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配主成】
[組成]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白術(shù)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煎服法]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核心功效】
通陽散寒,化氣利水,兼以解表。
屬性標引:走里顧表,滲利之劑,足太陽藥;通陽,利水,化氣,解表。
【主治病證】
寒風外犯足太陽經(jīng),由表入里,由衛(wèi)而氣,致使膀胱氣化不利,水液停蓄——膀胱蓄水證。
【典型癥候】
原有發(fā)熱惡風,汗出不徹,繼見小便不利、少腹脹滿,甚者反有煩渴、渴欲飲水,但水入則吐,舌苔白滑,脈尚浮或兼數(shù)。
【方文出處】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71>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73>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74>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13-4>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fā)汗,五苓散主之。
<13-5>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拓展說明】
1.機理申訴:眾所周知,五苓散為化氣利尿的代表方劑,主治膀胱蓄水之證,不過太陽主表,里證也易與表相兼,故病從外來者,也可兼夾發(fā)熱、脈浮等表證未罷,方中巧用桂枝,即可通陽化氣,又能兼解在表之余邪,配以利水諸藥,更又化氣于下內(nèi)而助津升達于上外之妙,故而能有升津止渴、布津止汗之功。
2.合方活用:五苓散合小柴胡湯,為臨床常用的柴胡五苓散,其用小柴胡湯透達少陽于外,用五苓散化氣利濕于內(nèi)??勺兺ㄓ糜谥委燑S疸型肝炎而寒濕偏重者,常加舒氣之藥郁金、川楝,利濕之藥茵陳、厚樸,取效更切。病者多見身黃溺黃,身體困重,食納腹脹,大便稀溏,精神委靡,脈象弦緩而濡,舌苔白膩,兩用方之合,實取達邪外透,利濕下出的分消之效。(參考:《陳瑞春論傷寒》)
作者:劉英鋒
文字整理:梁達歌洋 王言嘉
編輯:劉夫子傳承工作室編輯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