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皇帝“倒閹”的中流砥柱人物
關于唐文宗的施政昏庸和“政改”弊端,歷史學大佬司馬光早就洞若觀火,他在自己主編的千古奇書《資治通鑒》中已經(jīng)有了蓋棺定論式的精彩評述,司馬光曰:“夫木腐而蠹生,醯酸而集,故朝廷有朋黨,則人主當自咎而不當以咎群臣也。文宗茍患群臣之朋黨,何不察其所毀譽者為實,為誣,所進退者為賢,為不肖,其心為公,為私,其人為君子,為小人!茍實也,賢也,公也,君子也,匪徒用其言,又當進之;誣也,不肖也,私也,小人也,匪徒棄其言,又當刑之。如是,雖驅(qū)之使為朋黨,孰敢哉!釋是不為,乃怨群臣之難治,是猶不種不蕓而怨田之蕪也。朝中之黨且不能去,況河北賊乎!”(《資治通鑒》卷245)
大意就是說,大凡樹木腐朽了就會產(chǎn)生蠹蟲;食醋腐敗更會聚集蛀蟲。故朝廷出現(xiàn)朋黨為患,就說明君主治政不嚴控制政局能力不強,應當首先自我引咎,從自己那方面深刻檢討才是,而不應當責備文武百官搞朋黨。唐文宗如果憂慮群臣朋黨為奸禍害朝廷,為什么不去認真調(diào)查核實這種毀譽是否屬實?而且更應該弄清楚宰輔們所薦舉的官員是否德才兼?zhèn)洌k事是出于公心還是出于私心,他們本人是君子還是小人,這都是人主所應該具備的施政素質(zhì)和把關能力,不然如何領導國家?皇帝只要能明察秋毫,任人唯才,親君子而遠小人,綱紀嚴明,再加上賞罰分明(學學千古一帝李世民吧,榜樣?。?,如果這樣治官的話,就是驅(qū)趕百官去朋比結黨徇私舞弊,他們也不敢那樣去干??!最可笑的是,唐文宗不僅不去這樣做,反而反過來埋怨文武百官胡作非為難以駕馭,這正如一介農(nóng)夫自己不種田也不鋤草,卻抱怨田地荒蕪沒有收成一樣可笑也。唐文宗還感嘆什么“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朝廷中的朋黨尚且不能鏟除,何況對于有槍有炮的河北三鎮(zhèn)的叛賊呢!這算是什么話,荒謬至極。
正所謂那句古代名言“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由唐文宗的言行中我們也不難判斷他是怎樣的一個皇帝啦,不亂套才怪。
而且這朝中的朋黨輪流做莊,他自己管不了,還因為李德裕阻止唐文宗寵幸李訓(皇帝認為他和鄭注一樣是不可多得的奇士),認為李訓是個小人,王守澄、李訓、鄭注因此憎惡李德裕,便唆使唐文宗貶李德裕出京城,再召還牛黨李宗閔為宰相,最后是牛李兩黨一同驅(qū)逐。
本來牛李黨爭,按照歷史大家范文瀾的說法:“李宗閔朋黨依附宦官,兩個朋黨相爭,其中也含有一部分朝官反對宦官的意義,唐文宗不知保持用來較為有利的李德裕朋黨,卻為了想去掉朋黨,因而加強李宗閔朋黨,使自己完全陷入王守澄黨的包圍中,但是,他還在想望誅滅宦官?!保ā吨袊ㄊ贰返谌齼裕?/span>
這樣的混亂思維,簡直就是扶不起的阿斗,還指望他能誅滅宦官振興唐朝,這不是癡人說夢是什么?
好,話分兩頭,各表一枝。我們先轉(zhuǎn)過來講鄭注和李訓。
因為這兩人太詭異,來路也太神秘了點,比蓬萊仙境里的仙人還神秘,一下子冒出了這么個政壇新貴,都是靠歪門邪道坐火箭上來的,大家當然都有一點悻悻的,所以朝中不斷有人反對這兩人上位,認為這兩人太邪門了,這算是什么事?當時的宰相李德裕就因武昭案中李訓的拙劣表演(栽贓嫁禍也),強烈反對皇帝任用李訓并委以重任。這個明顯有致命政治弱點的人就因為會花言巧語搞風搞雨,最重要的是能為皇帝“鏟除”宦官,所以對于文武百官的強烈抗議皇帝卻置若罔聞,當耳邊風。皇帝可能是認為他們再差,也不比面對肆虐政壇多時的宦官卻采取充耳不聞不理不睬,“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的其他朝官差,像被閹了一樣一聲不吭。
所以聽多了這種反對聲音之后,唐文宗也不耐煩地對朝臣說:“人誰無過,俟其悛改?!本筒畈徽f你們也是軟腳蟹一個,也不是十全十美,至少連作反的勇氣都沒有,只會像娘們一樣纏繞宦官這棵大樹做藤科動物,懶得理你們。最后還是“頂風作案”任李訓為翰林侍講學士,后來又是禮部侍郎同平章事(宰相),位極人臣。
據(jù)《資治通鑒》記載,有一個叫李玨的翰林學士說鄭注是奸佞小人立馬被貶。因為這些朝官的所作所為,得勢后的鄭注和李訓對他們十分深惡痛絕,并進行大肆報復,把這些向皇帝告自己的御狀的朝官全都斥為李德裕和李宗閔的黨羽,進行大面積清洗,總之是每天都有人被貶逐出朝,搞得滿城風雨的款式。盤踞朝中多時的牛李兩黨也幾乎被全部排擠出去,腥風血雨啊,一時朝中盡默。
據(jù)歷史牛書《資治通鑒》超越時空的報道:“班列殆空,廷中洶洶,上亦知之?!狈凑褪浅泄賳T被趕走太多,后來上朝時,百官的班列為之一空,朝廷上下都人心惶惶不可終日。這樣下去也不是個事,人都沒了革命工作還有誰來干?這不是胡鬧是什么?
皇帝當然也知道這種荒唐事,因為他已經(jīng)把要剿滅宦官的重擔壓到了這兩人身上,而且他倆也同意了,答應為皇帝效犬馬之勞,成了剿滅宦官的“三駕馬車“,最佳治宦“歷史三人組”是也,成敗就在此一舉了,皇帝當然也默許了鄭注李訓的胡作非為,更加不可能嚴肅處理他們的“倒行0逆施”,大家是同一條船上的人,而且他們的主子都是權宦王守澄,讓他們籌劃剿滅宦官之事神不知鬼不覺的,等于是從敵人內(nèi)部策反了兩個超級臥底,當然不會引起任何人包括宦官的懷疑,這么佳的“障眼法”當然保密工作就好做很多,更加容易成事,絕對不會重蹈宋申錫的覆轍。
而且之前宋申錫也曾想要鄭注的命,好在他福大命大,負責逮捕他的京兆尹居然做臥底告訴了權宦王守澄救之,說起來王守澄還是他的救命恩人,誰也不信鄭注會想要了王守澄的命(把之納入政治人范疇就好理解了),總之皇帝有求于鄭注李訓,當然不會想他們死。你們這幫牛李黨人也曾為各自利益斗得一派烏煙瘴氣,也該有人來收拾你們了,一箭雙雕的買賣誰還能反對了?我才不是一個政治傻瓜呢,唐文宗得意地想。
最后還是鄭注和李訓怕事情鬧大了,擔心因此被人控告(趕狗入窮巷也容易被急壞了的狗反咬也),到時偷雞不成蝕把米,還反過來動搖了自己的地位,于是立馬懸崖勒馬見好就收(果然是有政治見地之人),居然主動勸唐文宗下詔,說處理了一班朋比為奸的貪官污吏后,朝廷風氣已經(jīng)為此一新,清洗工作也已經(jīng)圓滿告一段落,就至此吧,以后凡是李德裕、李宗閔的親朋戚友及其弟子部下,除今日以前貶黜的以外,其余的一律不再追究罷免,以免唐朝政局不穩(wěn)定。
大規(guī)模政治清洗之后偃旗息鼓,也有效地安撫了人心,避免狗急跳墻壞了大事,從此局勢也逐漸安定下來。
寫到這里,大家一定想問,作為權宦王守澄心腹大將的鄭注,為什么要那么急切地舉起反對宦官的大旗呢?王守澄可以說是他的救命恩人又是衣食父母米飯班主,他為什么要自己“砸”自己的飯碗,并搬倒自己的靠山呢?這是正義行為還是狗咬狗骨?難道他還是“革命義士”了不成?如果他那么想多行不義不自斃的王守澄死的話,為什么他又向王守澄揭發(fā)了宋申錫的剿滅宦官計劃,把王守澄從危險境地中救了出來,并由此而導致唐文宗苦心孤詣策劃的剿滅宦官計劃轟然流產(chǎn)了呢?這個當然是一種悖論,簡直就是出爾反爾的典型。
唉,歷史原來是這樣,由于年代的久遠和事件的逐漸模糊,當時的人物的最初確切用意早已如晨霧那樣撲朔迷離。透過歷史的迷霧,有時候基本上我們也是被弄得如墮五里云霧之中,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想也想不清道也道不明,只有干瞪眼。
那么鄭注后來為什么成了倒閹的急先鋒了呢?為什么曾親手破壞皇帝的“倒閹計劃”的罪魁禍首,在這個當口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華麗轉(zhuǎn)變,又成了皇帝倒閹的中流砥柱人物了呢?至少此刻的他已經(jīng)是位極人臣,基本上也是達到了個人生活指標的極致了,再進就會惹來殺身之禍了,為什么他要冒著生命危險突然倒向處于劣勢的唐文宗的懷抱呢?
這事弄不好可能連自己曾經(jīng)擁有的政治籌碼都因此而永遠失去并被踩翻在地永世不得翻身(后來發(fā)生的事情果然印證了這些猜想的正確),他圖的是什么?難道他突然發(fā)瘟得了失心瘋?
因為我們也能從前面鄭注幾次斗智斗勇化險為夷的傳奇經(jīng)歷中看出,他絕對不是一個糊涂蟲,心里清醒得很呢,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充滿政治智慧又見多識廣的一時俊杰,標準政治人是也。
他之所以倒向皇帝那一邊,當然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為他看到了如果“作反”成功的話,那么他作為政治支柱性人物在皇帝掌握了絕對權力之后所獲得的利益會比王守澄給他的多得多,說穿了他在權宦那里也只是一只投機取巧的走狗而已,基本上和李宗閔一樣都是“藤蘿”科動物,隨時被別的人取代,而幫助李唐奪回失去的國家控制權的功勞,那是沒人能隨便就取代得了的,和狄仁杰“再造唐朝”的功績甚至可以相比美,說是“開國功臣”類型也不為過,比攀附權閹風光得多,地位也會水漲船高。
關于這一點,歷史大家范文瀾也說:“八三五年,唐文宗將心事密告李訓、鄭注。李訓、鄭注二人認為有大利可圖,都答應以誅宦官為己任?!?/span>反正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再加上善于投機鉆營為了利益什么都做得出來的奸佞帥哥李訓的推波助瀾,最后大家一拍即合,二人都甘心效死為皇帝鏟除宦官勢力。
這個也正是應了那句老話“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编嵶⒑屠钣栠@對善于用花言巧語忽悠別人的家伙,更加會遵循叢林法則的政治斗獸場的游戲規(guī)則,以利益的最大值為根本,其他的可以無視,最多是成王敗寇,或飛黃騰達或身敗名裂,反正人生也不過是“幸虧”和“可惜”兩種極端走勢而已,成就幸虧敗就可惜,好過渾渾噩噩不痛不癢過日子,太平淡的日子不適合政治投機家鄭注和李訓,那樣簡直是侮辱了他們的智商,即使是轟轟烈烈地敗了,也愿賭服輸。
這個,從他們傳奇又離奇的死亡傳說中就略見一斑。
權變失敗后李訓逃離京城去投奔有私交的終南山僧人宗密,以為能剃發(fā)為僧躲過宦官的追捕,由于眾僧怕禍及寺院不同意收留,最后悻悻離去,在奔往鳳翔的途中被擒獲。押送京城時離奇故事發(fā)生了,此時的李訓怕被送到神策軍那里酷刑伺候,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那就慘了,居然又能施展他的三寸不爛之舌,成功地游說押解他的人干凈利落地斬下他的首級向神策軍交差,沒有多大痛苦地“就義”,視死如歸的款式。
鄭注更絕,他甚至沒有跑路,因為跑也沒用。鄭注不跑當然是想如上次用滔滔不絕的辯才說服韋元素放過他一條生路一樣,來說服要收拾他的監(jiān)軍張仲清,他有這個自信,他本身就是一個江湖大佬,也是一個舌燦蓮花的政治賭徒,以前靠他的出色口才平步青云,這次他也同樣自信自己會像以前一樣逢兇化吉。雖然張仲清也對他很客氣,還請他上座并上茶。不過他最終逃不過這一劫,因為還沒有容他開口說話,卻在他舉杯飲茶潤喉之際,可惜在他身后的押衙李叔和不給他機會,快刀斬亂麻般當場砍死了他。
這些以后再詳談吧,我們先講講甘露之變的全過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