭改為分開祭祀、嘉靖九年(1530年),在大祀殿以南建圜丘壇以祭天,在北郊方澤壇祭地,東郊日壇祭日,西郊月壇祭月,從此“天地壇”更名為“天壇,嘉靖24年(1545年):“大享殿”建成,規(guī)制為圓形,檐柱12根,金柱12根。龍井柱4根,三層重檐攢尖頂,上層藍瓦中層黃瓦下層綠瓦,中安寶頂;清乾隆年間皇帝又對天壇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改造改造了齋宮、擴建了“圜丘壇”并采用了來自房山的艾葉青石只做了欄板,將“大享殿”更名為“祈年殿”,殿頂琉璃瓦全部改成藍色,使天壇圜丘壇與祈谷壇兩壇共存的格局,改建了“皇穹宇”新增了圜丘壇門,使規(guī)制更加嚴謹。
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后,天壇在民國成立以后交由內(nèi)務(wù)部管理,1914年12月23日袁世凱又到天壇舉行了一次祭天大典,就是這次大典讓袁世凱做了83天的皇帝夢,至此袁世凱被歷史所拋棄;新中國成立前夕,守備北京的國民黨部隊準備負隅頑抗在天壇內(nèi)修筑軍事工事,為了建臨時機場砍伐大量樹木扒掉了南部壇墻,炸毀了400多年歷史的明代石牌坊,新中國成立后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對天壇進行了多次修繕和大規(guī)模綠化,使古老的天壇重現(xiàn)輝煌。
? 丹陛橋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丹陛橋,“丹陛”在古代是指皇帝御用的臺階,丹陛橋位于圜丘壇和祈谷壇之間,是連接天壇南北的建筑軸線,全長360米(108丈),寬30米,整體高出地面4米,丹陛橋中間的下部有東西向的券洞,所以稱為橋,據(jù)說這也是中國最早的立交橋,橋體由南向北逐步升高,一是寓意步步高升,象征“升天”,二是表示從人間道天庭,有著漫長的路程,丹陛橋分為三部分,正中間為神道,專供神靈通行,就是皇天上帝神版通行的地方,東側(cè)為御道專供皇帝通行,西側(cè)為王道專供王公大臣通行。
? 具服臺
我們看御路的東側(cè)有一個文創(chuàng)用品商店,這個位置在明清時期稱為“具服臺”,孟春祈谷典禮之前,禮部的官員會用黃色的綢緞臨時搭建幄(音:臥)帳,這個幄帳有兩個作用,首先這里是皇帝的更衣場所,皇帝在幄帳內(nèi)將黃色的龍袍換成天青色(藍色)的祭服,其次會在這里等待吉時,據(jù)記載皇帝祭祀的時間是日出前七刻,也就是凌晨四點左右,又是在初春天氣非常寒冷,皇帝會等待吉時的時候在這里御寒,幄帳內(nèi)除了照明用具外還有暖爐、暖床等,典禮結(jié)束后皇帝步行回到具服臺更衣后起駕回宮。天壇有兩個具服臺,另一個在圜丘壇的東南側(cè)。
? 祈年門
在進入南磚門后我們來到了“祈年門”,“祈年門”是天壇年齡最長的建筑之一,這里很多建筑不是被焚毀就是被重建,而“祈年門”在這里已經(jīng)屹立了600多年,是為數(shù)不多的使用金絲楠木為建筑材料的原裝建筑,明初天地合祭的時期稱為“大祀門”,明嘉靖時期改成為“大享門”,清乾隆時期改成為“祈年門”,單檐廡殿頂,天清色琉璃瓦,面闊5間,龍鳳和璽彩畫;穿過“祈年門”就是著名的 “祈谷壇”“祈年殿”。
? 祈谷壇
祈谷壇可以分成上下兩個部分,上半部分是著名的祈年殿,下面的是石質(zhì)的祈谷壇,祈谷壇分為上、中、下三層,每層都有一圈出水口,望柱之上刻有相對的裝飾紋樣,望柱就是欄板上的柱頭,是封建社會等級的象征,最下層望柱的裝飾是云紋,出水口是云朵形象;中層望柱裝飾是鳳紋,出水口是鳳首的形象;上層望柱的裝飾是龍紋,出水口是螭首,螭是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在建筑上螭首的形象代表了龍,也就是最高等級的意思,上面是祈年殿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祈谷壇并不是單獨的存在,而是與上面的祈年殿組成了一個整體,皇帝在這里對天神頂禮膜拜,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在天神的威嚴之下,皇帝也顯得渺小所以祈谷壇是彰顯上天的威嚴而存在的,也是建筑主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祈年殿
祈谷壇上面的建筑為祈年殿,祈年殿為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圓形木結(jié)構(gòu)古建筑,三層重檐攢尖頂,頂部為鎏金的寶頂,藍色琉璃瓦象征藍天,殿為圓形象征天圓。祈年殿幾經(jīng)焚毀,現(xiàn)在看到的是光緒年間重建的祈年殿,祈年殿的匾額出自乾隆皇帝的御筆,“祈”為祈禱, “年”字在古體字中的形象就是一個人將一株成熟的稻谷高舉過頭頂,代表谷物成熟,“祈年”的意思就是祈禱有個好年景,希望能夠豐收,象征收獲。
祈谷禮后期在驚蟄舉行,典禮規(guī)模僅次于祭天大典。
我們看祈年殿的內(nèi)部,一共有28根大柱,他們各有講究,其中中間的四根稱為龍井柱,代表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12根金柱分別代表了一年中的十二個月,最外層12根檐柱則代表了一天中的12個時辰,12根金柱、12根檐柱合計24根象征一年24節(jié)氣,加上中間的4根龍井柱,象征天上的28星宿,再加上頂端的8根童柱,共36根,象征36天罡,這些設(shè)計都是古人“重農(nóng)”的思想的反應(yīng)。
殿內(nèi)中心有一塊來自云南大理的龍鳳石,上面有天然形成的龍鳳紋樣為鎮(zhèn)殿之寶。
? 東西配殿
東配殿內(nèi)設(shè)有大量關(guān)于祈年殿的歷史、建筑藝術(shù)、建筑寓意、相關(guān)歷史事件圖文并茂,可以直觀地了解祈年殿的建筑特色;西配殿設(shè)有祭天禮儀展館館內(nèi)展示了祭天時使用的部分禮器,集中介紹了幾天的演變過程讓人一目了然,直觀的了解悠久歷史神秘的祭天文化。
? 皇乾殿
在進行祈谷大典的時候,中間供奉的是皇天上帝,兩邊供奉的是列祖列宗,平時這些神牌神版都供奉在“皇乾殿”也就是祈谷壇的“天庫”,我們到后面的皇乾殿來了解一下,進入皇乾門就是皇乾殿,天青色的琉璃瓦,“皇乾殿”匾額上的這三個字為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親筆題寫,中間的神牌供奉的是 “皇天上帝”,神版放在木質(zhì)的神龕當中,神龕放在石頭雕刻的須彌座之上,兩側(cè)供奉的是前清的列祖列宗,每個神牌前面都設(shè)置有 “五供”:中間為香爐,兩側(cè)各有一個燭臺和花瓶;每逢初一和十五由禮部和太常寺派人灑掃敬香,大典前一天皇帝要親自到這里敬香。
? 古稀門
我們出了皇乾門后向西側(cè)看到一個小門,叫做古稀門,明朝是沒有這個小門的,清朝乾隆皇帝在70歲的時候,禮部的官員建議在皇乾殿西側(cè)開辟的一個小門供皇帝祭祀后減少步行路程,乾隆欣然采納,又怕子孫有所懈怠,于是下詔書明確今后子孫年齡70以上才能走此門,人到七十古來稀,所以這個門稱為“古稀門”,事實上清朝皇帝并不長壽,走此門者只有乾隆一人而已。
? 七星石
我們繼續(xù)向東就是七星石,是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七塊巨石,當年朱厚熜在天壇改建后進行巡視發(fā)現(xiàn)天壇的東南角十分空曠,皇帝篤信道教,經(jīng)過術(shù)士的解讀后認為這個位置太過空曠不利于鞏固皇權(quán)的和延長皇帝的壽命,于是命人從泰山取得7塊巨石,經(jīng)過雕琢后按北斗七星的陣列安放在這里,寓意泰山七峰,七星石到今天也有500多年的歷史了,細心的游客會發(fā)現(xiàn)這七星石怎么一共有8塊呢?原來在滿清入主中原后,康熙曾派人考察泰山發(fā)脈,定論泰山發(fā)脈于長白山,還親著《泰山發(fā)脈論》,乾隆看到此書后非常高興,命人從長白山上取了一塊山石放在七星石的東北方向,為尊重前朝特意縮小了山石的尺寸,放在這里表明滿族為華夏的一員,有華夏一家,江山一統(tǒng)之意。
祈谷壇建筑群先給大家介紹到這里,大家現(xiàn)在可以稍事休息、自由活動,20分鐘后我們在這里集合一起去圜丘壇建筑群參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