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是古希臘三圣賢之一,是西方哲學思想的奠基者。
晚年70歲時,因一群小人的無端指控——不敬雅典諸神和敗壞雅典青年思想,蘇格拉底被判死刑。
面對不公正的判決,蘇格拉底斷然拒絕了聘請律師代為辯護的慣用制度,而是堅持自我辯護。而且,他也沒有采納朋友和學生的建議,即乞求赦免和通過賄賂逃離雅典。
最終,蘇格拉底選擇,飲毒酒赴死。
幾個世紀以來,“蘇格拉底之死”是人類歷史上重大道德事件之一:
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是一個輝煌的民主政體,為何就聽輕信小人的指控而將蘇格拉底這樣的人物判了死刑?
英國著名歷史學者保羅.約翰遜(1928-2023),跳出了柏拉圖的敘事圍城,運用他宏大的視野、廣博的學識、客觀、冷靜的筆觸,在爬梳了眾多的歷史資料后,給我們呈現(xiàn)并還原了一個立體的、無限接近于最為真實的那個蘇格拉底。
這是一部精彩紛呈的傳記,作者深挖蘇格拉底的思想脈絡,也描摹了雅典當時的生活畫卷——雅典如何從強大走向衰弱。
讀完整本書的敘事,對于蘇格拉底最后赴死選擇的原因,每一位讀者心中的答案都會自然呈現(xiàn)。
可以說,作者是讀者思想的助產(chǎn)士,通過一步步的推導來幫助我們理清思路,從而接近事情的本質(zhì)。
事實上,蘇格拉底也被人們稱為思想/心智的助產(chǎn)士。他每天游走在雅典的街頭,通過與各行各業(yè)的人進行交談/詰問,引導人們產(chǎn)生正確的思想,教會民眾學會獨立思考,最終抵達真理的彼岸。
此時的蘇格拉底,已被民眾認為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并有一大批追隨者。
他這段自由教學日子(對智慧和美德的探索),剛好是處于雅典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shù)、軍事商貿(mào)的頂峰時期,此時的統(tǒng)治階層及市民階層都沉浸于樂觀主義的巔峰之中。
這種政治自信與樂觀態(tài)度,也深刻影響了民眾的認知自我/世界的智識態(tài)度:自以為知道他們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
蘇格拉底比其他雅典人更有智慧之處在于:他知,他無知。
“未經(jīng)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是蘇格拉底的著名格言。他謙遜、不滿足于現(xiàn)有的知識,不斷反思人生,積極主動追尋真理。
蘇格拉底身于雅典、熱愛雅典的一切(好與壞),終生沒有著述,沒有辦學,也從未參與政治。他是理性主義者。
“道德、真理、公平、美德、正義”是蘇格拉底的思想內(nèi)涵,“沒人是壞人”“我知我無知”“認識你自己”是他的思想原則。
在蘇格拉底的最后歲月里,雅典因為與斯巴達戰(zhàn)爭的失敗和瘟疫的爆發(fā),開始腐化:大批的政見不同的有識之士被驅(qū)逐、民眾的心智開始變得膚淺。
可以看到,此時的審判環(huán)境,對蘇格拉底極為不利。
蘇格拉底不認同法庭對他的判決,為自己辯護。他認為,這是一場非正義的判決。然而他卻欣然接受,甘愿赴死,展現(xiàn)出一種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非凡氣魄和氣定神閑的哲學家氣質(zhì)。
蘇格拉底是一神論者,認為是神賦予了他的神圣使命:考察和改善雅典民眾。他將自己比作一只牛虻,叮蜇著雅典這匹身形偉岸的馬,讓它擺脫自鳴得意的狀態(tài)或昏昏沉沉的惰性狀態(tài)。
同時,他認為肉體和靈魂是分離的,肉體會走向終結(jié),但靈魂卻在美德與智慧的不斷修煉中更加接近神。
神明最重視的就是公正,公正之人的靈魂將受到神明的照顧,其靈魂將獲得神明的慰藉。
如果,他以逃跑或賄賂這種非正義的手段來對抗這場非正義的判決,是在拉低自己的道德水準,即使真正的贏得了勝利,贏得了全世界,但卻是徹底敗壞了自己的靈魂。
所以,蘇格拉底并未將死亡當作一種懲罰,而是將此看作一種獎賞。這讓他的精神得到升華,人生達到極致并熠熠生輝。
蘇格拉底是知行合一哲學家,他一生都在踐行自己的哲學思想。并且將對美德和知識的追求落實在日常的事務之中。
作者認為,哲學也是英雄主義的一種形式,蘇格拉底在追求心智的同時還具備犧牲一切的勇氣,包括生命本身。他很偉大,受人尊敬。
這本書也可以看作是蘇格拉底的思想史,他的思想觀念和精神品質(zhì)仍可以作為我們當代人的精神導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