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5年7月,倫敦財經雙周刊《振興農商紀要》推出了一項新的創(chuàng)造財富并且永久改變兩性關系的行業(yè)—征婚啟事:“某男,30歲,家產富足,希望尋找一位家產不低于3000英鎊的年輕女士?!?/p>
這種征婚廣告,說白了就是在“婚配”的題目之下,一個男人就財產和一個女人討價還價。然而這樣的模式主宰了這一行業(yè)一百年:大多數的征婚廣告都是30歲左右的男人,樂于結識年輕的小姐和寡婦,要想建立“快樂的關系”,財產不能少于500英鎊。
1837年,40歲的出版商約翰·霍頓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刊登了一則征婚啟事。一個明確的回應讓他心跳加快—這位女士建議他們在晚上某一個特定的路燈下見面。開始,交談不太順利,但是當她說與一位宮廷女士住在一起時,他忙問是不是她的朋友。六次約會之后,約翰才知道她不過是宮廷女士的仆人,于是立刻結束了與她的關系。
婚介的商品化非常符合17世紀的婚配市場,到18世紀下半葉,在重視金錢的同時,部分男人也開始看重女人操持家務的品質,“體貼”一詞不斷出現在廣告中。
1750年,一位紳士在廣告中細致地描述了他的夢中情人:牙齒漂亮,嘴唇柔軟,氣息甜蜜,眼睛要明眸善睞;她的膚色要健康,人要整潔,胸部要飽滿、堅挺、白嫩;她要善解人意,不需要多高的學問,但是交談要令人愉悅,言談要大方得體,秉性溫柔,愿意為對方服務。
但有段時間,征婚廣告開始變得魚龍混雜了,很多廣告像是為了娛樂讀者,還有些人毫不掩飾自己想獲得某種特別關系的愿望。1768年,有人登了一則廣告:“一位淑女,她的才藝得到了上流社會的肯定,最近失去了一位秘密朋友,渴望得到任何階層人士的保護?!边@個廣告最大的可能性是一位高級妓女來尋求包養(yǎng)。有的甚至充滿了陰謀。1828年,不少于53個受人尊敬的女士回應了24歲的威廉·科德的征婚廣告,他說他需要一位妻子給他帶來財產和家庭的舒適。實際上,科德是個殘忍的殺手,他剛剛蓄意謀殺了他的女人。
當然,征婚廣告也鬧出了不少笑話。1825年,哈羅公學的一幫學生以“美麗、富有的女士”的名義刊登了一則征婚廣告, 收到了50位男士熱情的回復。于是這幫學生又刊登了一則廣告,要求有意的男士在某天到一個德比巷劇院見面,站在后排,拿單片眼鏡遮住右眼。到了指定的那天,50個男人站在那里,相互看著對方的單片眼鏡,才明白他們被耍了。
對于淑女來說,發(fā)布和答復廣告都有辱美名,因此直到19世紀50年代,女性發(fā)布的為數不多的廣告中大部分用的是假名。當時已經發(fā)展出了固定的說法:使用中間人,還有固定的措辭,如“舉止端莊”“善持家務”“郵資付訖”,還有最重要的“來信保密”。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男性的人數急劇減少,女性發(fā)布的廣告超過了男性。而且戰(zhàn)爭也改變了女人的觀念,她們不再待在家中,并且開始吸煙、跳舞,勇敢說出自己的要求和權利。有些女人開始征約會對象而不是結婚對象。
20世紀50年代,廣告業(yè)長足發(fā)展,征婚廣告也峰回路轉。自從美國首次把婚戀節(jié)目搬上了熒屏,各國的電視人對婚戀節(jié)目進行過不同的探索,演繹出不同的節(jié)目形態(tài),征婚廣告被搶去了風頭。需求消失之后,英國最后一份征婚版面在1961年停止出版,十年之后才再次繁榮起來。但是互聯網出現之后,征婚廣告又退回到了19世紀的水平。正如1695年一樣,征婚廣告依舊在表達對愛的渴望,希望能脫離現有處境,尋求安全的保障,雖然如今的人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這些希望,但是其本質三百多年來都沒有改變。
臥底揭秘!300男人建“迷奸群”,直播下藥、迷奸全過程?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