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水稻(外一篇)
□陳慶明
我對故鄉(xiāng)的記憶總是從一株水稻開始的。
那時秧苗還齊刷刷的聚在秧田里,像一群圈養(yǎng)著的饑餓小鴨子,呱呱地叫著、急著要沖出去。直到谷雨節(jié)氣一過,春水漫過了田基,夜里布谷鳥帶來了“播谷”的信息,母親就會準時來到田埂上。
那時候的母親年輕力壯,父親早“走”,她及時地轉(zhuǎn)換角色,練就了一副農(nóng)事的好身手。母親熟練地挽起褲腿、捋起衣袖,赤腳走向田野,先是在秧田扯秧苗,將秧苗捆成一小扎一小扎,用扁擔挑到耕耙好的田邊。母親用衣袖抹了抹額上的汗滴,然后提起秧末用力一甩,秧苗在空中劃出一道優(yōu)美的弧線,“啪啪”地紛紛落到水田里,像一群訓練有素的士兵各就各位,接著便是緊張而有序的插秧。母親常說,千犁萬耙,還靠手指一下。只見母親一把抓起秧苗,左手握住半把秧苗,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敏捷地捻動,秧苗兒就一株株地分開,右手快速地夾住,再往水田里插去。母親的左右手配合得極為默契,插秧時手指撩起的水花從不間斷。在母親移動過的水田里,嫩綠的秧苗一行行豎了起來,整齊勻稱,像一塊綠色的地毯,綠地毯在慢慢地擴大,再擴大,一會就成了一片……看著一塊塊充滿生機的水田,母親瞇起了眼睛,仿佛是一名高明的國畫家,在欣賞自己一氣呵成的作品。
接下來的一段很長時間里,母親每天都會扛著鋤頭到稻田里走一圈,這里瞧瞧、那里看看,有時蹲下來將傾斜的稻苗扶正,有時把侵進稻田里的雜草薅掉。更多時候,母親會拉著我走向田野,走過一丘又一丘的水稻田,像在參加一個盛大的閱兵式。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母親其實是想讓我充當她與水稻交流的使者。就像一位高手,母親是寂寞的,只有對著水稻她的表情才會生動起來。她需要一位虔誠的聽者,而我正好填充她內(nèi)心的空白??赡菚r年幼的我不懂薅草、撒糞、播種,不懂水稻的拔節(jié)成長,我只對草叢中生動的蚱蜢感興趣,對牛背上跳躍的鳥兒感興趣,所以常常在母親滿是期待的目光中走神。
水稻田里很安靜,母親的水稻卻在抽動著。一株株生動的水稻用葉片、用色彩豐滿了我的記憶。我常常站在故鄉(xiāng)原野上極目遠眺,滿天的綠像一場大火在田園里燃燒。當然,除了綠之外,田野還有紅、黃、白,或其他顏色,就像世事一般混亂繁雜,沒有章法。但對于一場自天而降的綠色燃燒,其他顏色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正是揚花的季節(jié),水稻早已密得插不進目光,甚至插不進我的任何想法。一株株水稻充滿了激情,漫天遍野孕穗、灌漿、成熟,水稻的每一個步驟都轟轟烈烈,有著如夢令和蝶戀花一樣的幸福。來自山野的風一陣接一陣來,像一些清清涼涼的水從水稻的心上潤過去……水稻把想對母親說的話語輕輕地藏在心底,水稻把夢中的細節(jié)靜靜地藏在胸中;母親卻把對水稻的表白丟在擦肩而過的風里,又被風帶得很遠很遠。是風吹翻了水稻的結(jié)構(gòu),吹動了水稻的情節(jié)。年少的我一路踏著水稻的青春,在水稻的注視中里緩緩行走。
母親老實本分,水稻成了她的命根子,她把靈魂都摞在每一株水稻細長的葉脈上。那年大旱,幾個月時間都沒下過一滴雨,田里爆開了一條條裂痕。心焦的母親時常望著天空發(fā)呆,我跟著往上看,可天上玻璃一般透明,連一絲絲云彩也沒有。母親忍不住抓住我的小手,從那冰涼的顫抖中我第一次感受到她內(nèi)心的恐懼和悲哀。附近的小河早已見底,那天夜里,月光很好,母親許久沒有回來。我去找,發(fā)現(xiàn)他坐在田埂上,默默地與水稻對視著。我正要說話,母親擺了擺手,示意我坐在她身邊。四周有不知疲倦的蛙聲、綿綿的蟲鳴和微微的風。我坐在母親身邊,像她一樣,虔誠地守望水稻……
稻子一天天走向成熟,在農(nóng)歷六月某一天早晨水稻們好像約好似的呼啦啦一片金黃,鄉(xiāng)村空氣里彌散著軟軟的稻香。風拂動著農(nóng)事,催動著季節(jié)的腳步。母親依約來到田邊彎腰探下身去,先用有力的手臂把一鋪稻子攬在懷里,再把臉伸進稻棵中深吸一口氣,然后左手抓稻稈,右手揮刀,“唰唰唰”的鐮刀聲擦過我的耳際。燦白燦白的陽光從母親的肩頭滑過去,在刀刃上畢畢剝剝地碰撞出透明的火花。母親的鐮刀在禾苗間游刃有余,像歐陽修筆下的賣油翁一樣有著嫻熟的技巧。在她背后,稻谷上灑滿了陽光的碎片,一簇簇水稻帶著金黃的夢倒在田里。正是流火的天氣,頭頂碩大的太陽像一張巨大的鐵弓,不停地向大地發(fā)射灼熱之箭,齊刷刷地射在母親身上,大顆大顆的汗珠在母親的頭上滾動閃爍。我站在稻田里,看到水稻在鐮刀懷里倒下的姿勢,看到母親弓著的背影和汗流浹背的衣裳,看到她被汗水打濕的齊耳頭發(fā)、臉龐以及古銅色的笑紋,看到水稻落地的抖動和歡愉的掙扎。這些細節(jié)都在陽光下呈波浪形涌動。
收完早稻,母親又趕著栽上晚稻。就這樣,播了收,收了播,一茬一茬的水稻喂養(yǎng)了村莊,喂養(yǎng)了我們的生命。后來母親被查出食道癌。病后的她骨瘦如柴,虛弱無力,但她依然記掛著她的水稻,就拄著棍子顫巍巍地走到田邊??墒怯捎谌肆Σ蛔?,水稻里長滿了野草,一株株水稻像一個個營養(yǎng)不良的孩子面黃肌瘦。母親再也忍不住了,淚水沿著臉龐嘩啦啦地往下淌……多年后,我在那條連接稻田的小道上仔細辨認母親的腳印,春天的夏天的,前日的昨日的,來往重疊的腳??;我又仔細尋找母親的細碎的滾燙的汗珠究竟滴落在田埂的那一叢細草上。可一切都已模糊不堪了。之后,我對故鄉(xiāng)的記憶和想念就濃縮成了一株水稻。
記憶稻米香
外孫是姥姥家的狗吃完就走,似乎成了那個時代對做為外孫這類人一種貌似合理的解釋。“外甥打燈籠照舊(舅)”就是一種最好的詮釋,緣由那時只有過年了,孩子們才能穿上新衣服,手里拎著大人用老式罐頭瓶子做的燈籠,吃完晚飯后急急忙忙去外婆家拜年,目的就是能得到幾毛錢的壓歲錢和幾個鞭炮。那時還小,也理解不了外婆為啥總是要這樣說,只是心里在想:吃完不走還想干啥呀?其實去外婆家多數(shù)是因為她家有好吃的,什么槽子糕,盧果,光頭,罐頭,糖塊......再就是后園子里的那幾棵櫻桃樹。外婆每次見到我,經(jīng)常是嘴里叨咕著那句話,手里卻往我兜里塞著好吃的,然后外婆就說:快去玩吧!我也就連招呼都不打,樂顛顛地去和小伙伴們顯擺去了。
外婆是個裹著小腳的老人,一米五五的個頭,長得小巧玲瓏,精明利落,頭發(fā)始終梳理的一絲不亂,即使是穿著帶補丁的衣服也是熨得平平整整的。外婆雖沒進過學堂,但做起事兒來講起話來總是有板有眼的,連一向被村民公認為性格倔強的外公都不得不佩服外婆操持家務待人處事的能力。外婆裹腳的時候一般是盤坐在炕頭上背著人把腳和小腿裹好才下地,我有時好奇地想看看,外婆會嗔怒地說聲:不許看!出去玩去。記憶中外婆的腳很小,因為長期的束縛長得像小饅頭一樣。外婆走路的姿勢很輕很慢,像她的人一樣不事張揚。我們有時淘氣了,外婆會拎著個笤帚疙瘩詳裝追我們,可她卻怎么都追不上,我們就四處躲貓貓做鳥狀散。外婆就是用這樣一對弱不禁風的小腳養(yǎng)育著大幫的兒女,支撐著一個家族的風霜雪雨。
那時,農(nóng)村炕桌上一天三餐的主食就是玉米、高粱和小米,至于面食也只有過年吃餃子或者誰過生日吃面條時才可以看到。依稀還記得是外婆教會我吃飯包的,就是選好那種上等的墨綠色的白菜葉子,洗凈平攤在炕桌上,在葉子上先抹上農(nóng)家大醬,再放上香菜和大蔥,然后再把蒸好的小米飯放在上面,再把葉子對折起來,雙手捧著就可以享受一頓美味了。至于在火盆里燒毛蔥,再灶坑里烤土豆,在爐蓋子上烤粉條,嚼甜桿,吃蒲棒,擼榆樹錢,在田間地頭攏起一堆火烤青玉米和燒小麥穗吃,這些都是兒時最好的小食品了。離開家鄉(xiāng)一晃已經(jīng)三十多年過去了,至今我還經(jīng)常吃小米飯和大碴子粥,這也許是一種難舍的記憶,抑或是一種習慣吧。
第一次吃大米是在外婆家。那是一個早秋的季節(jié),大田的香瓜兒開園了,樹上的果實也可以入口了,農(nóng)民辛勤了一年的盼頭也掐指可數(shù)了。對于不諳世事的我來說,也在懵懂地盼著這個季節(jié),從春天開始就一直盯著外婆家那幾顆櫻桃樹,瞧著一樹雪白的花咕嘟慢慢綻開,看著果實從青澀漸漸變得殷紅,從米粒那么小變成指蓋般大了,紅綠相間的樹上掛滿了似乎一碰就能滴出果汁的紅櫻桃,那果著實紅得剔透,紅得欲滴,紅得垂涎,紅得不舍。記得那天推開外婆家的院門,本來是想搬個板凳去摘櫻桃的,可卻被一陣莫名的香味吸引了去,那是一種從未聞過的香味,那味道是從鍋臺上的鐵鍋里串出來的。外婆后來告訴我說那是精米,并從一個清朝帽筒里小心翼翼地抓出一把雪白的大米給我看,還告訴我37年小日本進入東北后,普通老百姓吃精米是要被砍頭的,因為他們認為精米是給高貴人種吃的,還說她年輕時的一個鄰居因為偷吃了精米被日本鬼子活活用刺刀挑死了。
就這樣,我第一次很清晰地記住了什么是大米,第一次嘗到了大米那氤氳滿腹稻香滿屋的味道,那時我才七歲?,F(xiàn)在我已經(jīng)走到知天命的年齡了,水稻也已經(jīng)大面積種植了,有旱田的有水田的,有江南的有江北的,有精裝的有簡裝的,有長粒的有圓粒的,粒粒都晶瑩剔透,顆顆都豐盈有加,一如當年外婆捧在手里那撮精米一樣潔白,一樣圓潤,一樣耀眼!大米似乎早已成了家常便飯了。可不知為什么?我卻怎么也找不到當年殘留在腦海里那份濃郁的稻米香了!我時常翻找著那些漸行漸遠又親切如初的時間,一遍遍撿拾著遺落在孩童時光里一段段溫暖鮮活的記憶,任憑那記憶像霧一樣若隱若現(xiàn)地彌漫著,彌漫著......
===========================
【在線編輯:林兆豐】
聲明:原創(chuàng)作者作品抄襲剽竊責任自負
主編:瑞雪 制作:臘梅 微信號:13115477919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