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每天八杯水的說法開始流行起來。如果百度一下「喝水的好處」,就會發(fā)現(xiàn),喝水簡直成了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很多人因此普遍認為多喝水對身體好,不僅平時要多喝水,早上起床要喝一大杯水,生病之后更要多喝水。
多喝水,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水,屬于陰寒之物,即使是燒開的水,依然屬于陰?!端氖バ脑础防镏v:「水谷入胃,消于脾陽,水之消化,較難于谷」,需要消耗更多身體的陽氣,才能完成水的運化蒸騰,氣化后才能輸布到全身各處,為身體所受用。早晨,陽氣正在升起,一杯水下去,簡直有如當頭一棒的即視感。
更夸張的是,流傳這么一個說法,說是等到覺得渴了再喝水就晚了,應該不渴的時候就開始喝。真不知道該理論的創(chuàng)造者,是不是每天都是水飽狀態(tài)。臺灣易經(jīng)大師曾仕就說:現(xiàn)在的專家,專門害人家。
一個陽氣本就不足的人,如果一味盲從盲信,每天晨起一杯水,一天八杯水,長此以往,水液就會停滯在體內(nèi)不同部位,阻礙氣血的循環(huán),造成寒濕凝滯,加重陽氣的虛衰,進而引發(fā)不同的病癥。
《金匱要略》中描述了水飲停留在五臟的不同位置,對人體造成不同的影響:
在心下,人會感覺心臟不適,背部心區(qū)發(fā)冷;
在肺,人會咳嗽上逆,吐清水痰;
在脾,人會感覺身體沉重,倦怠乏力;
在肝,人會感覺到兩脅下,滿脹不適;
在腎,人會感覺到心悸心慌,水克火。
中醫(yī)認為:脾統(tǒng)水,水到了胃里面后,是脾的陽氣把它氣化消化的,上萬年前中國人就認識到了,《黃帝內(nèi)經(jīng)》里有詳細的論述?,F(xiàn)代西醫(yī)學認為,脂肪、蛋白質(zhì)等分子鏈,是靠人體的熱量切斷的,這二者說法是一樣的,佐證了內(nèi)經(jīng)論述的正確性。水在身體內(nèi)部是以氣化狀態(tài)存在的,這個過程需要耗費更多的身體熱量和陽氣。如果不是被氣化掉,胃與大小腸都是連通的,就變成喝水后大便拉水了。
現(xiàn)在人很多觀念都被誤導了,是錯誤的。不管什么病,醫(yī)生都讓人多喝水,好像水是萬能藥,就連女人美容保濕,也讓多喝水。如果你認真觀察就知道,很多病都是因為喝水引起的問題。有人上火,喝水過多,火氣反而越大。因為水喝多了會傷到脾臟,脾土的陽氣來源于心火,喝了水不能夠化成氣,不能變成津液,不能被身體消化吸收利用,喝水反而進一步加重了脾的負擔,體內(nèi)津液更少,會越喝越渴,越喝越上火。
如果是寒濕體質(zhì)的人,更不能多喝水,本身陽氣就不足,喝了水不能氣化掉,以水飲狀態(tài)停留在身體里面,身體內(nèi)環(huán)境會變得更寒、更濕,日久成病。
人年輕的時候陽氣足,喝了水能夠及時消化氣化,歲數(shù)大了陽氣衰敗,心陽脾陽不足時,喝水不能夠及時氣化掉,加重了脾陽氣化消化水的負擔,脾就更虛了,心陽就更弱了。即使正常人老喝水,也照樣能喝出病來。
喝水本來是個因人而異的事情,如果大家對自己的身體有覺知,自然知道該何時喝,如何喝,聽從身體的自我覺知,找到適合自己的飲水方式。
一般情況下,喝水原則應該是:不渴不喝。
渴了,想喝的話,最好喝溫熱的水,陰中帶陽。除非揮汗如雨,水分流失嚴重時,不要大量飲水。如果喝水不能止渴,那一定是身體里面出問題了。
記?。菏巧蛑箍剩皇呛人箍?/b>。
如果平時老是覺得口渴,那一定是病,得治。如何治療?需要根據(jù)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因人而異,不在此擴展講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