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西莫多 | 195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解讀(周末好文)
“由于他的抒情詩,以古典的火焰表達了我們這個時代中,生命的悲劇性體驗。” -------- 獲獎理由
薩瓦多爾·夸西莫多(1901-1968)于1959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然而根據文檔記載,他并不是當年第一位被提名的作家。原本瑞典文學院評委會主席安德斯·奧斯特林比較傾向于將該獎項頒發(fā)給卡倫·布利克森,而這一提議也通過了另外兩位評委的認可。但是同為評委的瑞典作家埃溫德·雍松認為北歐作家獲獎相對較多了,如果依然將該獎項頒發(fā)給卡倫·布利克森則顯得該獎項稍有偏心,因此最終瑞典文學院為了避嫌而選擇了薩瓦多爾·夸西莫多。夸西莫多出生于西西里島的文化古城錫臘庫札,其父親是一個小車站的站長。他年幼時深受酷愛詩歌的姑母影響,開始接觸并模仿意大利古典詩歌。1919年,夸西莫多在西西里首府巴勒莫技術學校畢業(yè)后,進入羅馬工學院學習土木建筑,兩年后因熱愛文學而轉入古希臘、羅馬語言文學進行學習,然而因家庭的經濟問題而輟學。輟學后,夸西莫多開始自謀生計,直至1928年,他再一次投身于詩歌創(chuàng)作中。次年,他移居佛羅倫薩,結識了“隱逸派”著名詩人蒙塔萊,并進入進步文學刊物《索拉里亞》擔任撰稿人。1930年,夸西莫多出版了處女作《水與土》,這部作品一經出版便引起詩壇的關注。1939年,夸西莫多因從事反法西斯活動遭到解聘和官方的攻擊。1948年至1964年之間,他先后在《火車頭》、《時報》、《小時》等報刊編輯部主持專欄。夸西莫多是繼蒙塔萊和翁加雷蒂之后著名的“隱逸派”詩人之一,“隱逸派”是二十至三十年代盛行于意大利詩壇的一個流派,這一流派結合了法國象征主義詩歌的特征以及意大利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隱逸派”詩人大多聚焦于內心的表達和精神層面的刻畫,而盡可能的回避現實。同時,“隱逸派”詩人擅長象征手法,通過描寫自然景物而抒發(fā)個人感受,進而高度提煉藝術形象。夸西莫多早期的詩集大多著重于個人情感的抒發(fā),在表達出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懷念的同時,也表達著自身對自由的渴望和向往。而開展抵抗運動后,夸西莫多的詩歌不再局限于個人的情感領域,而是將目光轉向了動蕩的社會與政治,更多的表達著對國家和民族的憂愁,也因目睹戰(zhàn)事而更多的關注人類的生死的思考。夸西莫多極其善于利用象征和聯想的手法,他的詩歌中不僅僅存在草、樹、死水、四季等常見的意象,還存在著類似漚爛的木頭、深井、哭泣的婦人、無名的死尸等具有恐怖氣息的意象,將其深沉痛苦的基調直接的展現出來,同時表達出對故鄉(xiāng)的懷念、自身的孤獨,以及國家的衰敗和人民的痛苦。另外夸西莫多往往將正常的語序打破后進行重構,使得語言本身更具有沖擊性。而且,夸西莫多善于利用追憶的手法進行描寫,這也為他的詩歌增加了復雜的美感,使讀者穿梭在過去和現在、虛擬與真實之中。《瞬息間是夜晚》是夸西莫多的一首著名抒情詩,也是其抒情詩集《水與土》中的第一首。這首小詩體現了作者對于處于法西斯專政時期的意大利的感懷,當時被意大利史學家稱之為“黑暗的二十年”。 這首小詩一共四行,在精小的篇幅中卻包含了兩對意象:“陽光”和“夜晚”,“偎倚”和“裸露”。這兩對相對立的意象,將日落黃昏到夜幕降臨的瞬間直接的展示出來,透露著深深的無奈和孤寂。這首詩被北島收錄于《給孩子的詩》,其中還收錄了夸西莫多的另一首詩《看見的,看不見的》。盡管夸西莫多的詩歌細膩而神秘的透露著苦悶和憂愁的同時還隱約擁有絲絲的希望,但是終究還是逃不過外來詩歌翻譯的命運,這也許并不是翻譯的問題,而是詩歌本不是能被翻譯的文學形式吧。1. 我已離開伙伴,把心深深藏在舊墻內,獨自靜靜地想念你。2. 生活只是鮮血的搏斗,死亡是血泊中開放的花朵。3. 每個人都孤獨地站在地球的中心,一線陽光透過他的全身,瞬息間夜晚降臨。4. 我可能是個孩子,這孩子害怕尸體,但死亡在呼喚,要把它把所有創(chuàng)造物分離。6. 我不了解我的生命,幽暗單調的血統(tǒng)。7. 樹林使黃昏更像被遺棄的地方,你無精打采的,最后的腳步已經消失,就像花朵很少長在菩提樹上,這是命運。9. 如今,美閃在別人的臉上,我已經失去每一個不該失去的事物,甚至在這殘余的聲音中,歡欣也是模仿。10. 你說:死亡,寂靜,孤獨,如愛、如生命。是我們臨時湊合的形象的詞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