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禮上搬運靈柩的杠夫
老北京給我們的直接印象是黑白照片上光怪陸離的故事場景。那個時代,既與現(xiàn)代有所交匯,又承接著封建王朝各種傳統(tǒng),使人好奇而又不至太過脫離。
杠夫,就是老北京這個古舊時代的一個注腳。
乍聽起來,杠夫不過只是干活的苦力,沒什么稀奇。然而,杠夫卻是一門有門檻的職業(yè)。
杠夫為什么重要?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工作的對象:靈柩。
畢竟許多國人講究“死者為大”,若是一不小心在出靈路上受了顛簸,逝者在棺材中移動了位置,人們不光相信這會影響逝者下輩子的命運,就連子孫后輩,也難免擔(dān)上不孝的名頭。
所以,為了能夠順順利利將死者出殯,抬棺材這個環(huán)節(jié)自然是重中之重。
老北京杠夫
上個世紀(jì)初的老北京,城內(nèi)道路都是土路,自然不能跟今天的柏油馬路相比,其顛簸程度可想而知。顛簸的土路光是行走起來就有些不易,何況抬著重重的棺材呢?
因此,為了出靈的一路平穩(wěn),杠夫們要經(jīng)過專業(yè)的辛苦訓(xùn)練,才能從事這項工作,才能做到在整個抬棺過程中,棺材不能有一絲的傾斜。
杠夫的名堂還不止如此。一具靈柩由多少個杠夫來抬,還另有講究。
清朝的喪禮
原來,清代時,朝廷對不同等級的人就劃分有不同等級的喪葬規(guī)格。
皇帝出殯要皇杠,意思就是要由一百二十個杠夫抬著靈柩;王爺出殯要八十個杠夫;再往下的宮里的貴人,出殯則是六十四杠夫。
等到清廷退位,民國建立,這一套等級規(guī)矩自然就是過時的老黃歷了,廢止不提。
清代的等級規(guī)定自然是禁止僭越的,但時過境遷,人們卻想往更高一層,試一試以往被禁止使用的喪葬規(guī)格。
所以,后來但凡是北京城里的大戶人家,出殯都用上了六十四杠的規(guī)格。這個規(guī)格抵得上過去宮中貴人的出殯禮儀。
大戶人家的喪禮
六十四杠的規(guī)格自然耗費不少,窮苦人家沒錢,他們用不起那么多的杠夫,付不起那么多的喪儀,但仍舊想著不能虧待了死者。
于是,其喪事規(guī)格一減再減,有三十二人大杠,二十四人、十六人、八人以至四人、二人的穿心杠等。二人的穿心杠就是兩個人一前一后抬著棺材,是最簡單的一種。
至于六十四人怎么抬著棺材呢?原來,那時候富人家出殯,靈柩并不像窮苦人家那樣僅僅是一口薄棺材,他們的棺材上面疊屋起駕,直如一幢小小的建筑物。六十四個人抬,也決計不是個輕松的活計。
老北京喪禮
各種出葬杠夫人數(shù)不同,出靈規(guī)格不同。一路出城途中,路人看得是清清楚楚,頓時知道這家人家境如何。杠夫的人數(shù)規(guī)格,竟成了死者死后哀榮的又一種證明。
喪事年年都有,可大多是窮苦人家。
大戶人家的喪事對喪葬業(yè)的從事者們來說是難得的賺錢機遇,杠夫也不例外??芍^“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富人家的喪事就是杠夫們的喜事,命運弄人,可見一斑。
歷史上,李鴻章于北京去世后,其靈柩要運回合肥老家。但在回合肥之前,還要先抬出北京城。據(jù)記載,李家當(dāng)時給了杠房三千銀元,是一筆大數(shù)字,杠夫們養(yǎng)家糊口的錢財就是這樣得來的。
其后,最大一次規(guī)模的喪葬就是孫中山的葬禮。他的葬禮,足足用了一百零八名杠夫。孫中山先生一生想要推行革命,他的棺材卻是由封建古舊的杠夫抬出北京城,不知道孫先生地下有知,是笑是嘆。
孫中山的葬禮
出殯的活計自然不可能是單個杠夫能找到的。承辦搬運靈柩的工作的,有專門的杠房。用通俗的話來講,杠房是專門接生意的商人,而杠夫則是只管干活的技術(shù)人員。
杠自然是很賺錢的,但賺錢的行當(dāng)自然有門檻,并非人人能進(jìn)。
在晚清,杠房需要有朝廷專門頒發(fā)的許可;等到了民國,杠房也還是需要政府的“貼”才行。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杠房是個不折不扣的壟斷行業(yè)。
杠房接到活后,并不是只管抬棺這一件事。他們還要為主家料理穿壽衣、出殯、起墳等等一系列的喪儀,從吹奏喪樂的班子到抬棺材的杠夫一應(yīng)俱全。
做這樣的壟斷而又暴利的行當(dāng),杠房卻并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顧客盈庭。平時的鋪子上實際很冷清,正常情況下鋪子里只有三五個人守著,招待顧客,真正做事的管事、杠夫,都另在他處。
杠夫在練習(xí)
杠夫平時都是由杠房養(yǎng)著的。抬杠的要求甚高,所以杠夫平時的練習(xí)必不可少。在從主家一路抬棺出城的長路中,包括起落杠、墊換肩、快慢步、左右轉(zhuǎn)、上下坡等動作要保持杠的絕對平穩(wěn),千萬不能驚動棺中的逝者。
單單是悶頭練習(xí)還不夠,需要有直觀的方式衡量杠夫們的水平。有一種夸張的說法,在杠夫們平時的練習(xí)中,會在杠子上放十幾碗裝滿水的碗,直到搬運結(jié)束,碗里的水不能撒出一點來才算過關(guān)。
正式出殯就是考驗杠夫們水平的時候了。
主管出殯事宜的叫杠頭。杠頭通常手持響尺,敲出有節(jié)奏的清脆號聲,杠夫們就根據(jù)這號聲的指令行事。如果在行走之時有人不聽指揮,杠頭更是會直接當(dāng)頭一棒。
杠夫賺的錢雖不少,但也是真正的苦力錢。
棺材抬起后,直到墓地,中途不能落到地面。因為每落一次地,就相當(dāng)于下葬一次。那么落地重新抬起,就相當(dāng)于起墳重葬。這在看重死后哀榮的過去人來看,是絕對不能接受的行為。
所以,如果沒有杠頭的命令,杠夫們誰也不能“撂肩”。
杠夫抬棺
但是通往墳地的路途較長,讓杠夫們一路不歇息也不大可能。杠夫們開動腦筋,發(fā)明了一個Y形的工具,中途稍事歇息時,便把棺材抬著的那根杠,放到工具中間凹陷處,也就是Y形的正中間。這樣,棺材就不必落地了。
可出殯畢竟是極嚴(yán)肅的事情。一路上,杠夫們都要服從杠頭命令,不能亂動,也不能胡亂說話,以免主家不悅。
做這個特殊的行當(dāng),主要就是靠服務(wù)質(zhì)量來贏取主顧。
當(dāng)然,杠夫們也不是一路不言不語。在最前面抬杠的那個人是杠夫中的佼佼者,不但肩上功夫過硬,而且還會在行經(jīng)途中對前路的各種情況及時報出,讓后面的人有所準(zhǔn)備。
畢竟,若是大杠,數(shù)十個人合成一群,后面的人勢必視線受限,只能聽前面的人通報路面情況。
指揮的杠頭有時為了鼓舞情緒,有時也會和大家說上幾句,杠夫們則在后面呼喝回應(yīng),這時的出聲是被允許的。
穿著行頭的杠夫
杠夫的行頭也很特殊,他們會穿著一身花衣裳。
不過,衣服上面會有固定的樣式、規(guī)格、顏色和圖案;更稀奇的是,這些圖案并不是絲線繡上去的,而是由顏料繪制而成。
至于帽子,通常是帶荷葉帽,上面插著一根鳥翎。鳥翎沖天而上,與清官員的帽子恰好相反,有好事者言稱,這是保佑逝者在陰間升官發(fā)財?shù)囊馑肌?/p>
歸根究底,杠夫是一門為喪禮服務(wù)的職業(yè)。不論是生前顯赫的達(dá)官貴族,還是窮苦一生的勞動人民;不論是遇難夭折的不幸少年,還是白發(fā)蒼蒼的耄耋老者,他們死后,都不過是一抔黃土,半世風(fēng)流。
生人紀(jì)念死者,正如死者不舍生人。逝者已矣,何從寄托哀思?唯有死后哀榮而已。六十四杠的靈柩,極盡喪儀,到底是給逝者看?給自己看?給旁觀者看?恐怕沒人能分得清楚,說個究竟。
杠夫這個職業(yè)的存在,給逝者家屬莫大的心理安慰。盡管心知肚明出殯隆重與否死者已然不知,但如果能為其喪禮多花一點錢財,卻好像心里放下了一塊大石,非如此不能緬懷前人。
老北京杠夫
逝者消散在墳地的荒蕪。若午夜夢回,或高或矮的的靈柩,或富或窮的喪禮,或多或少的杠夫,浮現(xiàn)在通往城外孤墳的老北京土路上,來往不息。
北京解放后,過去老北京封建的各行各業(yè)遭到取締。杠夫這一古老的傳統(tǒng)職業(yè)也結(jié)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八寶山革命公墓,取代了過去的土饅頭;現(xiàn)代的火化,代替了傳統(tǒng)的土葬。我們也只能在過往的零星記敘與黑白照片中,一窺過去杠夫的勞動場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