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公彰
陳壽《三國志·廖立傳》記載:(公元234年亮歿后)后主著姜維領偏軍詣立“共同御敵”,立悲號,不奉。陳壽在這里說廖立悲號(失控大哭),其實是深深地理解了廖立的心情。做為與孔明、龐統(tǒng)齊名的荊州系謀士,因為性格直率,剛正不阿,主張“韜光隱晦,息兵養(yǎng)民,待時而戰(zhàn)”的超先進的治國策略,與諸葛亮實施的急于統(tǒng)一,建不世之功而窮兵黷武的國策相左,而累遭亮表劾貶汶山為庶民。十年了,眼見蜀漢連年征戰(zhàn),人才流失難聚,人口銳減,財政不濟,本就在三國中最弱小的國力日益衰弱,憂心如焚而無能為力。
一、五出祁山,戰(zhàn)火不斷
公元223年劉備彝陵之戰(zhàn)敗,白帝城托孤于諸葛亮、李嚴等人。為此重托,諸葛亮從228-234年七年間發(fā)動了五次北伐戰(zhàn)爭。228年春第一次北伐在占領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后,痛失街亭,功敗垂成;228年冬第二次北伐亮領兵數萬出陳倉道,但守將郝昭準備充足,依據陳倉險要地勢堅決抵御,魏國援軍一到只好退回漢中;229年春第三次北伐亮遣陳式攻占武都、陰平,幾經周折穩(wěn)定戰(zhàn)果;231年春第四次北伐再戰(zhàn)祁山,司馬懿統(tǒng)帥抵抗,只對峙不與交戰(zhàn),蜀孤軍少糧無奈退軍;234年春第五次北伐揮師渭水,但司馬懿的高掛免戰(zhàn)牌,使得亮無計可施,亮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綜觀蜀漢立國史,諸葛亮神機妙算,奇謀模擬,千古傳奇多多。但是亮行萬事但求周全,殊不知世間事并無百分百十全十美,加上蜀漢最弱因而北伐無一成功者。故徒有完成托孤統(tǒng)一中華復興漢室之志,而無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統(tǒng)御、將軍之才。令人噓唏!
二、人才流失
蜀漢后期為何缺人才?若不是諸葛亮“搞掉”下面這些人,蜀漢早已無敵。歷史上一直對于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頗有爭議,認為諸葛亮于治國和軍事才能都屬一般,劉備托孤,諸葛亮成為了蜀國最重要的大臣。蜀漢前中期,可謂是人才濟濟,所以才在三分天下中占據一地。不過到了蜀漢后期,謀士和老將們紛紛凋零,導致“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按,褒義,指廖化雖年事已高,尚要以主將先鋒身份沖鋒陷陣。),尷尬不已。而諸葛亮也事事親為,最終勞累在北伐途中去逝,著實令人噓唏。
蜀漢后期確實缺人才,可仔細一想,其實很多人才不是被冤殺,就是被棄用了,而始作俑者正是諸葛亮。劉備能夠從一個要往上追溯400年才能夠得著的皇室后裔,歷經三十年沉浮而成為割據一方的梟雄,他最為倚重的就是自己識人、用人的能力。諸葛亮與劉備相比,雖然治理內政和訓練軍隊的能力很強,但在用人方面卻遠不如劉備豁達和慧眼識珠。
1、李嚴,同樣是劉備托孤的重臣,曾經帶領幾千兵馬成功的在短時間內鎮(zhèn)壓了幾萬人的叛亂,軍事素養(yǎng)極高,劉備死后諸葛亮想獨攬大權,把李嚴邊緣化,只讓他負責押送糧草。最終導致李嚴心生怨氣,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搗亂被罷官,這都是因為諸葛亮的排擠造成的。
2、廖立,劉備所倚重的,與孔明、龐統(tǒng)齊名的重要謀士。因主張韜光隱晦,息兵養(yǎng)民,蓄勢待發(fā)的治國主張而與諸葛亮急于建功的窮兵黷武政策相左,而終被諸葛亮貶為庶民。十年后亮歿,蜀國人才缺乏,后繼無人。后主旨姜維領偏軍欲迎回廖立。廖立悲號,不從,以避入吳國建安之子校鄉(xiāng)居,耕讀終老。
3、魏延,蜀漢后期最出色的武將也就是魏延了,他的能力比李嚴還要突出。魏延本來深受劉備器重,從行伍中被提拔委以重任,后來更是擠下了張飛擔任漢中太守。其軍事素質和謀略水平,足可擔當獨領一面的主將。但是他卻與諸葛亮在軍事主張方面素來不和,在諸葛亮打壓之下,魏延幾乎被棄用。如果當年由他來鎮(zhèn)守街亭,那么戰(zhàn)局可能會被徹底扭轉了,即使不能一戰(zhàn)消滅曹魏,至少也能吞并隴右。
4、彭羕,彭羕的名字很多人沒聽說過,此人不僅長得高大帥氣,而且才高八斗,但是為人恃才傲物,法正等人都向劉備推薦他,因此受到重用。但是諸葛亮不喜歡他,屢屢向劉備打報告,說彭羕的不是。劉備耳根子軟,就信了。彭羕被貶,郁悶之余他找到了同樣不得志的馬超發(fā)牢騷,借著酒勁說了些謀反的話,結果被馬超給揭發(fā)。雖說是酒后失言,但是涉及謀反的事都不是小事,盡管彭羕在獄中做了深刻檢討,還寫信給諸葛亮求情,但也難逃一死。
5、劉封,劉封是劉備養(yǎng)子,劉封冤死堪稱是三國史上第一大冤殺案件。劉封年僅20歲的時候,就展現出軍事天賦,先后參與了攻滅劉璋、夏侯淵的戰(zhàn)役,之后又作為主將攻取了上庸。但是因為沒有及時救援關羽,導致關羽敗走麥城被殺。他拒絕救援關羽,主要也是因為局勢不允許,自己去了只是送死。但諸葛亮卻因此怪罪于他,又認為他過于剛猛,怕是以后劉禪鎮(zhèn)不住,勸劉備將其賜死。
漢末三國時期,本就缺乏有效的人才選拔制度,所以人才極為難得。由于戰(zhàn)爭頻繁,一些大將紛紛去世很早,年輕一代的也很多早夭。比如早期就跟隨劉備的將領,諸如張南,馮習,傅彤等,都是志慮忠純,作戰(zhàn)勇猛之輩。可惜夷陵之戰(zhàn)全被劉備消耗光了。所以蜀漢后期的窘境,劉備有責任,但是諸葛亮責任更大!而張苞、關興等也太早戰(zhàn)死。
三、人口急驟下降
在三國中,蜀漢疆域有多大,人口有多少呢?關于蜀漢的疆域,得先從三國的分布說起。東漢后期,全國地域按 照州、郡、縣三級管理的行政區(qū)劃,共有13州、105郡、1180縣,外加一 個從屬的西域部分。到了三國鼎立疆域基本穩(wěn)定之時,曹魏占有豫、冀、 兗、徐、青、涼、并、幽八州和司隸校尉共計九個州部,另加從屬的西域 部分。 中國的北方地區(qū)及黃河流域基本都屬曹魏政權,占據地盤面積最 大。孫吳次之,占有揚、荊兩州的絕大部分,交州的全部,以長江中下游 區(qū)域為主。蜀漢僅占益州一州之地,主要指今天的四川、云南、貴州、陜 西省南部和重慶市,三國之中,地盤最小。益州總共有27郡174縣,治所在今成都。東起四川與湖北交界地帶, 包括巫山一部分。北部到秦嶺以南,今天的陜西漢中和甘肅的徽縣、文縣 一帶。西到今天的四川阿壩州松潘縣。南部包括云南、貴州及與廣西交界 地,多為少數民族聚居。當年諸葛亮南征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一地區(qū)。益州 北有秦嶺作為屏障阻擋曹魏,東可順長江而下對孫吳造成威脅,因此,諸 葛亮在《隆中對》中向劉備提到益州乃“天府之國,沃野千里”,建議將 其作為蜀漢集團的戰(zhàn)略基地。蜀漢的人口在三國中也最少。
東漢地方政府有專門負責統(tǒng)計的“計 吏”,定期對本地戶口和耕田等相關資料統(tǒng)計上報中央,中央有專門機構進行歸總。史書記載,東漢后期順帝永和五年(140年 ),全國在冊民眾 970萬戶,4915萬人。到東漢末年,由于長期的戰(zhàn)亂與嚴重災害的摧殘,人 口銳減百分之九十。 三國鼎立后有所恢復,最終也未能達到東漢后期百分 之二十的水平。三國后期,各國滅亡時需將統(tǒng)計的資料作為戰(zhàn)利品上交。
據正史記載,蜀漢滅亡時,僅有民眾28萬戶,94萬人,相比孫吳滅亡時民 眾有52萬戶,230萬人,控制人口連一半都不及。與曹魏滅亡時民眾有66 萬戶,443萬人相比,只及四分之一。 整個三國民眾合計在冊146萬戶, 767萬人。而各國的軍隊數量基本為本國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蜀漢滅亡時 全國軍隊僅存十萬人多一點,同樣比孫吳滅亡之際的23萬人少了一倍,而曹魏軍隊雖沒有明文記載,但按以上比例計算應在44萬人左右,多了孫吳 一倍,多蜀漢四倍。
蜀漢在三國中是疆域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多年無休止的爭伐,導致蜀漢人口由原來的(約)百萬戶幾百萬人,下降到廿八萬戶九十四萬人,而且是老人、小孩占比較大,青壯是農業(yè)生產的主力,但卻因征兵戰(zhàn)爭大量傷亡,后勁動力大大欠乏,拖了國家的后腿。
四、財政不濟
農業(yè)生產跟不上,軍民吃穿用度成問題,稅收、軍需不濟,加上朝廷和地方上下奢靡享受之風、貪污腐敗,只好在征戰(zhàn)時就地取材了。
234年亮歿后,蜀國已無人可用。阿斗后主思量著廖立的才能,希望他出山力挽狂瀾。但是到如今廖立年紀老了,十年的庶居已使他雄心不再,加上上面的種種因素,他再出山也回天無力了。故不奉。
嗚呼!償后主劉禪察納廖立的軍國主張,三國歷史或易書矣!
《延平府志》、《將樂縣志》記載:漢武陵尉廖權長子廖立,亦名邱,字公淵,長安人。從先主入蜀,自負才名,為武侯所抑。及武侯卒,泣涕嘆曰:“吾終為左衽矣!”遂避地于吳建安校鄉(xiāng)而居焉(校鄉(xiāng)即今(將樂)子校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