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桃花潭鎮(zhèn)古建筑共400余處,單體建筑物300座,建筑面積80000多平方米?,F(xiàn)存明清建筑物多數(shù)保存完好,包括翟氏宗祠、文昌閣、水東老街和萬村老街等,具有較高的建筑研究價值。
步入桃花潭,就自然會想起李白的一首詩《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寫于公元755年,李白50多歲,從長安失意離開始,便游山玩水、尋仙訪友。
李白和汪倫都是唐代才子,李白以豪放派的詩歌為世人所知,而汪倫則以他的深厚學(xué)問和幽默機智著稱。李白游經(jīng)歙縣,歙縣縣令為涇川桃花潭汪倫之兄鳳思。汪倫世居桃花潭,對李白詩風(fēng)人品極為仰慕,生平最大心愿便是與李白對酒吟詩。鳳思便告之李白行蹤,于是汪倫修書一封盛邀李白來涇川游玩。李白在桃花潭流連近半年時間,他不僅與老友萬巨相處甚歡,也和汪倫結(jié)下了更深厚友誼。李白臨別前,為了不再叨擾友人,本打算悄然登舟離去,沒想到,當(dāng)船起航時,岸上卻傳來悅耳的踏歌聲。在古時的桃花潭,人們送別時最隆重的禮節(jié)就是“踏歌舞”,歌舞里飽含著對親友的不舍與祝福。
李白便寫下這首《贈汪倫》看似簡簡單單的贈別詩,前兩句平淡無奇,只是作詩背景。后兩句可謂是千古絕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在李白看來,友情是不僅有層次上的區(qū)別,還有程度上的不同。從與汪倫的交往,眼前送行的既熱烈隆重,又簡樸真率的禮儀上看,無論桃花潭水有幾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友情深。
在李白的這首詩之前,人的感情是無法用一個尺度來進行衡量的。無論人與人之前的感情是豪邁的、是依依不舍的、是難過的、是牽掛的,都是主觀的感受,而從李白的這首詩開始,人的情感變得可以度量。度量,就意味著它可以是有長度的、有寬度的、有高度的、有深度的、有重量的、有濃度的……總之,這就意味著情感情緒從一個純感性的東西,變成一個理性可量化的東西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