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p>
【譯文】孔子說:“君子執(zhí)中通變,小人反之。君子之執(zhí)中而通變,有君子之之德而隨時處中;小人之執(zhí)其中為用,有小人之心而無所顧忌,沒有敬畏之心。”
【注釋】
① “君子之中庸也”句至“小人而無忌憚也”句。
朱熹《中庸章句》:“君子之所以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隨時以處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無所忌憚也。蓋中無定體,隨時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謹不睹、恐懼不聞,而無時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則肆欲妄行,而無所忌憚矣。”
② 小人之中庸
宋·陳襄《古靈集·禮記講議·中庸》(卷十二):“人性莫不善,故君子、小人皆有中庸之性?!睹献印分^‘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也。惟君子為能明性之善,閑邪窒欲,擇乎中庸而守之,故曰‘君子中庸’。小人性以情遷,動而違道,徇乎邪欲,是以反中庸也。君子之中庸,所以能守之者,以其道為君子,知中庸之不可離,離之非道,故庸言庸行,時不失其中焉。小人之中庸,無以異乎君子之中庸,所以反之而不行者,以其道為小人蔽于情欲之自私,而不知戒忌畏難也。”
朱熹《中庸章句》:“王肅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子亦以為然。”
③ 小人而無忌憚
宋·衛(wèi)湜《禮記集說》(卷一百二十五):長樂劉氏(彝)曰:“小人目悅乎色,而不憚傷其明也;耳悅乎聲,而不憚傷其聰也;貌悅舒惰,而不憚傷其恭也;言悅順情,而不憚傷其從也;心悅邪辟,而不憚傷其睿也。由其一心之無忌憚,而陷其身于不義,刑禍從而加焉。無他也,須臾之間,言行離乎其性,則反于中庸矣。又不知以為忌憚,時省其失,則終于小人而冒于刑禍也?!?/p>
【按】“中庸”,本篇依宋·郭忠孝(兼山)“極天下至正謂之中,通天下至變謂之庸”解作“執(zhí)中而通變”。《文言》:“六爻發(fā)揮,旁通情也。”天地萬物之情,發(fā)揮在爻,是故情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揮旁通,謂之變。宋·黎立武《中庸指歸》:“建中也,建極也,守約也,慎獨也,一貫也,止至善也,克己復(fù)禮也,反身而誠也,皆所以執(zhí)此中也?!薄罢\者,致中和之道,皆所以盡己之性,所謂中也。恕者道之推,化者教之至,皆所以盡人物之性,所謂庸也。”
《易·系辭上》:“易有太極。”極,有中、一、極至等義,如古人以北極為天之正中而眾星拱之。清·胡煦《周易函書約存·原圖約》(卷首上):“由中之太極而兩儀、四象、八卦,以及重儀、重象而至于六十四卦,無有一爻不涵有太極者,是分之必由于合,達道之必原于大本也。倘由此加至無窮,皆未有離太極者也?!?/p>
“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時中”,在《易》為《乾》卦。胡煦《周易函書約存》:“蓋《乾》元之方亨,天之資始者于此,人物之資始者亦于此,是萬物之大原,天人合一而不分者也。其在人心,寂然不動,亦各有太極存焉。與天同,與《乾》元同也”,“《乾》元一亨,六十四卦悉從此出,而萬物之全象具焉,故曰‘萬物資始’?!?strong>黎立武《中庸指歸》:“中庸之道,始于堯舜授受,大明于孔子”?!八匆源蟮碌梦?,好問察言,用中于民,《乾》‘九五’事也。孔子有德無位,明中庸之道,以垂世立教,《乾》‘九二’事也?!惫手杏篂閮?nèi)圣外王之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