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蘇格拉底是各自文明史上兩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鬃釉鴨柖Y于老子,之后感而嘆曰,“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笨梢?,在孔子眼中,老子是一位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物,其深奧淵博以致智慧如孔子者亦不能盡知;而對柏拉圖、色諾芬這些弟子而言,老師蘇格拉底之道德人格、智慧學識,也是非一般庸人輕易所能輕易洞察領(lǐng)會的。蘇格拉底死后,二人分別著書以記之,追悼老師之生平、事跡,景仰之情溢于言表。就歷史記載而言,老子和蘇格拉底生平各自作了些什么,典籍中都語焉不詳,我們只知道老子曾作過史官(東周圖書館館長),蘇格拉底當過兵,終日以找人談話為樂。而他們的結(jié)局卻都清晰可見?!妒酚洝份d,老子過函谷關(guān),強應(yīng)關(guān)守之請寫下洋洋灑灑五千文《道德經(jīng)》,然后駕青牛飄然而去,人不能知其所終;相比較,蘇格拉底在歷史上的消失也是清清楚楚的。柏拉圖之《蘇格拉底的申辯》(后稱《申辯》)將這一過程記述的完整細致,而且,從此以后,蘇格拉底之死成為西方思想史上一樁公案。
為什么蘇格拉底之死會引起如此波瀾?原因在于,蘇格拉底實際上是自己選擇了通向死亡的路,而且還堅持認為死亡比繼續(xù)活著更好。他在雅典法庭的最后一句話是,“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nèi)セ睿l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申辯》)何等的勇氣與自信!然而,我的疑惑在于:是什么支撐了蘇格拉底赴死時的從容?何種信念使蘇格拉底認為,死去居然是比活著更為值得的事情?
導致蘇格拉底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一樁訴訟案件。公元前339年的春天,蘇格拉底70歲的那年,被人告上了法庭。原告三人:邁雷托士、賴墾、安匿托士,其中,邁雷托士是個詩人,賴墾沒什么名望,安匿托士是個皮匠。三人實際上都是濟濟無名之輩,只有安匿托士在政治上很活躍,據(jù)說前幾年(公元前403年)民主政體光復時還立了功。他們所攻擊柏拉圖的罪名有兩個:褻瀆神靈;蠱惑青年。在柏拉圖看來,這樣的罪名實在有些勉強,不值得一駁。每個青年都是明智的,都只會做對自己有利的事而不會做對自己不利的事,與好人在一起交往是有利自己的,與壞人相處則和自己的利益相背離,這實在也明白不過的道理。蘇格拉底辯護道,“如果自己是蓄意蠱惑青年的壞人,怎么還會有那么多的明智青年原意追隨他,和他相處呢?”至于說褻瀆神靈,蘇格拉底認為這簡直就是荒唐之談,還有誰能夠比自己更加敬畏神靈,以神的指示作為畢生的使命來承當呢?其實大家都知道,雅典人加之于蘇格拉底的罪名不僅籠統(tǒng),而且非常牽強,以至于原告之一邁雷托士在法庭辯論時竟然支吾其辭,不知所云。那么,究竟蘇格拉底怎樣冒犯了雅典人,使得他們最終還是要處死他呢?
是蘇格拉底的自負致他于死命的嗎?按《申辯》,有人到阿波羅神廟去祈問神靈:在雅典有比蘇格拉底更富有智慧的人嗎?神明回答:沒有。這樣,按神明所示,蘇格拉底實際上成為全雅典最聰明的人,而蘇格拉底卻向人宣稱,“我其實一無所知”,毫無智慧可言。為了驗證神喻和解除自己的疑惑,蘇格拉底找遍了當時在雅典號稱擁有智慧的人,以有名的“蘇格拉底式”的提問,問倒了所有他找過的人,使得當時幾乎所有著名的聰明人在他的面前都顯得象個自以為是的無知的傻瓜。象一個硬幣的兩面一樣,在蘇格拉底極度謙虛的背后,實際上隱藏著極度的自負。他自以為是一只牛虻,使命就是要不斷的刺痛雅典人民,使他們認識到時政的流弊,人生的謬誤,使人們不致忘記美德而卑微,使城邦不致流于俗套而沒落。眾人皆醉唯我獨醒,喚醒民眾是神的使命,雖死不能改其衷。這是何等的自負,而這自負也自然觸怒了許多人,其中就包括原告之一,也為蘇格拉底后來的遭遇埋下了伏筆。
是蘇格拉底反民主的立場開罪于雅典人么?蘇格阿底的政治哲學至少在以下幾點上與雅典的民主體制是格格不入的。第一,雅典的民主制認為,民主是雅典公民自我統(tǒng)治輪番為治的表現(xiàn),城邦的公民無論貴賤貧富,都是城邦的主人,在政治上都是平等的整體的一部分。而蘇格拉底認為,政治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的事情,象彈琴需要樂師,看病需要醫(yī)生,蓋房子需要建筑師一樣,城邦事務(wù)需要有專門知識的政治家承擔。至于普通人,只要能夠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已經(jīng)是為城邦作貢獻了。比如皮匠,最好是老老實實地做幾雙好皮鞋,搞什么政治呢?第二,雅典的民主制認為,公民最大的美德就是獻身于城邦的公共事務(wù),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城邦事務(wù)的討論與管理。所以在當時的雅典,許多的雅典公民都以參與城邦事務(wù)的討論為榮,茶余飯后,街頭巷尾,公民們?nèi)宄扇旱鼐墼谝黄?,發(fā)表自己對城邦管理的見解、觀點。而一些重要的具體工作,比如會計、警察、測繪等,都是有奴隸來做的,公民們是不屑為之的。蘇格拉底認為,知識才是最大的美德,只有有知識的人才更接近美德。然而,對大多數(shù)普通人而言,知識是不可得的,可得的知識只是形而下的可操作的知識,諸如探親、蓋房、持家、看病、打仗等。真正的等同于美德的知識是得不到的,只有少數(shù)人才能夠得到。(蘇格拉底可能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少數(shù)人之一)“人的本分就是去學習神明已經(jīng)使它通過學習可以學會的東西,同時試圖通過占兆的方法求神明指示他那些向人隱晦的事情。因為凡神明所寵眷的人,,他總是會把事情向他們指明的?!保ㄉZ芬《回憶蘇格拉底》后稱《回憶》P3)既然真正的知識(美德)只有少數(shù)人才能得到,那么以美德為基礎(chǔ)的政治生活當然就只是少數(shù)人的事。而這正是以參與為美德的雅典人所絕對不能容忍的,一些人甚至認為,蘇格拉底有陰謀推翻民主制度的嫌疑,前幾年30僭主中就有幾個曾經(jīng)追隨過蘇格拉底,而現(xiàn)又有許多青年很相信蘇格拉底的主張,萬一時事動蕩,那還了得?
不管是什么原因,我們已經(jīng)看到,雅典人已經(jīng)下定決心,要處死蘇格拉底了。人民法庭第一次表決281:210,判定蘇格拉底有罪,第二次表決有更多的人判決應(yīng)該采納原告的建議,處蘇格拉底以死刑。這次,蘇格拉底是真的在劫難逃,必死無疑了?其實不然,逃避死亡的方法很多。比如:①在未經(jīng)審判之前逃離雅典,蘇格拉底的徒孫亞里士多德就曾這樣做;②審判時表示改悔,易行改操或追述戰(zhàn)功,請求將功補過;③自認充分的罰款;④在坐監(jiān)一個月期間逃跑。蘇格拉底判刑時正趕上雅典的齋期,城邦派圣船到帶洛斯島上獻祭,以祭奠神明和英靈,按照雅典的法律,這期間不能執(zhí)行刑罰。蘇格拉底的朋友克力同已經(jīng)安排好了一切,可以花些錢買通看守,放蘇格拉底逃走。然而,蘇格拉底根本沒有采取任何一項可以免死的途徑,反而靜靜的等待死刑的到來。因為他認為,決定生死的關(guān)鍵并不是活著是否比死去好,而是繼續(xù)活下去是否正當。如果是不正當?shù)幕钪?,還不如正當?shù)乃廊ァ?/p>
如何理解?讓我們關(guān)注蘇格拉底的哲學人生。蘇格拉底認為,在此之前,追尋宇宙的真正本質(zhì)和探求自然科學奧秘的哲學并不能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也不能為這項問題的解決帶來任何有意義的好處。哲學的根本問題不是自然,而是人本身。只有了解人的本性,人生才會找到根本意義,人類的終極價值問題才會得以解決,人生的幸福追求才能得以實現(xiàn)。因此,蘇格拉底認為,哲學的根本任務(wù)是人,解決一切問題的關(guān)鍵就在于:認識你自己。按照蘇格拉底的理解,人是有目的的動物,人生的根本目的在于追尋幸福,財產(chǎn)、健康都不是幸福的根本源泉,只有美德才是。只有掌握美德,人生才會幸福。倫理德、道德的、正當?shù)纳畈攀侨松母灸康?。為了把握美德,人們必須掌握知識,(美德即知識)。知識作為了解美德的手段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它本身成為目的的一部分。神創(chuàng)造的社會性動物并不多,螞蟻、蜜蜂、人等。而只有人才被神賦予了語言和推力能力,也就是說,只有人才擁有理性能力,能夠通過掌握知識從而把握美德,從而實現(xiàn)幸福,更接近于神,更接近于完美。因此,擁有理性是至關(guān)重要的,有充分的理性,就有充分的幸福。在蘇格拉底眼里,人是一種能夠?qū)硇詥栴}給予理性回答的理性存在物。人生是理性的,“一種未經(jīng)審視的生活是毫無價值的生活”(《申辯》,P76),毫無價值的生活還不如沒有的好。無知并不可怕,知其無知為無知,是知也,最不能令人容忍的是,人們總是強不知以為知,這才是真正的瘋狂。對于那些狂妄的以為自己掌握了美德的知識,以為自己是評判萬物的尺度的無知者(比如智者),蘇格拉底實際上是想要告訴他們:你配嗎?
蘇格拉底認為,真正的關(guān)于美德的知識不是以一種技能,不能夠拿來傳授,而是一種內(nèi)省的、關(guān)于心靈的領(lǐng)悟。語言邏輯和推理只是用來揭露各種虛偽的繆見,接近真理的手段,卻從沒有說明什么是真正的知識,因此,這種關(guān)照自我、通過理性洞見真知的智慧就不是普普通通的人所能夠理解和作到的,這是哲學家的專利,或者說特有的生活方式(蘇格拉底覺得自己可能就是這樣的人)。哲學家的使命是以理性方式領(lǐng)悟真知,再通過交談等思維訓練方式導引人們追求、接近美德,從而實現(xiàn)道德的生活。對眾意和輿論,他只應(yīng)服從真知和理性;對民眾的無知和狂妄,他要無情的予以揭露。因此,哲學家的生活從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危險的生活(施特勞斯《什么是政治哲學》),尤其是在以輿論、眾意、無知和狂妄為基礎(chǔ)而不是以美德為基礎(chǔ)的平民政體之下,危險何庸復言,蘇格拉底本人的遭遇不就是明證嗎?
面對危險,抱有什么樣的生死觀對于哲學家就顯得至關(guān)重要了。在古希臘的許多哲學家看來,死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是靈魂擺脫肉體的羈束得到升華的標志。由于靈魂高于肉體,并且和關(guān)于美德的知識直接相關(guān),所以參悟生死是哲學首先應(yīng)該關(guān)注的問題,“未知死,焉知生”,正是死亡哲學的靈魂所在。蘇格拉底認為,民眾把死當作一種痛苦的事情實在是無知和狂妄的結(jié)果,事實上,死不見得苦,倒極有可能是一個好的去處。他說,人死之后必然面臨兩種境地:或是全空;或往居別處。若是全空,死者毫無知覺,則好像無夢之長眠,擺脫人世的苦痛煩憂,其不妙哉?若是往居別處,靈魂由此生升遷彼岸,和先哲故圣同住,幸福何若彼處?歲月之滔滔無盡,可獲永生,有什么理由畏懼死亡呢?另一方面,我們靠什么理由活著?蘇格拉底認為,活著不是人生的首要目的,正當?shù)?、美的、好的活著才是。作為人,追求獲得更好、更美、更正當遠比簡單的存活更有價值。如果只是活著而不能夠正當、美好,活著又何若死去?在蘇格拉底看來,為求避死而逃脫審判或曲意求全、違背志愿都是不義之事,即使活著也了無生趣,沒有任何價值。面對生死抉擇,蘇格拉底實際是在說,我已70歲了,即使再活下去也時日無多,歲月不待,病痛也會奪去生命,而為了求得這種毫無價值的尋常之死,竟值得我行不義之舉,逃往外邦,在別人的恥笑與指責中茍延殘喘嗎?或卑躬屈膝,背棄自己的信念而換回短暫的存活嗎?平日里我總是教導人們要篤行正義、務(wù)求美好,而自己最后卻放棄了這一信條?我可以逃離雅典而得活,哲學卻會因我活著而死去,這是怎樣的罪惡與不義?。 疤铀啦浑y,逃罪惡卻難得多,因為罪惡追認比死快”(《申辯》P77)。為了哲學,為了信念,是活著重要還是死去值得?現(xiàn)實給了蘇格拉底兩個可能,卻只讓他從其中選擇一個。結(jié)果正如歷史所載,蘇格拉地選擇了捍衛(wèi)自己的信念。而且,“自從他認定了,對他來說。死比繼續(xù)活下去更好以來,他就一直堅定的面向死亡迎上前去,即使是對別的美好的事情也沒有這樣堅定,他從來沒有對于死亡表示過任何軟弱,而是極高興的、耐心的等待著,終于顯出了自己的生命”。(《回憶》,P196)在歷史上,蘇格拉底用死亡成就了自己的英名,也使雅典和民主留下了罪惡。
按照現(xiàn)代社會知識體系的劃分標準,蘇格拉底不是一位政治學家,甚至也不是一位嚴格意義上的政治思想家。但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所導致的知識體系結(jié)構(gòu)與功能的日益專門化和精細化,對人類而言到底是利是弊,在我看來還是一個可爭議的問題。僅就社會科學而言,已經(jīng)存在的就有法學、經(jīng)濟學、政治學、文學、歷史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及諸多相關(guān)學科交叉所形成的新學科。五音令人耳聾,五色令人目盲。面對如此紛繁蕪雜的學科分類,我們實在有些不知從何入手。更重要的事,日益嚴格的學科界限對人類思維的局限越來越明顯,別的暫且不論,現(xiàn)代甚至近代科學體系形成以來,專家型的學者層出不窮,但我們因此而錯過了多少象古代那樣的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大師?比如當今社會的“克隆人”問題,難道,生物學家就可以從純粹專業(yè)學科的角度回避倫理問題嗎?在純科學的名義下,有的科學家已經(jīng)宣稱世界上第一個克隆人就要誕生了。所以,我認為不能從現(xiàn)代政治學科的思維去討論蘇格拉底的政治思想,而是應(yīng)該按他自己原來的思路來研究。
和孔子一樣,蘇格拉底述而不作,他本人沒有任何著作流傳下來,他的許多政治哲學思想散見于弟子們所轉(zhuǎn)述的一篇篇談話中。但是,對于整個古希臘政治哲學來說,蘇格拉底的思想具有根本性的意義,日后柏拉圖所論述的倫理的、理性的、整體的政治觀,實際上都未超出蘇格拉底的智慧所覆蓋的范圍。按色諾芬記述,蘇格拉底談話的中心是有關(guān)人類生活整體的一般性問題,如什么是正義、敬虔、精神健全和政治家的風度等,而不是城邦具體的現(xiàn)實的事務(wù),在一定意義上,蘇格拉底是超脫于現(xiàn)實政治之外的;但是,在與阿里斯提普斯(曾慕名就學于蘇格拉地,后來成為居蘭尼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的談話中,蘇格拉底又認為,主張個人的自由以回避現(xiàn)實政治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不僅與社會的性質(zhì)不符,也終究不會成功?!澳慵热皇巧钤谌碎g,而你竟認為統(tǒng)治人和被人統(tǒng)治都不適當,而且還不甘心崇敬掌權(quán)的人。我想你會看到,強有力的人是有辦法把弱者當作奴隸來對待的,叫他無論在公共生活或私人生活都自嘆命苦的?!保ā痘貞洝稰44)因此,對于一個人而言,要么統(tǒng)治別人,要么被別人統(tǒng)治,沒有中間道路可尋,逃避是不可能的。這樣,超脫現(xiàn)實與參與政治之間是否構(gòu)成了矛盾?我認為,蘇格拉底的意思并不是想讓人們冷漠政治,而是強調(diào)參與政治的前提是,必須正確了解政治的本質(zhì),正義、敬虔等一般性理念正是現(xiàn)實的社會政治生活應(yīng)該遵循的必然原則。問題不在于你有沒有參與的權(quán)利,而在于你參與的目的和本質(zhì),換句話說,你要參與政治,首先要懂得正義。靠豆子拈鬮方法得來的不是智慧,而只能是無知或盲目。如果盲目的參與政治,或者想當然地以為政治就是個人的參與權(quán)利,那么結(jié)果就是危險的,自然也和美好與正當無關(guān)。
蘇格拉底對政治正義的探討是和倫理學、美學和哲學糅合在一起的。從方法論角度看,蘇格拉底力圖通過擺脫那些具體的特殊的現(xiàn)象來尋求問題的本質(zhì)或一般性、普遍性定義。比如勇敢,我們可以說武松打虎是勇敢,但蘇格拉地追問道,武松打虎只能說明武松是勇敢的,卻不能說明勇敢本身的定義是什么。定義是一般性的、普遍的,所以勇敢的概念應(yīng)該在于勇敢之為勇敢的某種特性,而不在于武松或者別的什么特定的、具體的人。正義問題也是如此,它必定有決定正義本身的某種特性來構(gòu)成其本質(zhì),而尋求正義的本質(zhì)正是政治哲學的首要問題。在蘇格拉底尋求事物本質(zhì)和一般性的基礎(chǔ)上,柏拉圖后來提出了理念論,并最終構(gòu)建出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這是后話,可以暫時不提。
那么,正義的本質(zhì)究竟是什么?蘇格拉底最后有沒有給出一個確切的正義概念?我們首先來了解蘇格拉底探求真理的方法。與蘇格拉底對談的人總是抱怨,“蘇格拉底式”的辯論讓人苦不堪言,他總是要求對方對某一問題做出論斷,然后就論斷本身百般挑剔,直至把它批駁得體無完膚。智者希皮阿斯對蘇格拉底說,“你總是在嘲笑別人,質(zhì)問、駁此著每一個人,而你自己卻不肯把理由告訴任何人,無論關(guān)于什么事都不肯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回憶》P163)但是,在蘇格拉底看來,恰恰正是這種思維訓練方法才能有效地論證和揭示真理。我們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卻總能知道自己不想怎樣生活。在不斷的明確不想要的生活方式的過程之中,我們最終揭示出了自己真正的目的所在。真理亦如此,分析問題必須辯證,從謬誤中才能得到真理。就象剝卷心菜,真理是菜心,只有將外邊的一層層菜葉剝掉以后,才能見其廬山面目。到時甚至我們不用明確地把它說出來,也能知道它究竟為何物了。不過,關(guān)于正義的定義,蘇格拉底倒沒有如此費盡周折,他直接指出,正義就是合乎法律。我們來看一下蘇格拉底對正義的定義過程:
……
“那些行正義之事的人難道不就是正義的人嗎?”(蘇格拉底)
“我想是如此”,尤蘇戴莫斯回答。
“你想有什么遵守法律的人卻不知道法律所吩咐的是什么嗎?”
“我想沒有”,尤蘇戴莫斯回答。
“你想那些明知應(yīng)該做什么的人,卻會認為不應(yīng)該做那些事嗎?”
“我想不會這樣”,尤蘇戴莫斯回答。
“你知道有些什么人不做他們明知應(yīng)該做的事,反倒去做別的事嗎?”
“我不知道”,尤蘇戴莫斯回答。(道德的潛在要求——知行合一)
“那么,那些知道對于人什么是合法的人,所做的一定是正義的了?”
“當然”,尤蘇戴莫斯回答。
“那樣,做正義的事的人豈不就是正義的人嗎?”
“還會什么別的人會使正義的人呢?” 尤蘇戴莫斯反問道。
“那末,我們把那些知道對于人什么是合法的人,定義為正義的人,豈不就是個正確的定義了嗎?”
“我想是這樣”,尤蘇戴莫斯回答。
……
然而,如果按照蘇格拉底式的精神繼續(xù)追問,我們就會提出一系列問題:如果正義的本質(zhì)在于法律,那么法律的本質(zhì)是什么?如果法律本身即為正義,那還會有不正義的法律嗎?如果法律的合法性要靠正義與否來判定,那么法律還能定義正義嗎?最后,如果法律不能定義正義,那么,正義究竟是什么?
事實上,無論正義、法律,還是正當,蘇格拉底都把它們的終極本質(zhì)歸結(jié)為跟高的理性——神(當然不是宗教意義上的)。既然正義、法律的本質(zhì)在于神,則現(xiàn)實的法律和正義就不能具有無可辯駁的自然正當性,它們只有符合神的理性時才能正當。問題在于:蘇格拉底實際上是將正義定義為游離于人的具體的經(jīng)驗、感覺之外,不具有任何人類主觀成分的客觀準則,而同時又沒有指出聯(lián)系普遍的客觀準則與人類社會的具體情況的途徑或紐帶。那么,我們?nèi)绾伪WC自身理性與神的理性融通,從而能夠了解正義的內(nèi)容?一旦人類在自己的理性范圍內(nèi)始終無法作到這一點,我們將怎樣懂的真正的正義?如果我們始終無法懂得正義?我們將怎樣面對存活意義加于自身的重負?
至今為止,我們的討論有一個前提,即我們把柏拉圖筆下所著述的蘇格拉底當作了蘇格拉底,那么,我們能否給出明證,以證實這個蘇格拉底不是柏拉圖的蘇格拉底?色諾芬的蘇格拉底又如何?蘇格拉底自己又如何?許多未解乃至難解的前提等待進一步研究。
讓我們暫且拋開這些前提的未定性質(zhì),假定這些前提是可能的,那么,對蘇格拉底精神世界的追索將不可避免地深入到柏拉圖的其他著作,深入到柏拉圖自己的精神世界。而這些留待以后的探討。
聯(lián)系客服